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26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新漢演義-烏桓鮮卑傳】

烏桓,又名烏丸,在三國志裡面經常可以看到這個稱呼。 公孫瓚借烏丸騎兵,曹操討伐烏丸…… 根據《後漢書》的考證,烏桓是原本先秦時期「東胡」的遺族。 東胡在戰國末年的時候,欺壓旁邊的小部族匈奴,又跟他們要馬,又跟他們要女人。 最後,甚至要求匈奴割讓土地。 匈奴的單于冒頓突然決定起來反抗,打得東胡措手不及。 東胡的北方霸權,就這麼結束了。 少數的東胡人,跑到現今東北地區,大興安嶺一帶定居。 住在南邊烏桓山的,後來就稱做烏桓族。 住在北邊鮮卑山的,則稱為鮮卑族。 以現在的考古證據判斷,東胡原本是以蒙古族為主體,並有少量來自中東的遺傳因子。 就我們所了解的塞外歷史而言,是很合理的。 早在張騫通西域以前,商業通路就已經存在了。 東胡被消滅之後,匈奴更加注重經營西域通路,這個部分,也能從進入匈奴時代後,大草原的遺傳因子更加多元化看出。 相對而言,烏桓跟鮮卑,和東北原生的滿族是有區隔的。 但隨著這次的移動,也產生了從蒙古西側貫穿到東北地區的「通古斯民族」。 系出同源,烏桓跟鮮卑的風俗習慣,大致相同。 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善騎射,遊獵,隨水草放牧。 以年輕力壯為尊,不重視老年人。 父子兄弟之間可以互相殘殺,但是不會傷害母親。 匈奴沒有這麼母系社會的象徵。 東胡人的首領稱為「大人」,是推舉勇猛公正的人,不世襲。 每個小群有自己的領袖,叫「小帥」。 幾百幾千個小帥帶領的東胡人,合為一部。 當整個東胡有大事,大人就會向各部傳遞木雕的印信。 東胡人沒有文字,也沒有固定的姓氏。 跟東周時候的中國人有點像,會以大人的名字,來做為首字。 東胡沒有政府體系,大家基本上是各自生活,不用為大人服繇役。 嫁娶的部分,類似自由戀愛,會先有三到六個月的戀愛時間,確定要結婚了,才送聘禮。 由於是母系社會,所以是男方嫁去女方家裡。 一段時間後,這對新人才會從娘家獨立出來。 是的,東胡人關於大事的決策,以母親的意見為準。 只有打仗狩獵,男人才可以自己作主。 法律的方面?東胡等於沒有。 除了大人說的話要聽,基本上任何糾紛都是部落自決。 即使部落之間要開戰,大人也不會干涉。 而違反大人的命令,也沒有什麼量刑的問題。 要嘛死,要嘛贖死,要嘛流放。 獻上財產可以贖死,罪人自殺也可以讓家人免罪。 簡單的程度,跟劉邦的約法三章有87%像。 比起匈奴,東胡人的工藝技術也較高。 說到這邊,就不禁懷疑,匈奴本身傳說,東胡王向冒頓索要美女,唬爛的成分相當高…… 母系到這個程度,大人是女性的可能很高啊。 雙方應該真的是因為土地爭執而開戰。 但東胡的國家系統鬆散,匈奴在冒頓的整治下,卻相對團結。 殘存下來的烏桓,臣服於匈奴,每年上繳歲貢。 如果欠稅?匈奴人就會來抓走女人小孩。 對匈奴來說,女人小孩是財產的一部分。 對烏桓而言,女人卻是領導者啊。 烏桓人對於匈奴的仇恨,那是免不了的大。 由於烏桓位處南山,跟中國有接觸,所以資料還算相對豐富。 北方的鮮卑,就顯得神秘了。 除了知道系出同源,風俗大致與烏桓相同,鮮卑族要到東漢才有記錄。 西漢來到武帝年間,漢軍大破匈奴,跟這烏桓族連繫上了。 烏桓族決定改投大漢懷抱,漢武帝也下令,在北方五郡的北處,設立典屬國,讓烏桓族居住。 為大漢抗匈奴馬前卒。 管理的方式,則跟西域類似,是派駐兵官員監察。 漢朝要烏桓的,不是牛羊女人,而是戰馬勇士。 且又不需要進入中原……烏桓的任務,就是北方前線嘛。 在這雙贏的局面下,烏桓族日漸強大起來。 趁著漢武帝過世,漢朝的管制力下降時,烏桓主動對匈奴發起了挑戰。 這邊我們看一下班固的原版說法。 提要一下,霍光當年本為漢武帝遺詔的輔政三大臣之一。 其中之一的金日磾過世後,霍光跟另一個上官桀就展開了鬥法。 上官桀跟燕王結盟,想要從地方發兵,裡應外合消滅霍光。 最終被霍光先發制人,一網打盡。 而燕王大點兵的時候,烏桓就響應了。 所以班固給的邏輯很單純:烏桓參加謀反,霍光派兵討之。 但事實上,謀反處理跟派兵討伐隔了兩年。 因為霍光在找時機。 《漢書匈奴傳》有敘述。 誅滅燕王兩年後,漢朝得到匈奴的俘虜,聽說了烏桓私下與匈奴開戰一事。 霍光認為是好機會,就召來大將趙充國。 趙充國也回得非常有腦:「兩夷相爭,對漢有利。我們犯不著自己上去招惹是非。」 但霍光的女婿范明友就表示,打,可以打。 於是,霍光就擬定了「假裝幫烏桓打匈奴,其實是要消滅烏桓」的戰略。 范明友按計行事,帶回了大功。 「斬首六千餘級,獲三王首,還,封為平陵侯。」 但烏桓終究沒有被消滅,反而因此成了漢朝全新的北寇。 還好緊接著出了漢宣帝……大中華本位主義一下。 真正還好的是,匈奴進入分裂期。 烏桓人決定跟漢朝言歸於好。 啥邏輯?強盜邏輯。 烏桓人要解除漢朝的威脅,趁機去匈奴領土撈一票啊。 也正因為烏桓人進去攪和,才弄出了一個降漢的呼韓邪單于。 其實大部分的時間,烏桓跟西漢的交情都算是不錯的。 所以也跟南匈奴一起被王莽惹毛。 漢朝人認為,南匈奴是我們的。 烏桓人何嘗不是這麼認為? 南匈奴跟烏桓結成一氣,對劉秀造成了不小的威脅。 即使派了伏波將軍馬援征討,也是鎩羽而歸。 最後,還是花錢了事。 劉秀拿了錢、拿了匈奴的領土,並且秀出大漢天子的威嚴,才讓烏桓決定放下了。 大漢天子的威嚴是三小?是西域各國遣使進獻。 這主要歸功於原本的河西大將軍,此時的大司空竇融。 烏桓也覺得,你漢朝穩了,又願意讓我進佔原匈奴領土…… 畢竟當時北方,大家都對匈奴領土虎視眈眈。 更八卦的是,劉秀可能很聽陰麗華的話。 烏桓大人表示:聽某嘴,大富貴。 今天開始,漢朝就是我大哥! 好啦,其實烏桓還有一層考量,就是鮮卑先一步降了漢朝,正在日漸坐大。 現在不買東漢,到時候可要慘賠了。 漢朝跟烏桓展開了前所未有的「族群融合」,只有班彪覺得不妥。 雖然最後,劉秀接受了班彪的建議,重設烏桓校尉,監管烏桓鮮卑,但仍是不能避免烏桓的反覆無常。 這其實往前看他們的民族設定就清楚了。 烏桓大人管事,沒管到那麼細。 偶爾有幾個部落王要鬧,也是正常的。 可沒事幹嘛鬧? 烏桓鬧起來,其實就是因為鮮卑的崛起。 烏桓跟西漢弄出了一個南匈奴。 鮮卑則是跟著北匈奴混。 這時候,烏桓跟南匈奴都還在跟東漢兇,劉秀就派了鐵面將軍祭遵的弟弟祭肜前去對付。 祭肜打了幾場勝仗,逐漸了解到這北方四族的差別跟利害關係,就決定向最偏遠的鮮卑下手:結盟。 還真是找到一個有意歸漢的,祭肜立刻封其為都護。 雙方合作,平匈奴,服烏桓。 鮮卑的其他部族,也決定跟上這個首任鮮卑都護,向漢朝示好。 這一來乖乖不得了,漢朝這才明白,原來北方這支鮮卑,強大的不得了。 為了穩定住大鮮卑,漢朝提出了歲幣。 每年平均要給大鮮卑二億七千萬錢。 如果以一貫一千錢來計算,那就是二十七萬貫。 大約是澶淵之盟的一半。 但是西漢的年鑄幣量,只有不到宋代的10%。 以一般認知來說,跟大鮮卑維持關係,對東漢政府而言,應該是相當沉重的財務負擔? 可關於這段歲幣的敘述,其實表示給鮮卑的歲幣,是由青徐兩州所支出。 比起西漢的經濟狀況,東漢我找不到太多資料。 是初年很有錢,被各種原因拖垮嗎? 還是一直都很窮,勒緊褲帶勉強活了一百年? 先把鮮卑看完吧,這問題也許永遠不會有答案。 等到竇憲北伐,鮮卑更同步進駐了匈奴領地。 這裡小複雜,簡單說一下。 匈奴的變遷是。 西漢:南北匈奴。北匈奴被消滅 新莽:南匈奴=匈奴。 劉秀:再次分化為南北匈奴。 烏桓進佔的,是二代南匈奴領地。 鮮卑進佔的,則是二代北匈奴的領地。 戲肉來了。 竇憲北伐,耗損不多,戰功豐碩。 我相信其中必定有鬼。 而鮮卑傳中記載,大鮮卑此時進駐,其實還有很多的匈奴人都還在領土上。 匈奴人加入了大鮮卑,合成全新的蠻族霸主。 怎麼看這件事? 我會說,竇憲很可能是聯合鮮卑,去除掉不願意歸化鮮卑的北匈奴部族。 導致了鮮卑壯大,竇憲功高。 雙贏。 但更大、更雜的鮮卑,其實不過就是西漢時期的匈奴帝國換了名字。 竇憲時代後,烏桓基本上就是漢朝的屬國。 而鮮卑?屬於盟國了。 最後稍微提一下後事。 等到我們熟悉的三國時代開啟前,也就是關鍵皇帝漢靈帝左右。 西域、北方,已經盡為鮮卑所有。 在宛如冒頓單于再世的鮮卑霸主檀石槐的率領下,鮮卑帝國甚至東征日本。 檀石槐的故事,就等到東漢後期再說了。 如果上天再多給檀石槐一點時間,大鮮卑帝國恐怕早已改寫東亞歷史。 但好人不長命(疑?),檀石槐四十五歲就過世了。 成吉思汗死掉,蒙古帝國就分裂。 鮮卑帝國也是這樣的。 這也是為什麼,其實三國時代沒有像西漢啦宋朝啦面對什麼外患。 外部大帝國散了。 而那些匈奴烏桓的,其實就跟西羌百越一樣。 早已成為「中國自古以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