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住在異鄉,通常很容易帶著點震驚發現,當地並不實施垃圾分類。
聖塔非山居生活亦如是,無論玻璃瓶保特瓶鋁罐紙類廚餘全都丟進一個垃圾桶,一週造訪一次的垃圾車會來收走它們。
而在看過當地所謂的「垃圾場」後,發現比不分類更讓人吃驚的是:所有的垃圾被載到鎮外一處四周無住宅的空地後,工作人員就會點起一把火,一把燒光(?)所有垃圾。
燃起的大火帶起的上升氣流會讓較輕的塑膠袋跳舞般、乘著煙離開燃燒範圍,被熱空氣帶往高空一點後,風力會把它們吹向四面八方,因而附近的樹枝椏上高高低低掛滿塑膠袋裝飾。
也因為垃圾毫無分類的關係,燃燒的垃圾會有類似土製炸彈的效果,時不時會有悶燒爆炸的聲音,偶而還會看到一個瓶罐被彈射至空中爆散開來。(其實對沒有任何防護設備的工作人員非常危險)
垃圾場旁就是聖塔瑪麗亞河,當地人卻似乎毫不在意。這些燒過的各種垃圾餘燼與產生的化學物質每當下雨就會被一路沖洗進河內,順河一路向下後供應貝拉瓜斯省首府聖地牙哥生活用水及更下游農地的灌溉用水。
整個鎮的垃圾問題太過巨大、並非憑一己之力就能解決。
但、從自身做起垃圾減量與能力範圍的妥善分類處理總是可以馬上開始做的。
首先,就是解決我個人的廚餘問題。
旅社廚師阿利葉分我共同使用的廚房內有一個廚餘桶,初時見到他將廚餘和一般垃圾分開還真讓我開心了幾天。
等我問起阿利葉廚餘桶的廚餘去處(原想著他會帶回去他家的土地作為肥料),他說最終它們還是混入一般垃圾、丟到每週五來的垃圾車裡,自此我便不再往廚餘桶丟我自己的廚餘了。
廚餘含水量高,跟其他垃圾混在一起除了增加重量還會加速垃圾發臭,整袋半濕的垃圾到了「焚化場」也會增加燃燒的困難度.....
何況,廚餘本來就是可自然分解的。
旅館周邊到處都是野地,看不出我少量的廚餘不能自然分解的理由。
旅館簡易的洗衣房外,是戶外晾衣場和用刺鐵絲圍籬隔開的一片牧場。圍籬和牧場間有一條長滿雜草、通常無水的乾溝,旁邊該是用來作為地界的一排大樹。小乾溝就成為我理想的廚餘棄置實驗場。
初時由於不想造成別人的困擾,要在野地棄置廚餘時我非常謹慎。
我個人每天的廚餘量其實不大,有點懶得去想要挖坑掩埋這件事,露天棄置的話,我希望廚餘能自然分解又不要散發異味或引來讓人不快的「訪客」造成旅館的其他人的反感。
最開始、每次丟了果皮菜屑等東西後,我就有點神經兮兮,早晚想到時就會去看看我的廚餘分解的如何。
結果通常是:我找不到我的廚餘了!
小骨頭小渣渣等丟下去就看不到的東西很正常,柳丁香蕉皮等顏色鮮明的東西,不出兩天也就找不到蹤影,這倒激起我的好奇心。
一不做二不休,有天我丟了一個鳳梨頭和一堆鳳梨皮出去。鳳梨頭!我就不相信它就可以這樣消失。
結果,不到三天,我就連鳳梨頭上那些鳳梨葉都找不到了!
日久後,真正體會什麼是生物得激烈競爭資源的新熱帶。
這些生物一則是發現食物的效率很高,再來就是進食或搬運非常迅速。
以鳳梨皮為例,初時可能會吸引雜食或植食的野鳥以及大型昆蟲前來食用殘存的果肉,但事實上眼睛能見到最有效率的小型分解者,冠軍寶座一定非螞蟻莫屬。
熱帶螞蟻體型、種類繁多,等到各種螞蟻將所有可利用的部分拆解完,草地上的鳳梨的確是連鳳梨頭的形狀都看不出來了。
加上山地多雨潮濕的氣候,最後加上真菌的加持,可自然分解的東西不到十天就會連殘渣都不剩!
一次在日常行走的大路邊草地裡發現一隻狗屍,還很完整但已經有點腫脹了,心裡暗暗嘀咕接下來大概好一陣子經過都會聞到恐怖的屍臭味。
沒料到隔日,還有一段距離我就看到一小群禿鷹已經完成初步分解動作,還可清楚的觀察其中一兩隻撕扯帶肉的骨頭。
在巴拿馬野生禿鷹是生活常見風景,但有了這次經驗我才認知到禿鷹是多天然又不製造額外污染的高效垃圾處理機。小狗陳屍處再過一天已見不到禿鷹的身影,也辨識不出曾有的小狗樣貌,剩下的就是昆蟲螞蟻等的工作,不到一週,經過該處連殘餘的氣味都已不復存在。
熱帶螞蟻有讓人說不完的故事。只要是牠們感興趣的食物,一旦掉落或是不小心棄置在桌上或任何平常不會見到螞蟻蹤影的地方,快則三分鐘、慢則半小時,就會發現這些不那麼受歡迎的小身影爬滿你的食物。
後來為了逃避螞蟻的迫害、我存放房中的早餐麵包是將一條棉線由天花板垂掛在半空,棉線還得定期用防蚊液噴灑以避免被螞蟻大軍染指。
兩年生活下來,在垃圾問題上,我發揮的微薄影響,除了鎮上有幾處可以看到我做的保特瓶風車迎風旋轉外、便是改變了阿利葉的廚餘棄置方式。
原先阿利葉每每看到我把廚餘往乾溝扔有點參不透(廚餘處理及垃圾減量概念用我的微薄的西語能力太難和他分享),但他透過自己觀察我的行為與結果,終於發現自然界的分解效率之強大。
在強效熱帶分解大軍加持下、洗衣房後方的雜草地並不會產生他想像的異味,反而他把廚餘堆在廚房的行為的確遭來蒼蠅蟑螂及產生不良氣味等等不利營業形象的後果,後來慢慢也開始看到阿利葉捧著他的廚餘(果皮、雞骨頭殘渣...)到小乾溝邊拋棄的行為。
身為旅館廚師的阿利葉廚餘量當然比我大了不知多少倍,這個轉變多少也達到了我希望垃圾減量、減少集中處理垃圾過於潮濕的效果。
有別於說教式的宣導,儘管過程緩慢,用行為日久也是可以產生它的影響力的、且效果或許比說教式來的持久。
新熱帶的自然分解大軍,的確是是垃圾減量的良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