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4|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我和我的五斗櫃|在整理中學習和空間對話

    還在練習如何將各種款式的衣服都摺出完美整齊的長方形,但第一步已經能將所有衣服都直立收納在一個五斗櫃裡了。
    還在練習如何將各種款式的衣服都摺出完美整齊的長方形,但第一步已經能將所有衣服都直立收納在一個五斗櫃裡了。
    小的時候,我和姊姊共用一個房間,記得那時衣櫃也是兩人共用的。大學時搬了家,我們姊妹各自有了獨立的房間,當爸爸買了一個全新的五斗櫃給我時,我很開心,因為我第一次擁有了一個完完全全屬於自己的衣櫃。
    但是很快地,我就塞滿了這個櫃子。開始工作後,又陸續買了許多適合上班穿著的衣物,衣服多到放不下,理所當然地又額外添購幾個塑膠衣箱堆在臥室角落。當那些衣箱也都放滿了之後,每一次要將清洗乾淨的衣物收進衣櫃或衣箱裡,我都必須四處尋找空間或縫隙,努力壓平衣服、左一件右一件地塞進抽屜裡。這個時候,一部分洗好的衣服因為無論如何也收不進櫃子箱子裡,只能被堆疊在床靠牆的角落,就成為再正常不過的一件事。
    只是,自我感覺良好的我,從不認為自己是一個非常愛買衣服的人。
    直到前幾個月我終於一鼓作氣地翻出衣櫃裡所有的衣服,分類、整理、淘汰。站在幾大袋準備要回收或送人的衣服之前,才發現原來這些年我買得衣服竟然有這麼的多,原來我真的有這麼多已經不穿的衣服…。
    雖然說這是經年累月累積的結果,但當它們被具體呈現在眼前時,我甚至不太敢去清點總數量究竟有多少。(粗略估計應該有三四百件吧。)更讓人汗顏的是,這當中大概有一半左右的衣服狀態都還很新,有許多僅僅只穿過一兩次(或兩三次)就被束之高閣;買回來剪標下水清洗後就收入衣櫃、至今完全沒穿過的也有不少。
    因為是已經不怎麼穿、或從未穿過的衣服,基本上在斷捨離時是不太需要糾結,可以直接歸入要淘汰的那一部分。
    我一件一件翻看這些不怎麼穿的衣服,順便回憶當初買下它們的心情,再將它們摺好放進準備淘汰的袋子裡。這時候的心情其實是有點複雜的,這些衣服都還這麼漂亮這麼新,到底為什麼不穿了呢?(同時心疼著過去流水般花出去的錢…)
    當我轉頭再看看那個暫時被清空的五斗櫃,它恢復成當初剛買時空蕩蕩的模樣,我突然也覺得,這衣櫃的容量空間其實很大,究竟為什麼之前會裝不下呢?
    「整理」,不僅是自己和物品的對話、是和過去以及現在的自己對話、也是和整個環境空間的對話。
    因為「始終覺得少一件」、「看到更喜歡的款式就想擁有」、「現在流行的OO真的很好看」這種大多數女性都會犯的錯,不知不覺就購買了許多類似的衣服。當擁有新衣服的新鮮感過了、或是穿上一兩次後發現沒那麼喜歡、或是入手了更好看的新品,原有的衣服就逐漸被埋在衣櫃深處成為皺巴巴的鹹菜乾。
    最終你會發現,在這麼多衣服中,真正會反覆穿、經常穿的,其實都是固定那些。而且通常在你實際穿過一次後,就能很明顯的被區分出來。你喜歡的也適合你的衣著風格、款式、材質、和色彩搭配,都能呼之欲出。
    只要理清這些思路,在所有物品的整理中,衣服的斷捨離真的就是最容易判斷和執行的。
    取捨的標準非常清楚簡單:
    - 已經舊得不適合穿出門的
    - 尺寸大小不符合現在的身材
    - 款式設計不符合現在的年齡或風格
    - 近兩年內沒穿過、買來後只穿過兩三次和從未穿過的
    - 翻出來才想起來我曾經買過的...
    以往我也有過幾次小規模的局部斷捨離,也有捨不得丟掉某件不常穿的漂亮衣服的時候(可能還有個原因是因為它比較貴)。但是當時留下來的,經過幾年的現在也只是再次驗證「不會穿的就是不會穿」。
    總之就是,不能穿的、不想穿的、不會穿的,不管再好看、價格再貴,都請跟它說謝謝、再見。瀟灑放它們尋找人生第二春。
    以上這些,都算是我與物品和我自己的對話。
    但我需要的,還有和空間的對話,也就是和那個五斗櫃的對話。
    在經過狂風暴雨般的斷捨離之後,清出了好幾大袋的衣服,比較舊的就直接打包給回收,狀態還很新、款式品質也很好的,就送給鄰居家需要的人。而儘管我已經大刀闊斧地淘汰了這麼多,留下的衣服也依然有大約一百多件。以很多倡行極簡的人的標準來看,一百多件其實還是很多。但既然已經捨去了大半數量的衣服,我就不想再使用後來添購的那些塑膠收納抽屜了。我重新思考分配了五斗櫃每一層抽屜應該收納的衣物類別,除了不方便摺疊的冬季厚重大衣和羽絨外套是統一吊掛起來收納外,其他所有的衣物,都摺疊好後按類別收納進這個五斗櫃裡。
    當我花了三天將多年來一直散落在房間各處的衣物精簡後統一整齊地收納在一處,這種井然有序、拉開五斗櫃抽屜就可以隨時清楚掌握自己擁有多少衣物的感覺,真的是讓人感到身心舒暢。
    開始練習簡單生活後,我一直很認同「整理」是與物品和自己的對話這樣的概念,不僅是藉由整理來清點認識你所擁有的物品,也重新認識自己真實的需求和喜好。而現在我也更進一步認為這同時也是在跟你所處的整個環境空間對話。
    記得有很多收納教學都告訴我們,在整理之前不要盲目的購買收納盒、收納箱。當你覺得有了更多空間收納,反而會造成物品更加無盡的增長,因為你總是覺得「還有空間可以放」。如果你能細心觀察自己居住的環境和現有的收納空間,妥善的規劃分配,其實是可以將所有物品都收納在既有的空間中的。
    在這幾次的整理和理論實踐之中,我真的越來越能體會理解這其中的深意。
    這樣的「對話」,每進行一次,都幫助我更加了解自己、幫助我塑造更理想更喜歡的生活空間。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