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6|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2014】普快時光#01-自枋寮出發的藍皮身影

前一年把台鐵搭乘路線從高雄擴展到枋寮,緊接著2014年,自己趁著暑假再搭到已屬台東線的山里。那一年的普快班次一樣是僅南迴線行駛且每日來回各一班,差在人氣連2020年停駛前的一半都沒有,整班車不到三位數的乘客已算多了。
比起普快,那時更期待的是首次踏上南迴線後的陌生景色,還有當時從未到訪,只存在想像裡的東部「後山」。這些想法與期望交織下,為自己低潮的2014年,迎來搭普快前往新天地的旅程。

【正午前的南國鐵道時分】
2013年的屏東線旅程,抵達枋寮時已是傍晚時分。這回為搭上中午前從枋寮出發的3671次普快,往南的路途只在鳳山月台稍作停留,就一路搭區間車直達枋寮。
這趟是接在與2014年竹南鐵三角旅途的暑假同一週內,很早就想過難得買學生版TR-PASS,當然要七天內用好用滿,於是果斷在九月初展開到台東的行程計畫。
高雄帝冠式車站在遷移前,固定晚上會點燈
高雄帝冠式車站在遷移前,固定晚上會點燈
開始到高雄工作前,我習慣住在車站旁長明街上的鞍客旅店,離車站很近卻躲在安靜的巷弄內。可惜這間我住過床最好睡的住宿首選,不知何時已悄悄歇業。
2014年尚在使用的高雄臨時車站,進站後得走過長長的跨站天橋,才能走到停靠列車的第三、四、五月台,而往南列車幾乎都固定在第五月台發車。
使用超過15年的高雄臨時車站
刻意遮擋住西側日照的跨站天橋
曾做為屏東線區間車主力的復興號編組
一如既往,行駛在屏東線上的區間車,都是復興號編組。高雄站月台上還刻意貼公告強調,雖然它是復興號車廂,但的確是每站都停靠的區間車喔。
這回呢,我先搭乘對號車到鳳山,不出站直接在月台上等車,僅是想拍柴電機車進站的畫面。最後頗幸運的,同用做區間車的EMU800型電聯車及復興號編組,在車站的北側交會。
雙向的區間車在鳳山站北側的交會
臨時車站時期的鳳山車站
實在挺懷念高雄市區,還能在地面看到台鐵路線的2018年10月之前。
復興號列車一路南下,在晴朗天空下跨過高屏溪橋,駛入屏東境內的南國鐵道。
下淡水溪鐵橋有常態開放行走得靠高雄這段
靠屏東這段,底下是滿滿一望無際的芒草景觀
第一次在中午前踏上枋寮車站的月台,當時無電氣化的乾淨天空,及這一帶十分常見的「一橫兩豎」混凝土結構遮雨棚,都讓此處的鐵道風景顯得獨樹一格。
此時3671班次使用的普快編組,已經停放在站場內,尚未停靠月台。
電氣化改建前的枋寮站月台
對比這幾年多次進出,會覺得以前的枋寮車站,可說是樸素得很徹底,幾乎沒有當今習以為常的那些額外裝飾。
沒有蓮霧造型座椅、沒有「十二代同堂」大圖、沒有遮擋站房正面的藍色框架、更沒有特別設計的地板圖案,但是,如今在雲林以南已無據點的「TRC台灣鐵道故事館」紀念品賣店,當時仍好端端在站房內營業著。
曾經很"乾淨"且充滿「台鐵味」的枋寮站房
已消失在雲林以南的「TRC台灣鐵道故事館」
出站後,當時站房正面上方的孫文雕像、假鳥裝飾,以及極為普遍的站名燈箱,理所當然地迎接著進出站的旅客。至於車站前道路盡頭的枋寮海堤,也還沒誕生有過兩版本的愛情意象裝置藝術。
藉照片對比,額外注意站前圓環在2013年還是與道路同高的地磚,一年後竟變成一塊被安全錐包圍的草皮,讓人匪夷所思。這大概是僅隔一年之間,這一帶唯一讓我注意到的轉變。
2014年暑假的枋寮車站正面
此時中興路底部的海堤上還未出"愛情風"裝置藝術
離普快開車還有段時間,這回不走到海堤,而是到早餐店解決「餓肚子問題」,可我徹底忘了下面這張照片是在哪間店拍的。
某間早餐店上的食物插畫

【在枋寮鐵道藝術村的徐行】
早期與「鐵道藝文」相關的地方,記憶裡有過台中後站的「20號倉庫」,和一樣是後站倉庫改建的「嘉義鐵道藝術村」,最後就枋寮站旁,也是唯一從宿舍轉型來的「枋寮F3藝文特區」。不過,前兩者都因鐵路高架化而暫停營運,甚至嘉義的倉庫早已拆除,僅剩枋寮這邊,至少仍保存十分完整。
出枋寮站後,左轉直走就是藝文特區的範圍,也是我這趟想走走的地方。
留有相當多台鐵舊站房插畫的宣傳圖
F3藝文特區的小招牌
那趟的走訪,好像幾乎沒有任何一間宿舍是開放的,但我覺得老房子只要保存到不會被誤認廢墟就夠了,何況從每間宿舍外觀的裝飾,多少能看出裡面是怎樣的團體在進駐。
這個場域讓我聯想到南投的中興新村,如同與世隔絕的小型社區,以連結車站的「儲運路」為主要幹道。
葉泉力書法工作室
環繞起整個枋寮站南半部的儲運路
特區內常見的雙層宿舍建築
貼在紅色大門上的多張海報
未營業的駐村藝術家小店
儲運路有個往鐵路方向的T字路口,路旁電線桿上出現多個很有趣的路標指示,除「加祿堂」外,其他寫的都是很遠的地名-屏東、萬巒、車城、墾丁,及中央山脈那頭的台東等,距離都在30公里以上。
至於那加上坐船就無法計算時間的「小琉球」,誇張到讓人覺得先寫個「東港」會比較適合。
電線桿上非常神奇的路標指示
與其說整個宿舍群是藝術村,不如說是有經過藝術營造的社區公園,因為它比另兩個鐵道倉庫轉型而來的案例,與周遭環境較沒有的隔閡感,是個隨時都可前往的場所。
而那些駐村藝術家的作品,就很自然的散佈在宿舍群的每個角落,牆上、地上,甚至他們自己的生活方式,亦是協助藝文轉型的一部分。
宿舍群交織而成的林蔭小徑
儲運路上宿舍群的外壁裝飾
每一間宿舍,都代表著住民或駐村藝術家的生活風格
儲運路靠鐵路那側畫有不少停車位,不時能看到遊客及台鐵相關人員穿梭其中。像這樣經常有一般民眾與台鐵職員,在同一條林蔭大道上擦肩而過的景象,也是枋寮獨有的特色。
順著儲運路,再次回到枋寮站。
在儲運路上三五成群閒聊的台鐵人員與遊客們
祝狗勾有個好夢
老實說在這趟前根本想不起前一次搭非專列,是常態班次普快的時間在哪一年。唯一印象比較清晰的,已經是國小低年級每週一次,固定從員林搭19:16普快到彰化學打擊樂的那段時間。
好比上車前,親眼看到閘門上方的PIDS顯示車種為「普快車」,對以前完全生活在西半部的我來說,當然也是很久遠以前的事了。
枋寮10:50出發往台東3671次普快
順便也知曉,普快的英文名稱是 Ordinary Train,還真的是很"普通"呢。
歡迎搭乘 Ordinary Train
上車前我走到枋寮站月台靠南下方向的位置,留下站場鐵道向南迴線彎去的一張照片,紀錄前往台東的第一步。
站場規模比這裡大的車站非常多,彰化、嘉義、高雄等站都是,但這是頭一次在未電化的路段,清楚見識有一定規模的鐵道站場,而且少了電線的阻隔,讓站內景色顯得乾淨又遼闊。這是鐵路電化後的都會路段,已難再看到的風景。
枋寮站內往台東方向的景色
3671次當天的編組很純粹-R100型柴電機車牽引三節普快車廂,好整以暇的在第二月台準備發車,發出理所當然的柴油引擎聲響。
當天的R115柴電機車
普快車廂32700型,裡面配置可旋轉的對號座椅
三節普快車廂編組,別說整車人數有無破百,可能每節車廂連十位乘客都不到,可這就是「藍皮解憂列車」形象被廣泛認同前,南迴線普快班次的日常。
車內閒適、安靜,又難免因空蕩而感到寂寥,然後再時不時被柴電機車轟隆作響的引擎聲打斷這股清幽,尤其是進入連續隧道群的時候。
曾經的南迴普快,一節車廂坐不滿十人
普快車不可抹滅的特色-上下可開窗
上午10:50,載著對比2020年停駛前,少到不可思議的幾十位乘客,3671次普快從枋寮出發,在延續著普快車種的生命歷程之餘,也載著當時坐在車廂內的我,終於在2014年,一個人踏上前往台東的最後一哩路。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乘零|獨旅的漫行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