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04|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損失也是一種利益維護

    C客戶來電催促A要盡快出貨,C向來是個好溝通的客戶,此次為了出貨特地打越洋電話來,顯然事態嚴重,這次的延遲確實造成C必須負擔額外的成本以及損失,C開口要A提出解決方案,而A面對內部製程的錯誤連連,以及對外的壓力,身為居中協調者,如果你是A,你會怎麼做?
    A剛剛掛下客戶C的來電,C鮮少打越洋電話,除非是特別緊急或重要的事,這次打電話就是要催促出貨,C接連下了幾張單,以往出貨稍有延遲,C也都不太會計較,但這次延遲兩個月之久,再加上運輸時間,等於延遲三個月,這對C來說,超過可接受的安全期限,也造成C的損失,C在信件中屢屢催促交貨,而A卻屢次收到現場交貨延遲的通知,因為其中一個製程不合格,必須重製,這個放在檯面上稱之為品管嚴謹,事實上A清楚的知道,每次重工產生的額外成本,以及連接而來的可能損失,無疑的都是自己公司必須完全吸收的,客戶就算能理解這樣的延遲交貨,但情緒上是不悅的,何況並非所有的客戶都能體諒這樣的延遲。
    因為延遲得從海運改成走空運運輸,運輸成本多出三倍,還沒算上此延遲對C造成的損失,C開口要求A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不是只有「道歉」而已,A面對內部重工以及其他錯誤不斷,滿載的產能,A請生管優先處理訂單,但生管面有難色,因為調動任一訂單,又會造成其他的問題。如果你是A,你會怎麼做?
    每個團隊成員犯的錯,都是由團隊承擔,而非互相指責,找出團隊中可以借用的力量,才能不白費力。備齊籌碼才能直球對決。
    A寫了一份簡短的報告,跟執行副董報告案件的來龍去脈,說明此訂單因我方重工的延遲,導致客戶損失,客戶要求我們x月x日前出貨,並且承擔部分成本。客戶今年下單營業額為xxx,運輸增加成本以及客戶的損失為xxx,我們可能面臨吸收30-50%的損失。
    A沒有指明說出是哪個同仁犯錯,只說明錯誤的環節,因為A清楚知道執行副總會去找對應的權責主管,這是團隊運作,任何團隊成員的犯錯,都應由團隊承擔,而不需要由A像是打小報告似的指名道姓,這只會在事件過後,加深團隊成員的嫌隙。
    A提及出貨日期,目的就是希望能夠讓此訂單被列為優先處理,這樣的請求超過生管決策的權限,唯一的方式就是找更大的權限,找出團隊中可以借力的力量,才能不白費力氣。
    刻意把營業額以及C可能提出要求的賠償比例拉高,一來是凸顯C客戶的重要性,二來是想確認為公司可以接受的籌碼上限,然後再擬定與C談判的策略。
    執行副董很快的回覆A,希望能夠將賠償金額控制在30%,但考慮到該客戶今年以及往年的營業額貢獻度,都在前10名,萬一客戶強硬要求,公司的底牌在40%。同時A也收到生管通知,此單被列為優先處理,會讓A在該日期準時交貨,而A有了確切的交貨日期、導致延遲的重工理由(雖然情緒不悅,但A知道C會有些體諒),A決定直接與C將賠償金額定錨在20%,因為10%顯得敷衍,但30%顯然有點高,所以以A對C的了解,以及過往交易愉快的經驗,20%是個情理兼顧的數字,一切籌碼備齊,就是要直球對決。
    合情合理不能只合我方的情,也必須展現對對方的體諒,不能只顧維護自己的權益,而是要維持雙方利益。
    A字句斟酌的回了一封信給C公司,
    先說明造成此訂單的延遲原因,基於品質控管所以不能出貨(先站穩我方合情的立場以及請求對方體諒),但因此導致延遲深感抱歉,我們也願意承擔20%的額外成本(這是體諒對方的合情立場,同時提出解決方案)
    至於目前仍在進行中的訂單,也列出了訂單進度以及交貨時程,這個用意一方面是安撫客戶,二方面是把可能延遲的先做調整,可以讓公司在後續的訂單上,不會再發生類似的損失。
    面對這樣的狀況,任何情緒上的爭吵以及指責並不會解決問題,只會讓團隊之間的運作更為散漫,團隊成員每個人都有權責以及角色扮演,身為協調者,找出可以改善團隊的驅動力量,而不是只想著維持己方的利益,試著找出可妥協的部分,維護雙方應有的利益。
    #海邊小鎮的工作日誌之別只想著維護自己利益
    #找出可妥協部分維護雙方利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