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閱讀商業周刊時,話題總環繞著零碳排打轉,還讀了比爾蓋茲今年(2021年)出版的新書《如何避免氣候災難》,讓我開始思考起來,多少也伴隨著不安,畢竟台灣綠電不足,要如何達到零碳排?若企業撐不下去,又將如何影響我們的工作與生活?
零碳排的定義:510億噸到零
以前國中的時候就學過何謂溫室氣體,自然的溫室氣體包含水蒸氣(H2O)、二氧化碳(CO2)、臭氧(O3)、甲烷(CH4)、氧化亞氮(N2O)、以及人造溫室氣體氫氟碳化物等。(零碳排不單僅指二氧化碳,也包含甲烷等。)
那如果世界要達到零碳排,究竟是什麼概念?在《如何避免氣候災難》一書中指出,全世界每年的碳排高達510億噸,這就是我們面臨的挑戰。而且,如果不積極地去面對這個問題,碳排只會年年攀升。許多發展中的國家,隨著基礎建設的發展、電力的使用等等,只會貢獻更多的碳排。
新創將是零碳排的解方嗎?
最近好像只要沾上綠能、永續,股價都會暴漲,但必須要小心的是有很多新創估值被過度膨脹。很多關於零碳排的解方,聽起來都很酷很炫,但其實都很燒錢,要真的應用在商業,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而最近看到的一些有關於綠能的新創idea,像是:
- 碳捕捉技術:直接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封存,減少溫室氣體含量。
- 植物肉/細胞肉:與素肉又不大一樣,像是細胞肉是指實驗室是以“細胞培養”的方式,直接在實驗室培養出“肉”,用此技術取代畜牧業,降低畜牧業產生的甲烷(CH4)含量,聽說味道還不錯!
- 用二氧化碳做衣服:捕捉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用微生物轉化成乙醇,再將乙醇轉換成乙二醇(化纖產業的基礎原料),後續可以做衣服。
- 沒有可可的巧克力:可可豆造成的除了危害童工以外,在全球可可豆產量占七成的西非還有環境破壞。如西非國家象牙海岸,雨林被砍伐,改種可可樹,過去50年,八成的森林因此消失。
- 牛飼料裡面加入海藻:可以減少牛肚子裡的微生物產生的甲烷,研究證實,竟然可以減少99%甲烷排放。
※上述皆是我在閱讀過程中,隨手記錄下來的,若有敘述錯誤或是不夠詳實,歡迎留言告知,謝謝。
能源的解方?
國際上的發展先放到旁邊不說,身為台灣的一分子,最讓我憂心的就是發電的問題:據統計,台灣的發電結構到2025年,化石燃料還佔8成。為了要因應零碳排的世界趨勢,電費只會愈來愈貴,可能會一路漲到2030年,帳單上還要多收一個碳費。
我記得小時候玩過一個電腦遊戲,叫做模擬城市3000,遊戲中玩家擔任市長,管理建設一個城市。在一開始的時候,便宜又可以提供大量電力的是火力發電廠(燃煤),但是會造成空氣汙染,如果蓋太多,整個地圖上都會灰濛濛的,民眾還會抗議;改成蓋水力發電或是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等(綠能),又會受限於地點跟氣候因素,氣候條件不允許時(缺水、無風、陰天等),就會造成斷電;當然也有核能發電的選項,供電量充沛,但卻要煩惱核廢料的問題。
那時候,我才不管這麼多,打個金手指直接蓋核融合發電廠,電力充沛又沒有汙染,讓市民們都閉嘴。(註:太陽就是透過核融合提供能量的,把較輕的氫聚合成較重的氦,想像一下就像是直接用一個小太陽提供城市發電!)
但遊戲畢竟是遊戲,現實中核融合畢竟沒有那麼容易,雖然關於核融合的研究一直沒有停歇過,但目前要商業化、大量地取代現有的能源,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在2007年所成立的『國際熱核融合實驗反應爐』,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核融合反應爐,是否能夠商業化供電,還需要時間去發展。
天然氣接收站:台灣七成的西海岸消失
為了要蓋天然氣接收站,台灣的天然海岸有七成都已經消失,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之前參加的公投:珍愛桃園藻礁。說來慚愧,參加公投後,後續發展如何,我也沒有再追蹤了,在閱讀商周時才有些印象:消失的西海岸|假能源轉型真圖利,竟讓7萬株珊瑚、25%漁獲陪葬! (1769期)
蓋了這麼多天然氣接收站,台灣能源足夠了嗎?這部分我心中打了問號,當我們的天然海岸線消失,過去福爾摩沙的美名只能埋葬在歷史中。
參考資料:Unprecedented calcareous algal reefs in northern Taiwan merit high conservation priority(台灣北海岸的鈣質藻礁值得高度保護),資料來源Coral Reef volume 36, page1253 (2017)
我們該怎麼做
《如何避免氣候災難》一書中提到:『能成功實現零碳的企業和打造零碳產業的國家,將會在未來幾十年領導全球經濟。』
但也有一些事,是可以從你我身邊做起,與其等待著國家或企業想出解方,不如讓每個人都嘗試改變一點點,如果510億噸的碳排,因為全世界每個人都願意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降低1%的碳排,那每年就是51億噸。
我希望我可以做到的減碳小事有:
- 自備餐具、或少喝手搖飲料。
- 每週挑個1~2天,自己準備便當,減少一次性餐盒(訂外食便當)的使用。
- 少換手機。(一支iPhone 13整個生命週期的總碳排量是64公斤)
- 買品質好、耐穿的衣服,減少買衣服的次數。(延伸欣賞: Why H&M Costs More than You think)
好吧,就先寫到這裡,也許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會再繼續努力,謝謝閱讀。若有任何錯誤處,歡迎留言討論,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