【新漢演義-四世三公的開端】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只要稍微對三國時代有點認識,應該都會知道袁紹袁術這對兄弟的主要看板吧?
「四世三公」。

東漢時期,袁家不算袁紹他們那一輩,傳了四代。
代代有人當上「三公」。

三公,東漢指的是司馬、司徒、司空。
不同的時代,三公的官職名稱不同。

當成三權分立的院長好理解一點。

在周朝以前,三公曾經是帝王以下最高級官員的代稱。
當時為太師、太傅、太保。

消滅周朝的秦國,在統一天下之前,使用的就是丞相制,分置左右。
另設御史大夫。

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皇帝,即使是同一個官名,作用也不盡相同。
學派比較簡易的脈絡,認為左右丞相制加御史大夫,基本上就是另一種三公制。

後來,到了漢朝,先是合二相為一,後又設大司馬大將軍。
就是漢武帝把事情搞得很複雜。

大司馬跟大將軍是本來就存在的官職,並沒有比丞相高級。
但隨著漢武帝親信大將軍衛青,死後又託大司馬霍光輔政。

讓這個職務的層級壓過了丞相。

王莽擔任大司馬之後,事情又更複雜了,這邊跳一下。
等到東漢光武帝恢復朝廷,採的就是三公制。

當時為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
後來劉秀去掉「大」,並在三公之上加設太傅。
但不常置。

事情還沒完,劉秀過世多年,臨朝聽政的竇太后,為自己的哥哥再次開啟了大將軍一職。

這是霍光版本的,也就是更在太傅之上。

大將軍的獨特性,一直持續到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屠夫何進。
但基本上,到了漢順帝之後,大將軍的等級就只是三公級了。

所以我不能直接跟你說,三公在東漢就是最高級官員。
但無論如何,總是在政治金字塔最頂端的那一層。

袁家在四個世代中,有五個人擔任過三公等級的職位。
所以也有人覺得「四世五公」才是正確對仗的說法。


這對於門閥制度正在開始形成的東漢來說,是相當了不起的一件事。
我們都知道門閥制在魏晉南北朝達到巔峰。
而事情都有發展的順序。

貴族這個東西,自古以來就是存在的。
好不要那麼嘴,至少周朝就區分出了貴族跟平民。

所謂的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本身就是貴族政治所形成的樣貌。

貴族跟門閥有什麼不同?
貴族是「爵」,爵的背後叫做領土,叫做佃農。

戰國以前,領主是當然的國家官員。
雖然不是民選,但跟民意代表有異曲同工之妙。

歐洲一堆議會剛開始也是這些貴族領主在當議員吧。

但到了西漢,劉邦就推行了郡國制。
郡國制在課本裡面真的太簡化。

所謂的郡縣與封國並行制,其實就是消滅封國的過渡手法。
怎麼過渡咧?

簡單說,原本先秦的封國,領主擁有極大的行政權與司法權--立法權基本上還是以國家為主啦。

但劉邦派出了朝廷官員,前往封國擔任行政與司法官。
溫馨提示,所謂的司法官在那樣的年代,就包含了軍警單位,軍警不分家也是極權時代的特色。

你就可以發現,劉邦的做法,是在架空領主們。
貴族依然有收稅的權力,享受禮法上的特權。

但是管理的職責,是往中央轉移的。

原本的封國地大,數量少。
所以劉邦採取這樣的做法,不會收到太多反彈:人多嘴雜,烏龜多了就滿地爬。

即使如此,當中央力弱的時候,封國王侯仍是有反撲的情況。
比方諸呂之亂,或是七國之亂。

有驚無險的度過這兩次地方諸侯大亂,漢武帝更進一步實施了推恩令。
原本一國傳一人,漢武帝大方,讓諸侯的兒子們,人人都有份。

大家開心了,諸侯王國也越來越小。
逐漸從郡縣等級,分出了鄉里(亭)等級。

這時,郡縣制的任務完成了,貴族的權力,被大幅削弱了。
也因此,當西漢滅亡的時候,所興起的亂世,是以平民為主導的……秦末之亂是貴族。
當然,最終的勝利者反了過來。

秦末由平民劉邦勝出,東漢則是由落魄貴族劉秀勝出。

劉邦的政權,是內民外貴為起點:朝廷以劉邦的快樂夥伴為主,地方則以戰國古貴族為主。
所以他才需要在對地方的政策上動手腳。

劉秀呢?
劉秀的朝廷,以西漢新莽官員為主體。
他的快樂夥伴,則幾乎都外放出去。

但是,其中一個名叫鄧禹的夥伴,就沒有去地方裂土封侯的嗜好。
這很奇怪很特殊,而改變時代的人,往往都是這種怪人。

秦末之時,封侯是大家出來革命的終極追求。
到了新莽末年,大部分的人仍是這麼看:劉秀甚至提高封地到四縣一侯來滿足戰友們的期待。

但鄧禹絕對看得清楚上面我們未來人所說的事情。
西漢,打壓削弱了貴族。

當貴族,不比當朝廷官員更好。
這或許就是鄧禹的結論。

鄧禹採取了一些手法,聯合了一些夥伴,讓他們幾個人重新回到了朝廷權力中央。
更在劉秀死後,鄧禹成為了東漢第一高官:太傅。

而尊崇鄧禹的漢明帝,更對於選舉官吏有自己的一套想法。

門閥制度就從這裡開始了。
相對少數,曾經參與過劉秀一統天下戰爭的「家族」,用各種方式,得到了重要的官位。

而大家想要維持下去。

沒讀書的人才會以為不能維持。
看看霍光家族,看看王莽家族。
只要不涉入叛亂,富貴權力,世世代代。

比起當地方貴族,朝廷官員是走在鋼索上的富貴。

但甜美的權力果實,嘗過就令人難忘。
讓人願意鋌而走險。
即使它有毒。

前言了那麼久,還沒說到袁安是不合格的。
就讓我們來看看這個祖傳四代,現在第一代的招牌吧。

袁安,汝南人,西漢平帝時舉明經入仕。
舉明經的意思,就是你被推舉之後,要考經學。
證明你名實合一。

《後漢書》可以看到一些舉科項目。
大家最熟悉的孝廉。
茂才,西漢稱秀才。
儒術。
賢良。
方正。
有道。
直言。
義兵……沒有,這個是造反的意思。

明經科,東漢也還是有開,但不難發現是小比例。
一如各位所熟知,東漢最大宗就是孝廉跟茂才。

而上面那些科目,光是看字面也很容易會猜想:面試分數佔比較高。
德行,是東漢科舉的主要項目。

其實東漢真的是一個道德標準異常高的朝代。

補充點,賢良方正都要考試的,這種考的是皇帝跟你「對策」。
不過東漢很長時間都沒有能夠對策的皇帝……

台灣話說,嚴官府出厚賊。
人之天性也。

越是過度要求,底下的崩壞就會越嚴重。
我不得不強調,東漢最大的病灶,就是新莽遺毒。

劉秀本人一回事,但他所組織的政府,幾乎所有成員都生長在王莽執政的時代。
大家固然同意王莽是個混蛋,可找到卸責對象千夫所指之後,還有人會繼續認真檢討西漢末年到新莽之間的問題嗎?

劉秀或許有。
但天下從來不是一個人說了算。
文武百官整天吹你英明神武,你就真的相信自己英明神武了。

改了朝,換了代,但是裡面的本質並沒有改變。

袁安就是一個沒有改變的舊人類。
西漢末年,他是漢平帝的太子舍人。

但漢平帝沒有太子,十四歲過世,王莽立了孺子嬰,送西漢進了墳墓。

袁安品德高潔,想必沒有留在新莽朝廷當官。
如果有的話,劉秀就不會僅僅是徵召他當縣功曹了。

新莽朝廷重官就會繼任東漢朝廷重官,亂世之中,劉秀更重視穩定。

像班彪袁安這種人,再怎麼才高八斗,也只能去地方當個小官。
這也是漢明帝一上來就要改變選舉官員內容的原因。

公正嚴明的袁安,相當符合漢明帝的需求。
察舉制度,讓行為良好的袁安步步高升。

永平十三年,楚王劉英謀反,牽連數千人。
大案難斷,朝廷舉薦了地方執法界的優秀袁安,前往擔任楚郡太守。

袁安到任,立刻開始整理案情,把一些沒有證據顯示有罪的名單整理出來,準備上報。
郡守府官員紛紛表示,皇上震怒,應從嚴辦理。
這名單只怕會被當作我們跟反賊有勾結的證據。

袁安表示:「如果查驗不實,第一個有罪的就是我本人,與你們無關。」

後來,漢明帝並未遷怒,而查核之下,也釋放了四百多家。
袁安的表現,讓朝廷很滿意。
在永平十六年左右,就徵調袁安為河南尹……當作台北市長看吧。

袁安做為東漢首府的行政首長,十年間政令嚴明,無人冤罪。
他常說:「一個讀書人,高可以當到宰相,低也可以成為太守。因為牢獄之災而毀人充滿可能性的一生,是我所不願意見到的。」

被袁安審判過的人,不但感謝他的公正,更因此努力上進,求取功名。

袁家門生滿天下,自此而始。

漢章帝建初八年,袁安被調入朝廷為太僕。
一個司法高手,行政長才,調去給皇帝管車馬?
如果是漢章帝正準備巡狩天下,還說得過去。

偏偏一年前剛巡完。
太僕要幹嗎?洗馬喔?

這裡有個非常詳實準確的記錄可以說明:建初八年,竇皇后跟她的媽媽,誣告弄死了梁竦跟他的兩個女兒。
也就是下一任漢和帝的生母與親外公。

是不是竇后假裝提拔袁安,實則將他抽離法律界呢?

接下來,袁安自是碌碌無為。
但兩年後,由於匈奴事宜,朝廷召開大議。

袁安獨排眾議,認為應該以德服人,收服北匈奴。
此議一出,司徒決定支持,而太尉司空大怒,命司隸校尉檢舉袁安等人。

事情鬧得大,漢章帝就出來叫大家都不准吵,皇帝定案。
結局卻是以袁安之議行之,並且拔掉原司空第五倫,改任袁安為司空。

「司空,公一人。本注曰:掌水土事。凡營城起邑、浚溝洫、修墳防之事,則議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課,歲盡則奏其殿最而行賞罰。凡郊祀之事,掌掃除樂器,大喪則掌將校復土。凡國有大造大疑,諫爭,與太尉同。」

雖是三公之一,但這仍然不是袁安的專門。
而漢章帝也在人生的最後,把袁安轉為三公之首的司徒。

時無太傅,大將軍未復。

袁安僅僅是因為「以德服夷」之計,讓漢章帝愛不釋手嗎?
又或是查核袁安過往政績,認為他真能匡扶天下?

三國時代,身兼君主及大評論家的曹丕,認為漢明帝過於苛刻,而漢章帝寬厚。

「以德服夷」之計,確實合了漢章帝的性格。
袁安雖有持法公正之評,但並非以嚴刑峻法出名。

半年後,三十三歲的漢章帝過世,換上了年僅十歲的漢和帝。
竇太后臨朝,袁安執政。
而竇憲放肆。

一年後,竇憲倡議北伐。
袁安自然是全力反對。

這其實都算政治衝突,還不到私怨的部分。
但隨著竇憲建立戰功,他的弟弟竇景開始擴張私兵,袁安就出來彈劾。

竇家勢力大,朝廷辦不了。
袁安名聲大,竇家也不敢動他。

不久,竇憲建議朝廷,應該自立北匈奴單于,來掌管北疆。
一如劉秀當年支持阿比成為南匈奴單于。(見上篇西域匈奴傳)

聽起來不壞,但袁安一派仍是反對。
打也不行,不打也不行,哪招?

袁安派這次的意見是:「夷狄狡猾,不可信任。且支持政權,所費不貲。」

絕對不是沒有道理,但換成我是竇憲,我也會覺得你這老番顛話都給你說好了。
打匈奴你也說不行,虛耗國力。

我打了,贏了,國家也沒太大耗損。
現在我覺得見好就收,你老兒又要出來鬧。

此事本是大議,但袁安私下又上「封事」,不公開的秘密上書……
這個時候,漢和帝已經元服,正在試圖尋找力量,從竇家的禁錮中掙脫出來。

也不私下決定,來個發回再審。
竇憲這次就火了,開始對袁安進行人身攻擊,還拿劉秀當年狂誅司徒出來說事。

老袁安不怕,竇大將軍也沒在怕。
說到底,朝議何決?竇家仍是關鍵多數。

沒多久,袁安就過世了。
幾個月後,竇氏被舉發反亂。

漢和帝親下御旨,要把前面幾年的大臣忠奸做個論斷。
故而得出竇憲奸,袁安忠的歷史定位。

這個才叫作歷史是勝利者所寫。

你看袁安品德高尚,公正嚴明,學富五車。
守正不移,國之棟樑。

更彈劾竇憲兄弟。
即使他是舊人類,也是為國效忠,沒得嫌的,是吧?

可是你仔細去看,袁安為東漢王朝到底做了什麼?
經濟政策?
察舉制度?
調整法律?著作傳世?
改良工具?

我都不敢要求「比以前更好更進步」,重點是他有沒有去看國家的問題?

沒有。
他們就是那一套,好儒生平天下,模範生點心麵。
只要每個人都有高道德標準,世界就大同了。

一般人是沒必要這樣去檢視的。
但袁安開啟了一條不同的、劃時代的道路。

一個除了帝王家的血統,也能夠盤踞於權力核心的道路。
依靠的不是有形財富,而是高尚的道德標準。

一種新的英雄,就此應運而生。
切開了中國的歷史。

當劉秀跟劉莊父子的需求,碰上了百年難得一見的袁安。

道德優先,邏輯死掉的中華文化,翻開了全新的一頁。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56會員
    901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東漢的歷史,比起關注宦官與外戚的套路,還有一些更重要的東西可以看。 《後漢書》的作者范曄,是南北朝時期人。 對於東亞地區的「國際觀」,要來得更豐富和敏銳一些。 東亞地區,除了「漢國」之外,各個國家的發展,絕對是《後漢書》重要的史料環節。 就從一般從關注的西域跟匈奴,展開這段旅程吧。
    宦官蔡倫造紙,被譽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然而,生活在「宦官大壞蛋」的東漢年代,蔡倫究竟是怎麼樣一個人?在宮廷中如何走上學術研究之路?
    外戚大將軍。 是兩漢最重要的權臣職位,由漢武帝打開的大門。 更影響了西漢的覆亡。 在劉秀統一天下後,自然要記取教訓。 再加上天下太平無事,何需設置大將軍? 然而,隨著時間過去,東漢朝威震匈奴的大將軍,再次登場了……很多時候,政治的變化,不是皇帝想要。 東漢為我們帶來的,就是「皇帝擺設時代」。
    揚威西域的班超。 寫下《漢書》的班固。 都是以男性為主角的中國歷史舞台上,受人矚目的「英雄」。 即使提到他們的妹妹,也是說一下幫父兄完成最後一哩路之類的。 又有幾個人會注意到,班昭奠定了東漢治國的基礎? 讓一個女主治國的王朝,延續了一百多年的生命?
    班超投筆從戎,威震西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歷史名人。 不過通常不會知道的,就是班超在西域時的國際局勢跟外交立場。 事實上,班超是一個被本國捨棄的大使,憑藉著自己的智慧跟勇氣,稱霸了西域。 而當時的東漢朝,甚至不敢接收班超的成果,只閉關鎖國,防止西域霸王班超入侵。 這樣的歷史,如何成為我們熟悉的故事?
    東漢有三班。 班超通西域,班固寫漢書。 今天來看班家的歷史,跟這對班兄弟成長的過程,是如何走上兩條截然不同的路?
    東漢的歷史,比起關注宦官與外戚的套路,還有一些更重要的東西可以看。 《後漢書》的作者范曄,是南北朝時期人。 對於東亞地區的「國際觀」,要來得更豐富和敏銳一些。 東亞地區,除了「漢國」之外,各個國家的發展,絕對是《後漢書》重要的史料環節。 就從一般從關注的西域跟匈奴,展開這段旅程吧。
    宦官蔡倫造紙,被譽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然而,生活在「宦官大壞蛋」的東漢年代,蔡倫究竟是怎麼樣一個人?在宮廷中如何走上學術研究之路?
    外戚大將軍。 是兩漢最重要的權臣職位,由漢武帝打開的大門。 更影響了西漢的覆亡。 在劉秀統一天下後,自然要記取教訓。 再加上天下太平無事,何需設置大將軍? 然而,隨著時間過去,東漢朝威震匈奴的大將軍,再次登場了……很多時候,政治的變化,不是皇帝想要。 東漢為我們帶來的,就是「皇帝擺設時代」。
    揚威西域的班超。 寫下《漢書》的班固。 都是以男性為主角的中國歷史舞台上,受人矚目的「英雄」。 即使提到他們的妹妹,也是說一下幫父兄完成最後一哩路之類的。 又有幾個人會注意到,班昭奠定了東漢治國的基礎? 讓一個女主治國的王朝,延續了一百多年的生命?
    班超投筆從戎,威震西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歷史名人。 不過通常不會知道的,就是班超在西域時的國際局勢跟外交立場。 事實上,班超是一個被本國捨棄的大使,憑藉著自己的智慧跟勇氣,稱霸了西域。 而當時的東漢朝,甚至不敢接收班超的成果,只閉關鎖國,防止西域霸王班超入侵。 這樣的歷史,如何成為我們熟悉的故事?
    東漢有三班。 班超通西域,班固寫漢書。 今天來看班家的歷史,跟這對班兄弟成長的過程,是如何走上兩條截然不同的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距離劉騰穿越到修仙界的兩千年前。   此時修仙界的格局與後世大致相同:世俗層面有南夏、北燕、西河與東石這四大王朝相互制衡。修仙宗門和世家,則是以三大聖地為標竿,與世俗的四大王朝保持良好關係。   而在東石王朝與南夏王朝的交界處,有個名滿天下的東方世家,代代家主都至少是金丹巔峰的實力;當代家主
    Thumbnail
    史料與古玩斷代   「八仙」這個名詞由來最早是源於東漢末年,東漢末年高誘在「淮南子注」提到的「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晉昌」,這八位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的門客,高誘認為「淮南子」這本書是淮南王和這八位門客合著,這八位門客被尊稱為「八公」。   另一說法是在東晉時期,「抱朴子」的作者
    Thumbnail
    袁紹在做了冀州牧後,以廣平人沮授為奮武將軍,使監護諸將;魏郡審配為治中、鉅鹿田豐為別駕,南陽許攸、逄紀、穎川荀諶皆為謀主。 袁紹的起步,士族圈子助力很大。 河北、南陽、潁川全都在起步階段加盟。 這也和當年劉秀剛起飛時一樣。 不過,即便長袖善舞如劉秀,後來在團結各方面勢力時仍然玩砸了一些環節,
    Thumbnail
    幹掉蹇碩和外戚董家後,袁紹在這個該放下一切過往共同邁向新時代的關口勸說何進:「上一任外戚宦官的權力鬥爭時,竇武占據著明顯優勢卻最終被害是因為啥?」 他的密謀漏洩出去了,真到了關鍵時刻,北軍五校的將士們更怕的是太監們! 現在將軍好不容易拿下如此優勢的地位,你兄弟何苗又和你一條心統率勁兵,部下將吏又
    Thumbnail
    終於要好好說說袁紹了。 更具體的說,要說說他老袁家了。 當時提到他老袁家,有一個非常天皇巨星的詞:「四世三公」。 啥叫「四世三公」呢? 他老袁家連著四輩,當到了三公(司徒、司空、太尉)這個位置的高官。 權力最重的國家決策和軍事任用這兩條大動脈雖然在皇權,外戚,太監這三個勢力手下,但讓整個帝
    Thumbnail
    東漢的王朝末年,戲劇性非常強。 總體上,用一句話可以概括:為他人做嫁衣裳。 開篇有三句話,分送三個人。 有句話叫做「人算不如天算」,這句話,送給袁紹先生。 在這裡,我們要提前給袁紹辟個謠,拜《三國演義》所賜,這位爺被描寫成了一個優柔寡斷,敗事有餘的漂亮草包。 實際上,人家根本不是山炮!
    Thumbnail
    前面我們把朝廷派到地方的一把長官說的跟二傻子似的,那是不是這光杆司令就不重要了呢? 絕對不是。 地方上會很尊重這個花架子領導。 因為很有可能你家出息的大官在你現在領導的老家當地方官呢,咱們都是一個圈兒里的。 一般來講,高級圈兒里往往是互相捧的。(討論的概率哈) 因為利益互相牽扯,而且總會有
    Thumbnail
    在劉秀開國之時,他面對的情況是這樣的: 王莽腦袋當球踢;天下群雄並起四分五裂;儒家從國教跌下神壇。 當年強秦二世而亡崩潰後,法家成為了替罪羊,隨後西漢開啟了七十年黃老之治,成為了時至今日人們少數記得的幾段封建好日子。 無論是「亂世用法」還是「休養學道」,在天下大亂滿目瘡痍之時,再打起儒家的大旗
    Thumbnail
    在劉秀的權力改造後,雖然沒有絕對權威的「內朝官」了,但是在小皇帝不懂事,太后代為行使皇權的情況下,作為「太后皇權」的延伸,外戚自然而然的就會出現權重干政的現象。 89年竇憲打禿北匈奴的時候,和帝封了竇憲為大將軍,領大軍鎮涼州,然後外朝中大將軍的級別和待遇一躍變成了三公之上。 不過劉家的皇帝到了和
    Thumbnail
    劉秀針對王莽這套篡權模板是咋辦的呢? 1、對外三公鼎立進一步分權。 2、對內不再培養親信的中朝官,不再設「領尚書事」這個崗。 劉秀在首先對三公中的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這三個官職的職責進行了改造。 總體來講就是平均性的分配。 大司馬的名字被改回到了原不長設的太尉,職能上「掌四方兵事功課,歲
      距離劉騰穿越到修仙界的兩千年前。   此時修仙界的格局與後世大致相同:世俗層面有南夏、北燕、西河與東石這四大王朝相互制衡。修仙宗門和世家,則是以三大聖地為標竿,與世俗的四大王朝保持良好關係。   而在東石王朝與南夏王朝的交界處,有個名滿天下的東方世家,代代家主都至少是金丹巔峰的實力;當代家主
    Thumbnail
    史料與古玩斷代   「八仙」這個名詞由來最早是源於東漢末年,東漢末年高誘在「淮南子注」提到的「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晉昌」,這八位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的門客,高誘認為「淮南子」這本書是淮南王和這八位門客合著,這八位門客被尊稱為「八公」。   另一說法是在東晉時期,「抱朴子」的作者
    Thumbnail
    袁紹在做了冀州牧後,以廣平人沮授為奮武將軍,使監護諸將;魏郡審配為治中、鉅鹿田豐為別駕,南陽許攸、逄紀、穎川荀諶皆為謀主。 袁紹的起步,士族圈子助力很大。 河北、南陽、潁川全都在起步階段加盟。 這也和當年劉秀剛起飛時一樣。 不過,即便長袖善舞如劉秀,後來在團結各方面勢力時仍然玩砸了一些環節,
    Thumbnail
    幹掉蹇碩和外戚董家後,袁紹在這個該放下一切過往共同邁向新時代的關口勸說何進:「上一任外戚宦官的權力鬥爭時,竇武占據著明顯優勢卻最終被害是因為啥?」 他的密謀漏洩出去了,真到了關鍵時刻,北軍五校的將士們更怕的是太監們! 現在將軍好不容易拿下如此優勢的地位,你兄弟何苗又和你一條心統率勁兵,部下將吏又
    Thumbnail
    終於要好好說說袁紹了。 更具體的說,要說說他老袁家了。 當時提到他老袁家,有一個非常天皇巨星的詞:「四世三公」。 啥叫「四世三公」呢? 他老袁家連著四輩,當到了三公(司徒、司空、太尉)這個位置的高官。 權力最重的國家決策和軍事任用這兩條大動脈雖然在皇權,外戚,太監這三個勢力手下,但讓整個帝
    Thumbnail
    東漢的王朝末年,戲劇性非常強。 總體上,用一句話可以概括:為他人做嫁衣裳。 開篇有三句話,分送三個人。 有句話叫做「人算不如天算」,這句話,送給袁紹先生。 在這裡,我們要提前給袁紹辟個謠,拜《三國演義》所賜,這位爺被描寫成了一個優柔寡斷,敗事有餘的漂亮草包。 實際上,人家根本不是山炮!
    Thumbnail
    前面我們把朝廷派到地方的一把長官說的跟二傻子似的,那是不是這光杆司令就不重要了呢? 絕對不是。 地方上會很尊重這個花架子領導。 因為很有可能你家出息的大官在你現在領導的老家當地方官呢,咱們都是一個圈兒里的。 一般來講,高級圈兒里往往是互相捧的。(討論的概率哈) 因為利益互相牽扯,而且總會有
    Thumbnail
    在劉秀開國之時,他面對的情況是這樣的: 王莽腦袋當球踢;天下群雄並起四分五裂;儒家從國教跌下神壇。 當年強秦二世而亡崩潰後,法家成為了替罪羊,隨後西漢開啟了七十年黃老之治,成為了時至今日人們少數記得的幾段封建好日子。 無論是「亂世用法」還是「休養學道」,在天下大亂滿目瘡痍之時,再打起儒家的大旗
    Thumbnail
    在劉秀的權力改造後,雖然沒有絕對權威的「內朝官」了,但是在小皇帝不懂事,太后代為行使皇權的情況下,作為「太后皇權」的延伸,外戚自然而然的就會出現權重干政的現象。 89年竇憲打禿北匈奴的時候,和帝封了竇憲為大將軍,領大軍鎮涼州,然後外朝中大將軍的級別和待遇一躍變成了三公之上。 不過劉家的皇帝到了和
    Thumbnail
    劉秀針對王莽這套篡權模板是咋辦的呢? 1、對外三公鼎立進一步分權。 2、對內不再培養親信的中朝官,不再設「領尚書事」這個崗。 劉秀在首先對三公中的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這三個官職的職責進行了改造。 總體來講就是平均性的分配。 大司馬的名字被改回到了原不長設的太尉,職能上「掌四方兵事功課,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