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13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ROA、ROE、ROCE、ROIC有什麼不同?

會興起寫這篇的念頭,主要是來自於多年來在公司與主管溝通轉投資企業表現時 經常發現對一些指標上的認知差異 追根究柢,是因為教科書並沒有很明確的定義與比較 尤其是分子分母的定義更是眾說紛紜 因此起了寫這篇文章的念頭,希望能幫助對此仍困惑的朋友。
看到這裡一定會產生疑惑 ROIC和ROCE這兩個名詞確實是比較陌生 但在現在制式的財務報告中,已經有計算好的ROA和ROE 這樣直接用就行啦,為何還需要在這邊討論 事實上,經過多年的實務經驗後,仍然發現編制該數據的人(通常是財務部) 對於該數據的使用,仍處在很基本的認知 當然近年已有大老在呼籲正確的觀念 可是誤用的人還是占大多數 因此希望這篇能有效解除您心中的疑惑。
好,不囉嗦,開始進入正題:
表1
表1
上面表1所列示的是虛構的損益表與資產負債表 但大部分重要科目皆有列出 後續深入討論時,將依此虛構的表1進行剖析。
ROA (Return On Assets) 資產報酬率 資產報酬率,顧名思義,是公司全部資產每年能產生報酬的能力 ROA越高,直球的概念就是公司透過利用總資產能產生當年度的報酬越高 公式也非常簡單,就是ROA=稅後淨利/資產總額 用表1的數字,ROA=10,400/378,000=2.75%。
這時候就會有人跳出來了 「不對阿! 你說錯了! 明明教科書上用的方式是平均資產總額!」 這也是我在實務上最常跟財務部爭辯的事情 事實上不止這個比率,甚至包含應收帳款周轉天數、存貨週轉天數、應付帳款週轉天數等,以及後續要討論的ROE,都有平均的概念 許多讀過管理會計/財務管理等教科書的朋友 都會被洗腦分母要用平均值 但,為什麼要用平均值? 「大學老師說,為了避免數值被極端值影響,所以要用平均值平滑,以避免數值波動性過大」 恩,非常認真的好學生,小弟我當年也是這樣被傳授的 當時完全不疑有他 但隨著實務經驗多了,反而覺得很奇怪 分子用的是當年度的期末結算數,那為什麼分母反而要用平均值? 期末的數值才最能代表該公司的真實情況,使用平均值反而有扭曲的嫌疑 這個觀點不只我這樣說,甚至大會計師張明輝也於大作中特別強調 因此後續將持續使用期末數字進行分析。 (詳情請見《大會計師教你從財報數字看懂經營本質》P.94 )
ROE (Return On Equity) 股東權益報酬率 股東權益報酬率,顧名思義,是評估大股東投入公司的資金每年能產生報酬的能力 ROE越高,就是公司替大股東賺的年度報酬率越高 公式也非常簡單,就是ROE=稅後淨利/股東權益總額 用表1的數字,ROE=10,400/194,000=5.36%。
但是,隨著台灣適用IFRS後,ROE也有了不同的面貌 主要的關鍵在於非控制權益上 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問題,主要是在於IFRS適用後 合併報表的EPS=歸屬於母公司淨利/股數 而不是過往GAAP時直接將稅後淨利/股數 非控制權益的產生是來自於超過50%的子公司 合併後一部分獲利並非由母公司享有 例如持有80%的子公司股權,假設該年度賺100元 則歸屬於母公司的淨利只有80元,剩下20元是該子公司的其他股東享有 表示投入母公司的大股東只能享有80元的權益 因此在衡量母公司替大股東賺錢的能力時 把不屬於大股東的數字放進去一起考慮,略顯瑕疵 當然非控制權益比率很小時,自然是無傷大雅(例如台積電非控制權益連1%都不到) 但如果占比很大時,此調整就有必要性了 因此公式將調整成,ROE*=歸屬於母公司淨利/歸屬母公司權益 用表1的數字,ROE=8,320/160,000=5.20%。
到這邊特別提一下 目前坊間會看到用歸屬於母公司淨利計算的ROA ROA雖然名稱是「報酬」,但內涵更多是使用資產的「效率」 目的是觀察全數的資產能創造多少獲利,討論的是資產使用效率高或低 如果要用歸屬於母公司淨利作為分子 那概念會變成,全數的資產(包含子公司)創造的獲利有多少是分給母公司大股東 以「效率」而言並沒有新增額外的意涵 如真要解釋,應是看公司利用別人的錢開槓桿能額外創造多少報酬率 (別人的錢=負債+子公司其他大股東的投入/未分配) 比較是站在母公司/控股公司的立場的計算。
-------------------------------------------------------------------------------------
從這邊開始,討論的就不會是太常見的ratio 雖然不常見,但會創造出來,就表示有其意涵,只是通常是管理意涵 對於投資幫助較並不如ROE般直覺 無論如何,就讓我們耐心看下去吧!
ROCE(Return on Capital Employed)已動用資本回報率 先把公式丟出來,ROCE=EBIT/Capital Employed 已動用資本回報率,從字面上來看, 關鍵在於「已動用資本」,到底是什麼? 此名詞並非常見的財務科目 但概念並非令人感到陌生 首先要先了解,資產負債表右邊(負債+權益)=支應資產的資金來源 無論是原始股東發起公司的投入、增資、向銀行借錢、向資本市場借錢 目的都是將拿到的錢去購置資產(無論是實體或是非實體) 可是基於會計的認列原則 一些並非直接借錢的交易,因性質屬於未來需償付的代價,故認列在負債中 可是這類型的負債(eg. 所得稅負債、應付帳款等)與實際借錢仍有些差異 在一些情境下,更希望知道公司能將對外籌資取得的資金轉換成報酬的能力 這時,對外籌資取得的資金,就是「已動用資本」(Capital Employed) 其中Capital Employed=Equity+有息負債。
到這邊解釋了分母的內涵,應該沒啥問題了...吧? 等等,分子EBIT是什麼東西?! 這個名詞,全名叫做「稅前息前利潤」 顧名思義就是將稅前利潤+利息費用 目的是用來分析撇除掉資本結構的成本和稅率的影響後,公司經營的表現 其實就我看來 繼續延續ROA和ROE所使用的分子:稅後淨利,也未嘗不可 然而,使用ROCE,就是希望看到公司藉由對外籌資能創造獲利的能力 如分子採用稅後淨利,則屬於對外籌資的成本(利息費用)也納入考量 這樣未免有重複考量之嫌 當然同樣的理由也適用在ROA 因此有一派的認為ROA的分子應該要調整成EBIT,其來有自。
用表1的數字, EBIT=稅前淨利13,000+財務成本淨額500=13,500 Capital Employed= 短期借款20,000+一年內到期長期負債18,000+銀行借款30,000+ 應付公司債60,000+股東權益合計194,000=322,000 ROCE=13,500/322,000=4.19% (對比使用EBIT的ROA=3.57%)
ROIC(Return on Invested Capital)投入資本回報率 相較於ROCE,ROIC目的更為精準,是觀察實際有使用的資金的報酬情況 公式先拋出來,ROIC=NOPAT/Invested Capital 既然目的是觀察「實際」有使用的資金 相信讀者您會下意識認為將已動用資本扣除未動用的部分 沒錯! 分母Invested Capital=Capital Employed-現金及約當現金 強調公司實際使用資本的報酬率
這時候來問題了 為什麼分子要特別使用NOPAT而非EBIT呢? 依我的觀點,是因為使用ratio的目的不同所導致 NOPAT(Net Operating Profit After Tax) 從字面上能得知是基於Operating Profit的調整數 Operating Profit中文翻譯是營業淨利,也就是營業收入扣除成本費用後的本業淨利 After tax就是Operating Profit*(1-T) 在公司業外收入及支出=0的情況下,NOPAT=EBIT*(1-T) 這也造成無論教科書也好、CFA也好,都會直接認定NOPAT為稅後EBIT 但實務上這是有差異的 NOPAT更強調的是本業的獲利,EBIT*(1-T)則是加上業外後的獲利
用表1的數字, NOPAT=營業淨利12,000*(1-稅率20%)=9,600 Invested Capital= Capital Employed 322,000-現金及約當現金30,000=292,000 ROIC=9,600/292,000=3.29%
因此,基於實務經驗後, 我認為,ROIC和ROCE本質上沒有差這麼多 其兩者最大的核心差異是, ROCE觀察的是全部的資本,而ROIC是實際有動用的資本 假若今天只是想觀察全部外籌的資金vs真實有動用的資金之間的使用效率差異 分子用一樣的反而更具備可比較性 但若是希望能看到實際動用的資金推動本業所產生的報酬 分子使用NOPAT或許更合適一些
-----------------------------------------------------------------------------
前面的段落,花了很大的篇幅解釋四個指標本身 那到底對投資來說有啥差異呢?
表2
我認為,在投資上,使用ROA和ROE是比較容易使用的 因為不需要太多繁複的計算,且計算出來的結果,只需要0且有持續增長就是好事 例如ROE從-10%變成0%,股價就能基於公司轉虧為盈題材噴一波 然後ROE從0%每年按1-2%增長,就變成價值型股票 此時如果用精確的公式計算ROIC 投資人可以進一步分析公司使用外籌資金的效率 來評估公司本業的經營效率 同樣的,只要0且有持續增長,就是好事
那,ROCE要用在哪裡呢? 我認為,是用在是否要參與公司的對外籌資 身為思考是否要參與的股東,投資人評估一個標的的好壞 更多的是資金投入之後,公司能不能賺的比投資人把該資金挪去他處賺得更多 也就是投資人的機會成本 投資人的機會成本百百種,如果是股票投資人,會使用股票市場的年平均報酬率 以美國市場而言,會使用S&P500年平均報酬率12%為基準 如果是債券投資人,則會使用相同債信評等的平均報酬率來估算 當今天公司對外籌資,投資人除了會計算可能的投資報酬率外 也會觀察過去投入進去的資金,公司是否能在本業上賺的比市場投進去的錢還多 來判斷是否公司有能力達到其在對外籌資時畫的餅 因此,用WACC作為一個基礎值,也足以具備代表性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