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3|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所需要的都有 · 所要用的都會

    前兩天收到一個金融犯罪防治通報簡訊,說我使用的信用卡資訊外洩,有被盜刷的風險,要我聯絡發卡銀行,聯絡完後,銀行有核對確認有個資遺漏風險因此需要換卡,但也沒有交代個資洩是怎樣洩漏的。
    昨天收到新的卡片,必須要透過app 線上開卡,之前已經有使用過該行的app系統,就已經常常有狀況,晚上在登錄時一直出現密碼錯誤,每更新完確認無誤,只要一登出,再登入就會出現密碼錯誤,以致無法完成開卡。
    也透過客服電話三次的更改(三次不同的客服),每一次就要重新敘述一次遇到的問題,每一次客服都協助更改密碼,但一登出就無法再登入。就這樣花了約兩個多小時,來來回回設定了六七次密碼,而且每次設定過的密碼都不能夠再使用。
    我在整個過程中內心覺得很火大,但又看著那個火大,畢竟不關客服人員的事,看著內心那把無名火,加上客服重複的跟我核對資料,指導重複的步驟,最後仍是無法順利登入,內心實在感到無比的煩躁。
    就在快要爆發的當下,我開始做了幾次的呼吸,先讓自己平靜下來看著腦海中閃過的種種念頭,有想要把客服臭罵一頓的,也有想到應該心平氣和解決問題的想法,更有想要把app刪掉,再打去客訴的念頭,當這些念頭跑完時,我發現有一個最核心的是想要在客服的口中聽到他們承認程式是有問題的。
    當我意識到這些眾多想法在腦海中升起,也能夠看著它們時,自己就漸漸平靜下來了,接著我問自己,這一年來用到這個程式的頻率有多高,當內心的答案冒出來時,我自己都覺得很好笑,因為大概不到十五次~是一整年。
    接著我想,那接下來自己還有什麼時候會需要用到這個程式呢?結果還真想不到,於是我想到用電話完成開卡,開卡完成後,在網路上搜尋該銀行的app新聞發現很多都是反映登入不穩定的問題。而且有時輸入正確的密碼是登不進去,有時候隨便輸了密碼竟然能登入,這真是令我傻眼了。
    我後來果然也在亂輸一通後成功地登錄了一次,雖然只有一次,但也足以證明那個app是有問題的。
    當下我做了一個決定,我要繼續跟那個app纏鬥,再繼續打客服電話糾結不放,還是就此打住,既然已經開卡,就完成接下來該完成的設定就好,我決定選後者。
    回到我自己的內在,原來常常在不自覺中,只要沒有意識到自己真正的需要什麼?就很容易在這個資訊跟科技充斥的時代中迷失,除非能有機會面對紛擾的訊息中保持覺察,才能夠幫助自己做出適合的選擇。
    回想起多年前在中國的工作,當時台灣的的網路銀行尚未起步,在中國的銀行業務跟很多的日常生活、訂餐、外送基本上都是透過網路,自己在生活中深深的感受到那個「方便」背後的「不便」,一但一有了認證問題,更多的問題會接踵而來。另一方面也會讓自己浪費太多時間跟精力在網路世界。
    後來因為自己的工作還允許,花了一段時間盡量避免使用社群軟體與網路的時間,才慢慢跟自己的連結較多,自己也比較容易專注。
    回到台灣的初期,也想把這樣的生活方式繼續沿用,但發現一段時間後就無法做到,因為很多的課程資訊需要透過網路才能取得,報名系統也要通過網路金流完成,綁定了一個又一個系統,設置了一個又一個的帳號跟會員,加上加密的密碼規範特別多,自己有時都懷疑密碼是為符合系統設的,還是真的是屬於自己的密碼。
    甚至在那段時間還有身邊的朋友告訴我,電子支付、網路銀行是一個趨勢,其實我早在中國就已經使用很久了,而當時台灣的銀行才陸續開始使用網路銀行,才開始因為支付系統在爭論法令是否要跟上的議題。
    究竟來說,使用這些工具最終目的是要幫助我們更便利,但如果是造成生活中的困擾,我想也就失去了原來的意義了。
    記得有一次我到銀行去辦理授權業務,有存摺、有印章、有網銀密碼帳號也可以現場登入,但因為我忘記帶身分證,就無法受理,我尊重銀行的檢核機制,只是覺得很弔詭的是,我的人就活生生的在那裡,我有很多的工具,甚至銀行留的電話當下就可以接通我本人,足以表明我是本人,但卻因為未帶一張紙,而無法證明我就就是本人。
    當下的感覺就像在電影中看到一個主角因為被消除了所有個人的身分資料,這個人就好像被這個世界抹除掉了,也無法證明他是真實存在的,如果又加上有心人把個別資料更改,那就真的令人發毛了。
    不可否認的現今世代透過網路科技,為生活增添很多便利,但確實也有一些的後遺症,自己也慶幸,目前需要的我都有了,該用的我也都會,剩下的就是需要自己的覺察跟選擇,如何能夠在需求與便利之間取得平衡,也許需要更多清晰地照見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用寫作探索自我~以讀人豐富生命!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