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11/10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你是在投資? 還是在投機? 》

Photo by on
若有人說自己是投資人,大家在一般正常情況下都會投以景仰、羨慕的神情。
但如果這個人改口說自己是「投機者」,我想投射回來的看法應該不會如此正面了吧?
何謂投資? 何謂投機?
我們時常利用:
  1. 持有期間長短,如長期買進一家公司股票為投資,對比短線操作為投機。
  2. 投資標的,買有實質資產為投資(股票、房子),反之(選擇權、期貨)則為投機。
但事情真有這麼簡單嗎?
Benjamin Graham-「證券分析」的作者,在其另一本名著「智慧型股票投資人」開宗明義地表明:"An investment operation is one which, upon through analysis promises safety of principal and an adequate return. Operations not meeting these requirements are speculative."
<一項投資行動沒有經過透徹的研究分析用以保障本金的安全以及獲得適足的報酬,這些行為都將被歸類為投機。>

以下分別列舉投資界與投機界的代表:
第一位代表為眾所皆知的股神Warren Buffet,目前掌管市值超過4000億美金的Berkshire Hathaway。
“ An investment operation in my view is one where you look at the asset itself to determine your decision to lay out some money now to get some more money back later on."
" You are basically committing some funds now to get more funds later on through the operation of the asset.”- Warren Buffet
依我的看法,投資行動是當一個人利用資產本身來決定他要放多少的錢來換未來更多的錢回來。
基本上來說就是你現在投入一些資金期待未來透過資產的運作能夠拿回更多的錢。
"Speculation, I would define, as much more focused on the price action of the stock, particularly that you buy the indexed future or something of the sort. Because you are you are counting on, for whatever factors, could be quarterly earnings, could be up or it's going to split or whatever it may be or increase the dividend, but you are not looking to the asset itself." - Warren Buffet
而至於投機我將會定義他為強烈關注股價的行為,尤其是當你買指數期貨或其他相關商品的時候。因為你正在依賴著一些因素,可能是季度的盈餘、可能是股票分拆、股利發放增加,或其他不管是什麼事情,卻不看重資產本身。
我們來看看巴菲特早期的投資標的,來試著理解他對投資的定義。
巴菲特於其早年合夥公司(1956-1970)給合夥人的信中將投資分為以下幾種:
1. Generals - relative undervalued(低估型投資)
這個部分早期是巴菲特最大的部位,買進市值遠低於其帳面價值之投資充分顯現出他師承葛拉漢這件事情,也就是在之前文章中提過的買進「菸屁股」方法。
2. Workouts(套利型投資)
特殊投資機會,也就是如公司分拆、併購、清算等等,巴菲特認為這邊的機會將是可以預見的、相對安全的,所以他在這邊還會借錢開槓桿(以不超過整體資產25%為限)。
3. Controls(控制類投資)
當前述低估型投資在買進後仍然遠低於其價值時,巴菲特會不斷買進直到擁有一定的股份或是成為公司經營的一份子。
可以看出巴菲特真的十分看重資產,他喜愛那些帳上資產有價值或能夠持續創造價值的公司,就算在公司無法持續創造價值之後還能夠透過變賣或清算賺取回報。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巴菲特不但是資產價值投資的大師,他同時還是個特殊事件(套利型投資)投資大師,有別於我們現在對他的認識。

第二位代表是市場上暱稱他為德國的巴菲特-André Kostolany
「我是投機人士,始終如一!」- 科斯托蘭尼
「一生若沒有破產兩次,就稱不上是投機家」,「成功的投機家在100次交易中,獲利51次、虧損49次,他就靠這中間的差數維生」- 科斯托蘭尼
他寫下的經典「一個投機者的告白」至今仍然是投資人必讀的書籍之一,不僅僅是因為書中的內容更因為其詼諧輕鬆的筆調有別於大部分投資的書籍,而在如此幽默的筆調之下卻對投資的描述一針見血,看來格外過癮。
書中開門見山就承認自己是一位徹頭徹尾的「投機者」,並將參與市場的人分成以下幾種:
  1. 基金經理人
  2. 經紀人
  3. 套匯者
  4. 金融鉅子
  5. 投資者
  6. 證券玩家
  7. 投機者
科斯托蘭尼以身為投機者為榮,並樂在其中,常人對於投機的質疑他絲毫不以為忤,要注意的是多數人都將證券玩家(追逐價格交易者,如當沖)當成投機者,但科斯托蘭尼認為投機者與證券玩家最大的不同在於證券玩家隨價格起舞,而投機者看見資訊後會加以「思考分析」。
其描述投機者為有遠見的戰略家,他們對各種消息都抱持著高度興趣,但這並不代表他們會隨著消息起舞,投機者將會注意各種要素,金融、貸款政策、利率、國際情勢、政策、貿易情形、貨幣流通等等,再藉由分析、篩選消息進行投機,他不但投機股票,連外匯、原物料、債券等等都逃不出他的手掌心。
兩位同屬20世紀偉大的金融人士,雖然從交易習性來看巴菲特認為要「Buy to hold」,科斯托蘭尼則是「Buy to trade」,看似南轅北轍的投資方式其實並非毫無共通性可言。
最顯而易見的共通點是 - 買進一樣東西之前,他們不但備有充足的學識、精闢的洞見,還對標的物做足了功課,而且他們同樣不喜歡以交易價格為依據的投資人(有趣的是科斯托蘭尼稱他們為證券玩家,巴菲特則認為這就是投機)。
可以想見在這行要想要成功、致富,除了運氣之神要站在你這邊之外,就是不斷學習、學習,再學習,思考、思考,再思考。

結論:
在金融的世界裡並沒有明顯的分野,巴菲特也做套利交易、槓桿交易,甚至遠期外匯他都有所涉略,有些人可能視其為投機行為;科斯托蘭尼也曾在一家公司的營運谷底大量買進其股票,,坐等超跌的價格回復正常,這樣難道也能算是投機嗎?
其實投資方法千千百百種,每個人只要在不斷嘗試中建構出一項最適合自己的投資邏輯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太多人在投資的路上講一套,做一套。有些人號稱利用技術分析,實際上卻是依靠內線消息;有些人打著價值投資的大旗,卻對市場上忽高忽低的價格感到感冒。
事實擺在眼前,有人靠「投資」成為富可敵國的鉅富,也有人靠「投機」下半輩子衣食無虞,而這兩種人都是金融世界裡的「少數民族」。
在金融市場裡我們並不應該拘泥於投資、投機與否,而應該學習效法這些「少數民族」,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並期許自己在未來的漫漫長路上學以致用,身體力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