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5|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人性到底是不是本惡?

    書名:人慈
    作者: Rutger Bregman
    譯者:唐澄暐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1/08/31
    內容介紹:
    試著回答下列問題:
    1. 當飛機失事時,人們會爭先恐後地逃出艙外,還是有同理心地先禮讓那些較弱勢的族群?
    2. 如果小說《蒼蠅王》在現實生活上演的話,會是充滿血腥鬥爭的場面,還是人們會分工合作和諧度過每一天?
    3. 我們現在的社會,從歷史的綜觀來看,是最壞的時候,還是最好的時刻?
    4. 復活節島的摩艾像,是因為人為因素,還是另有原因使之倒塌,並且當地的居民人數大幅減少?
    5. 當走在路上發現有人受傷了,人們會選擇避開,還是會幫助其傷者並尋求醫療協助?
    6. 對於重刑罪犯,是應該要高壓管理,還是要人性化地對待,才能降低再犯罪率?
    7. 是什麼原因,讓人們參與無人性的戰爭或迫害?
    8. 要什麼樣的環境下,才能促使孩童有自發性及創造力?
    9. 如何減少霸凌現象?
    10. 對於反抗軍或游擊隊伍,什麼樣的戰略是最有效的戰略?
    這些問題,作者在書中都使用大量的文獻及參考資料,給了超乎想像的顛覆解答。人性,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壞;相反的,在我們內心的深處,都有柔軟向善的一面。然而,在錯誤的新聞或資訊的引導下,我們後來只有接收到片面的「人性本惡」的那面。例如作者在書中提到,於1961年的電擊測試與1970年史丹佛監獄實驗,在我們的印象中,似乎都會受到上級領導人或自身職位的影響,而做出最後傷害人的行為。但是作者卻揭露了這些實驗的真實一面:實驗者都用話語來說服測試者,使他們以「幫助完成實驗」為由,就算過程中測試者(按下電擊鈕的一方或獄方)有安慰被迫害的一方,並不只一次與實驗者溝通或要求中止實驗,這些紀錄卻被後人所忽略。媒體也在這方面選擇性地報導腥羶色的新聞,使大眾在耳濡目染之下,有些事件原本的溫馨結局反而被遺忘;所留下的,卻是被惡意扭曲的故事情節。
    我們都習慣待在舒適圈內,與跟自己相似的人在一起。相比之下,對於那些我們「不熟」、「與我們敵對」的那些人,似乎就是很直覺地排斥。但是作者指出,其實「接觸」才是最好的方法:在挪威人性化監獄的管理之下,重刑犯出獄後的再犯率反而降低50%。對於游擊隊的攻防,使用心理戰術溫情喊話,更能讓他們放下武器。在荷蘭實驗學校裡,把一群不同年紀、不同程度的學生放在一起,反而減少霸凌,更能夠接納他人的不同之處。
    書中最後作者以十點做為結束,盼望我們能夠以一個嶄新的視角來看待人性。我更把它總結為三點:
    1. 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相信人性本善
    2. 建立健康的感情界線,尋求雙贏
    3. 切乎實際,以自身的善行影響他人,帶來更多的善行
    這本書用一個不同的眼光,把歷史上一些有名的例子,以及心理學上著名的實驗紀錄及效應,重新整理並加以詮釋,讓我讀的時候,不時有驚呼的感覺。是一本足以顛覆過去對人性認知的好書。
    善會帶來更多的善。這點不難,可以從自己先做起。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