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史观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说到底,历史的真相不重要,人们选择相信什么才重要。
avatar-img
1會員
2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陈逸青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有时候讨厌和女性讨论暴力的使用。因为她们总是反对暴力。问题是你反对暴力有屁用,男人还不是拿暴力来威胁你、伤害你。你也可以啊!你要成为暴力的主人而不是奴隶啊!
媒體人:唐湘龍、陳鳳馨、陳揮文、董智森、黃暐瀚 藍營:費鴻泰、賴世葆、王育敏、鄭惠文、徐巧芯 綠營:郭正亮 學界&專業人士:楊永明(國際關係)、賴岳謙、李鴻源 主持人:盧秀芳、王又正 偶爾可看:趙少康、沈富雄 諧星:王世堅
21年10月15日 国民党前立委蔡正元 李登辉时期-本土化 陈水扁时期~蔡英文第一任期-去中国化 接下来-台独化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中华民国:民生-民权,丢了民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生,丢了民权。 两边都说自己继承了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其实谁都没继承全面。
我有时候讨厌和女性讨论暴力的使用。因为她们总是反对暴力。问题是你反对暴力有屁用,男人还不是拿暴力来威胁你、伤害你。你也可以啊!你要成为暴力的主人而不是奴隶啊!
媒體人:唐湘龍、陳鳳馨、陳揮文、董智森、黃暐瀚 藍營:費鴻泰、賴世葆、王育敏、鄭惠文、徐巧芯 綠營:郭正亮 學界&專業人士:楊永明(國際關係)、賴岳謙、李鴻源 主持人:盧秀芳、王又正 偶爾可看:趙少康、沈富雄 諧星:王世堅
21年10月15日 国民党前立委蔡正元 李登辉时期-本土化 陈水扁时期~蔡英文第一任期-去中国化 接下来-台独化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中华民国:民生-民权,丢了民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生,丢了民权。 两边都说自己继承了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其实谁都没继承全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不願承認的歷史,往往都記載真實。 我們是水底之物,我們卻不曾傳述。
於世界的真相。喔不!應該說關於人類以為世界的真相。 你看到的就是真相嗎?符合你所認為的就是真相嗎? 有沒有想過,人是如何認識這個世界的,是如何理解、解釋這個世界的。 當你在發表長篇大論的時候,你有想過自我的理解是如何產生的嗎。 對於這個世界而言並沒有什麼意義不意義、存在不存在
Thumbnail
真相經常陷入羅生門,一如量子力學中的測不準理論,可能發生的事遠比曾經發生的事來得多!大眾的歷史敘事充斥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詮釋,世間對議題認知存有主觀思維,欠缺客觀。真相的定義皆源自於人的選擇,在集體錯覺下,歷史真相難以被凸顯。破解「真相選擇」迷思的可行作法,一是比較歷史遠近法;另一則是生命歷程理論。
因為歷史不會講話,也不是法院有罪判決
前天許多人都問我這個問題,在此稍微展開回應。 如果先講結論的話,我認為好奇心比什麼都重要。 我們可以很簡單地將我們常說的「歷史」分為兩個部分。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 歷史事實就是具體發生了什麼。比如說順治皇帝在1638年出生,1644年即位。 歷史解釋就是試圖詮釋這些「具體的事件」的意義。例如
Thumbnail
歷史小說強調自己內容有很多史實本身就是一件很弔詭的事情。 要不是小說很難看,忽略小說的文學性,偷懶地用史料推砌作品; 要不就是真的搞不清楚歷史、敘事、史實的關係,這種史觀寫出來的「歷史小說」真的有人敢信?標榜真實的歷史小說要不是搞不清楚小說是什麼,要不就是商業噱頭。小說是作者的「創作」。
  我曾經在歷史教科書中讀到「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的差異。當我們理解到歷史書中有一部分屬於纂史者基於其意識形態與身處背景所進行的詮釋後,我們很快就能明白為什麼朝代的開端總有英雄與偉人、朝代的結尾總是昏君與佞臣。我們看到的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但底下存在著更多事實。
Thumbnail
何謂歷史?歷史為何重要?如何理解歷史?歷史學家的任務是什麼?理解歷史之於我的人生有什麼幫助?在過往學習歷史的經驗,歷史是有客觀的、有標準答案的,但是在考卷、教科書之外,上述那些關於歷史的問題在學校教育中(包含歷史系所)並不被討論。本書便是以哲學後設的立場,打破我們對歷史刻板的認知,例如:歷史
Thumbnail
不願承認的歷史,往往都記載真實。 我們是水底之物,我們卻不曾傳述。
於世界的真相。喔不!應該說關於人類以為世界的真相。 你看到的就是真相嗎?符合你所認為的就是真相嗎? 有沒有想過,人是如何認識這個世界的,是如何理解、解釋這個世界的。 當你在發表長篇大論的時候,你有想過自我的理解是如何產生的嗎。 對於這個世界而言並沒有什麼意義不意義、存在不存在
Thumbnail
真相經常陷入羅生門,一如量子力學中的測不準理論,可能發生的事遠比曾經發生的事來得多!大眾的歷史敘事充斥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詮釋,世間對議題認知存有主觀思維,欠缺客觀。真相的定義皆源自於人的選擇,在集體錯覺下,歷史真相難以被凸顯。破解「真相選擇」迷思的可行作法,一是比較歷史遠近法;另一則是生命歷程理論。
因為歷史不會講話,也不是法院有罪判決
前天許多人都問我這個問題,在此稍微展開回應。 如果先講結論的話,我認為好奇心比什麼都重要。 我們可以很簡單地將我們常說的「歷史」分為兩個部分。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 歷史事實就是具體發生了什麼。比如說順治皇帝在1638年出生,1644年即位。 歷史解釋就是試圖詮釋這些「具體的事件」的意義。例如
Thumbnail
歷史小說強調自己內容有很多史實本身就是一件很弔詭的事情。 要不是小說很難看,忽略小說的文學性,偷懶地用史料推砌作品; 要不就是真的搞不清楚歷史、敘事、史實的關係,這種史觀寫出來的「歷史小說」真的有人敢信?標榜真實的歷史小說要不是搞不清楚小說是什麼,要不就是商業噱頭。小說是作者的「創作」。
  我曾經在歷史教科書中讀到「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的差異。當我們理解到歷史書中有一部分屬於纂史者基於其意識形態與身處背景所進行的詮釋後,我們很快就能明白為什麼朝代的開端總有英雄與偉人、朝代的結尾總是昏君與佞臣。我們看到的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但底下存在著更多事實。
Thumbnail
何謂歷史?歷史為何重要?如何理解歷史?歷史學家的任務是什麼?理解歷史之於我的人生有什麼幫助?在過往學習歷史的經驗,歷史是有客觀的、有標準答案的,但是在考卷、教科書之外,上述那些關於歷史的問題在學校教育中(包含歷史系所)並不被討論。本書便是以哲學後設的立場,打破我們對歷史刻板的認知,例如: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