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4|閱讀時間 ‧ 約 11 分鐘

【黨錮之禍:竇武】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 時間再稍微早一些,現在是桓靈二帝的年代。 對於三國有識(字)之士而言,桓靈二帝根本欠噴到一個極致。 原因無他,這兩位皇帝親信宦官,引爆東漢最大的災難。 受災戶基本以士人為主。 凡是你跟士人有沾上邊,不批評一下,都讓人覺得你不愛台灣了。 錯了,是不愛大漢。 可事實上,東漢百多年以來,受外戚屬之苦更深。 即使是宦官們剛開始崛起,其實也不是以「皇帝親信」的身分干政。 而是以「假外屬」的身分。 皇后太后的親戚叫外戚,皇帝母親的親屬叫外屬。 皇帝的母親不一定是太后。 這不是從東漢才開始,而是從西漢宣帝開始的。 所以更早之前你不太會看到「外屬」的說法。 而假外屬更是不會有人這樣說,我這裡指的是皇帝奶媽的宦官快樂夥伴。 奶媽的親屬,不適用於外戚屬條例。 宦官更算不上真親屬。 漢桓帝是依靠著前朝外戚梁家的力量上位,但他卻找機會滅了梁家。 這讓桓帝得到了一段宛如漢和帝漢順帝般,頭上沒人的「真皇帝」時間。 和順二帝都有勵精圖治一下,天命不眷顧,至少也盡人事。 但漢桓帝卻搞出了這個黨錮之禍。 黨人初起之時,也是各據山頭。 大家都會開出一個漂亮的名單,什麼五絕七劍那種很帥氣的武俠江湖稱號,基本上就是這個時代發明的。 人們要得到共識並不容易,所以當時的稱號大多是以「八」為單位:八俊,八顧,八及,八廚。 沒有八奇……不過會設八奇的名號,你說這個作者只看三國演義,那就小看人了。 正所謂「一邪雙飛三絕掌」,沒聽過去看看如來神掌。 數字越小,就越顯得這個人物的矯矯不群。 當時,最強的是三人小組:「三君」。 竇武,劉淑,陳蕃。 這個竇武不是雜牌竇家,正正就是東漢開國時,河西霸主竇融子孫。 竇武的父親,跟漢和帝的竇太后是平輩。 當時的大將軍竇憲,也提拔了竇武的祖父為九卿。 後來竇憲與竇太后被判謀反,祖父也被免去官職。 竇武的父親並非長子,在那場政治鬥爭中,堪堪避過一劫,到北方邊疆擔任了一個太守。 逐漸長大的竇武,對於回去朝廷也不是很感興趣,就自己努力讀書,並且在荒郊野外開課教學。 原本這就是個不問世事,曝屍荒野的節奏。 但漢順帝一代,知識份子們開始成群結黨,尋找道德高尚的意見領袖。 竇武身為隱居名士,找他拜師那可比找大縣小鄉的名人要困難得多。 東邪西毒南帝北丐,哪個不是神龍見首不見尾。 多一分神秘,多一分名氣。 君不見陳蕃李膺,也是不愛與人交關? 竇武名氣漸長……讀聖賢書,哪個不想作點聖賢事? 而整個東漢歷史,更是不乏被拱上位去撞到頭的「大人物」。 大概就在梁冀為漢桓帝所除之後,竇武就搬回了洛陽居住。 延熹八年,竇武的女兒竇妙被選入掖庭,為貴人。 不要看漢桓帝兩光兩光的,好歹人家受過太后之苦。 按照祖訓選個好皇后,漢桓帝也是一個心心念念。 那年,漢桓帝廢了原本的皇后鄧猛--就是梁冀之事源起的那位。 竇氏在朝廷的權位不下鄧家,而竇武又是當前民意支持度爆炸高的士人。 為自己身後千秋大計著想,漢桓帝很快就把竇貴人改立為竇皇后。 不過他本身對於竇妙沒甚麼興趣就是。 竇武父憑女貴,立時加官封侯。 有了權位,竇武二話不說開始遂行自己的夢想。 竇武為官清廉,不收賄賂。 有需要官吏,必定徵辟世之名士。 有收到皇宮后宮賞賜,竇武也是一毛錢不留,全部拿去贊助太學生,或者買糧到街上派發給窮人。 竇武究竟是清高善良,還是早有所圖? 陳蕃的傳記或許有一點可參考之處。 當時,漢桓帝較為寵愛貴人田氏,本欲立為后。 但陳蕃不停上書面聖,表示田氏卑微,竇族良家。 陳蕃絕對是有私心的,只是你很難說他到底算是跟竇武勾結,抑或是相信竇武成為外戚,天下會更好。 總之,從這一刻開始,外戚跟士人的手,就緊緊握在了一起。 饒是如此,當第一次黨禍起,陳蕃不停的進行消極抗爭,但竇武一開始是沒打算出手的。 說到底,黨錮的「黨」,並不是知識份子全部一黨,宦官一黨在對立。 士人派系林立,與宦官之間糾纏不清的情況,也沒有比外戚士人的結合簡單到哪裡去。 就地緣來說,第一次黨禍,最主要被打擊的,是潁川派系。 汝南陳蕃還算有點利害關係,竇武所代表的關西派,那可能真沒甚麼瓜葛。 直到潁川名士賈彪去訪竇武,竇都尉才與霍尚書聯名上表。 簡單一點想,或許就是潁川系去談了條件。 這也讓首次黨禍結束後,各地士人派系的力量,以竇武為尊運作了起來。 這絕對是一個革命的前奏。 也就在李膺等人被釋放的當年冬天,漢桓帝駕崩了。 桓帝無子,按照慣例,太后跟外戚之首,有權挑選皇帝的繼承人。 只是有權而已。 尊貴如西漢霍光,跋扈似東漢梁冀,其實都還是召開過大議來討論。 然而,最近一次不開會就定帝的,乃是順帝政變時的閻太后。 竇武僅是找來河閒御史詢問人選,就向女兒「建議」選定解瀆亭侯劉長(也作萇)之子,劉宏。 大家馬不停蹄的作業,立刻命御史兼領光祿大夫,持節率羽林軍前去迎接劉宏回京即位。 是為漢靈帝。 非繼承,透過選舉(有時候得叛亂才能落實)上位的皇帝,一上來首先要獎勵「定策」之功。 竇武就因此功加侯,更拜大將軍。 大權在握的竇武,更決定跟陳蕃聯手,誅除宦官。 一腔熱血的陳蕃,這時候已經快八十歲了,仍是為竇武出謀劃策,招募同志。 這邊稍稍介紹一下反派宦官首領,曹節。 從三國看起,曹節還挺有名,曹操的女兒嘛(誤)。 桓帝後期最霸道的宦官四侯,是徐璜、具瑗、左悺、唐衡。 江湖人稱「左回天,具獨坐,徐臥虎,唐兩墯。」 這四個人的勢力,基本上在竇妙封后那年就垮台了。 隔年就是李膺等兩百人入獄。 也正因為獨霸狀況趨緩,第一次黨禍才這麼難分難捨。 不然四大天王出手,兩百個李膺也收拾了。 曹節跟他們不一夥,順帝時原本是個武官……這人設很明白。 這位曹大,原本是梁氏外戚那一夥的。 梁氏當朝,曹節就從小黃門轉中常侍。 梁冀下台,曹節就又被推離核心,當他的朝廷武官去了。 那為什麼竇武會跟曹節槓上? 因為當時光祿大夫持節去迎接劉宏,持的便是曹節(大誤)。 其實說白了,曹節就是禁軍武將,羽林軍出陣,不用將軍帶隊嗎? 小漢靈帝那時候大約是十歲十一歲,老爸肯定不在了,入京當皇帝,老媽或者老爸的正妻,也都是不能跟的。 又是一記「照慣例」,跟劉宏最親的,就是乳母了。 劉宏乳母名趙嬈。 就算趙女士不識之無,曹老將軍也是一流宦官出身。 勾搭乳母的重要性跟小技巧,曹節豈會不知? 就這樣,大隊回到洛陽,曹節醞釀著的新勢力,慢慢的崛起了。 這群人以趙嬈為首,巴結竇妙來進入權力中心,換取富貴。 但,曹節身為三朝老臣,說難聽點,他想這麼幹早就有機會。 何以到了年事已高,才富貴薰心? 又是一個老來瘋的典型嗎? 在這次外戚宦官大對決中,除了曹節,宦官還有一個關鍵人物:王甫。 王甫最早在第一次黨錮時登場,負責審訊黨人。 與名士范滂詰辯時,決定當場釋放范滂。 這是個好人不是? 其實你如果去想第一次黨禍的內涵,就不會斬釘截鐵下這個結論了。 宦官們早有意放黨人一馬。 反觀王甫身居此職,更能看出他在當時的宦官派系裡面,是不紅的那個。 黨禍可是燙手山芋啊,有點能力權位的,哪個不避開? 王甫硬著頭皮上,那是想要搏點什麼了。 但漢桓帝一來對結果並不滿意,二來隨即過世,忝著臉討好士人派的王甫,接下來可是有點尷尬了? 不,簡直就是大發了。 畢竟主政的乃是士人派竇武,王甫怎樣都給新執政黨留了點好印象。 也正因有了這個空子,王甫得以透過老曹節勾結上靈帝乳母,以及竇太后。 而接下來,王甫的職位,更轉為長樂食監,負責管理太后等飲食。 這個占了絕好位置,隱居在幕後的宦官,才是真正主導著靈帝之衰,第二次黨禍的大魔王。 事情的演變並沒有很久,僅僅在漢靈帝即位的五個月後,雙方的衝突就正式爆發了。 一開始,是竇武先向女兒提出誅廢宦官之議。 但竇妙認為祖法向來如此,大舉改動並不妥當,就把事情壓了下去。 八月,侍中劉瑜觀天相,只怕不日便有災厄,再諫太后,附知大將軍。 竇武立刻開始了人事調動準備,收集資料,要再次上告太后。 但就在謀畫之際,事情傳入了長樂官吏耳裡。 一看乖乖不得了,竇武這次清君側,不單是對宦官下手,更要大舉誅殺長樂宮大小官員。 長樂官員一火,召集了十七個健壯能打的,就要搶先一步先殺竇武而後快。 這陣騷動,觸及了曹節身為禁衛武官敏感的神經。 曹節立刻下令眾宦官護衛皇帝,並要脅尚書台官員,即刻拜王甫為黃門令,持節收捕竇武親信。 王甫沒在客氣,直接以拒捕為由,就地格殺竇武親信,再領兵前往拜(挾)見(持)竇太后,以太后璽書下詔,調動禁軍護衛皇帝太后,同時抓捕竇武。 竇武豈會束手就縛? 拒絕了詔令,竇大將軍立刻策馬入步兵營,射殺了王甫派來調兵的使者,大喊:「黃門常侍反,盡力者封侯重賞。」 皇城北軍數千校士響應,立即點兵布陣。 另一邊,王甫找了少府周靖,加為車騎將軍。 並護匈奴中郎將張奐,率五營士卒迎戰。 張奐也是一代名將,但此時剛結束遠征,好不容易請調回朝。 哪裡知道幾個月前大家還好來好去的,此刻在鬧什麼鬼? 老陳蕃收到了消息,連忙帶著八十幾個門生拔刀衝入皇宮。 正巧撞上王甫部隊,雙方一陣爭執,陳蕃等人自是不敵,盡皆被捕。 夜色將盡,王甫更帶領禁軍羽林虎賁,直接與張奐匯流並接管。 宦官這邊兵力源源不絕,竇武卻只是困獸之鬥。 局勢有利,王甫更派人大聲勸降。 雙方戰至午時,竇武的部隊再也不願意戰鬥,全面投降。 竇武本人想要逃跑,但在圍捕之下只能自殺。 亂事平定,曹節護駕大功。 竇氏滿門誅卻,賓客親屬同謀,夷三族,更流放,竇太后也遷入南宮。 建寧元年九月,漢靈帝結束了太后臨朝,正式展開他的執政生涯。 然而,他還是個十二歲的少年…… 人事命令一下,滿朝譁然。 除了竇氏相關牽連,陳蕃的宗族門生故吏,要嘛免官要嘛抓來關。 這個時刻,基本上只能算是「黨禍1.5」。 整體來說,規模已經比李膺的1.0更大,但最主要還是限定在幾大反賊的家族上。 不論竇武陳蕃有多麼高大上的理想跟理由,叛亂動武是板上釘釘的事實。 但「黨錮」之禍的本身,指的則是類似「文字獄」的情況。 跟單純的政治鬥爭不同。 「禁止某些言語行為」的命令出現,其實就表示這些動作,已經逐漸在民間串連成力量。 原本第一次黨錮後,朝廷跟民間迎來的短暫和平,在這次竇武陳蕃1.5的事件中,再次引爆了衝突。 跟過去只是「皇帝覺得煩」不同。 這一回,才是宦官跟士人之間,壁壘分明的對決。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