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鹿旅遊◆麻豆市場,傳統市場面臨拆除?

小鹿旅遊◆麻豆市場,傳統市場面臨拆除?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麻豆市三市場和老市場並鄰

麻豆市三市場和老市場並鄰

舊有公有市場並非是僅此一排,後面有著以鐵皮搭建的圓環屋,內部店家雖然不多,但從外觀和設備來看,可以推測為大多數為長期定居的老店。像是觀光客都會來吃的麻豆碗粿、龍泉冰店。



清晨麻豆文旦田

清晨麻豆文旦田

只是單純地想拍麻豆田的壯觀,於是在凌晨騎著Lulu前往麻豆。



<麻豆,老舊市場並鄰>


麻豆老市場-巴洛克建築

麻豆老市場-巴洛克建築

老習慣,到了菜市場或是夜市,總會先在附近步行一圈來認識環境和攤商。以自身的五官去感受,藉著手機去拍攝紀錄所見所聞。

在台南,老舊市場的並鄰是一個很常見的景色。

不過在麻豆,卻出現了些「特別」的景象讓我駐足。

以往都是一個新的公有市場,周圍的街道有著流動性的傳統攤販。

但麻豆卻是有著兩個以上的新的公有市場並鄰,正對面是近似於新化老街的舊有公有市場。


raw-image

舊有公有市場並非是僅此一排,後面有著以鐵皮搭建的圓環屋,內部店家雖然不多,但從外觀和設備來看,可以推測為大多數為長期定居的老店。像是觀光客都會來吃的麻豆碗粿、龍泉冰店。


<與店家對談-建築背後的原因?>


麻豆老市場攤商-展示麻豆特有的綠豆大腸

麻豆老市場攤商-展示麻豆特有的綠豆大腸

帶著這些疑惑,藉著購買的同時,詢問店家這邊的現象。

賣著綠豆大腸的店家,儘管笑著確帶著點淡淡的無奈感:「我們還在繼續抗爭!已經十幾年了」

新的第三第五公有市場建立時,居民省吃儉用的預付了好幾期的租金。

新的公有市場建立好時,內部的攤商空間卻是供給遠小於需求。居民抗爭,得到的卻是政府不認舊有台南縣的契約,認為這是民眾當初樂捐的金費。

「如果搬走了,就真的沒有地方可以維生了。」

對於這舊屋一條街的店面,土地的所有權為私人,但建築則是歸屬為政府。



<返家後的省思與查詢>

在老市場的街區,在2020年被台南文化局規劃為歷史街區,但實際上的規劃建設,在上次走訪時並未看見如新化老街的維護和相關的街區介紹。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麻豆街區

公民行動: 購屋做功德? 台南麻豆第五市場居民要求南市府回歸原始契約,大致的內容跟當時與店家詢問時大致相同。對照其他的新聞稿觀看,大致也是雷同。

一個市場,反映著在這裡的居民們的生活和大致職業取向。

清晨下日光餘暉照耀的老舊市場建築,正等待著「掏金者」把他的文物、故事好好地詮釋訴說。

市場的抗爭和老屋的歷史,這些的一手資料都是必須長期駐紮,才能漸漸拼湊出歷史中的麻豆。

以上僅以短暫的過客,在一個早晨的所見所聽,與店家的聊天,以及後續相關的資料拼湊而成。實際上事情的原貌為何,仍需要長期的時間去進行多角度的脈絡思循。

希望能透過這篇文章,讓更多人知道麻豆面臨的事情。

如果中途經過,不彷試著「步行」市場,感受這裡的人文風貌以及歷史下沖刷下的古老建築。


想知道更多在地故事嗎?追蹤 小鹿藥師 粉專 ,不再錯過

avatar-img
小鹿藥師的沙龍
0會員
5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小鹿藥師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永康地名轉變 鹿鹿靠海大平原? 滿滿的埔姜平原? ●永康早市 肉燥的店家,看起來較勁滋味濃厚,卻彼此有著各自擁護的忠實客人。或許是剛好味道很對味,又或許是老闆很會「開岡」(閩語),看著他們熟悉的向彼此分享著細瑣的日常,就算只是很平凡的問候,也可以看出彼此 至於名稱由來,有分為以下兩個版本
成龍溼地中一根根的電線桿,還有一些祖墓等,這些都是曾經「人煙」的證明,在韋恩颱風吞沒他之前。 每見一次,就一再地提醒著他們,韋恩颱風所帶來的災害。 <村民與溼地,連結與再生> 水核心,讓村落與外地產生連結,成功的帶來的人潮,也打響了知名度。
在外貌變成異形以前,他們的心早已成了異形了吧。因為他們不被允許做自己。 by黑澤泉水 異形,不僅是孩子內心的崩壞,更代表著一個家庭,一個社會的變形。沒有絕對性好壞善惡,每個果都是堆疊各種「不得不」所造就而成。
●永康地名轉變 鹿鹿靠海大平原? 滿滿的埔姜平原? ●永康早市 肉燥的店家,看起來較勁滋味濃厚,卻彼此有著各自擁護的忠實客人。或許是剛好味道很對味,又或許是老闆很會「開岡」(閩語),看著他們熟悉的向彼此分享著細瑣的日常,就算只是很平凡的問候,也可以看出彼此 至於名稱由來,有分為以下兩個版本
成龍溼地中一根根的電線桿,還有一些祖墓等,這些都是曾經「人煙」的證明,在韋恩颱風吞沒他之前。 每見一次,就一再地提醒著他們,韋恩颱風所帶來的災害。 <村民與溼地,連結與再生> 水核心,讓村落與外地產生連結,成功的帶來的人潮,也打響了知名度。
在外貌變成異形以前,他們的心早已成了異形了吧。因為他們不被允許做自己。 by黑澤泉水 異形,不僅是孩子內心的崩壞,更代表著一個家庭,一個社會的變形。沒有絕對性好壞善惡,每個果都是堆疊各種「不得不」所造就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