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的傳統與創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藝術史學者盧慧紋到剛剛開幕的橫山書法藝術館主持當代書藝座談,她的觀察是,「當代書法家似乎比任何人都想擺脫傳統,另一方面又比任何人都強調自己深基於傳統…」
我長期的觀察有點不一樣,有些觀點,可能是屬於那種「大家心知肚明,卻從來不說」的情形。
首先是,學書法的人大都強調自己深基於傳統,理論上,是這樣沒錯。但所謂「深基於傳統」,其實是有程度、功力差別的。
真正能做到深基於傳統的書法家,是那種幾乎可以複製再現字帖的人,這樣的功力非比尋常,就我所知,也不過一二人而已。其他的書法家,雖然也是學習傳統,但每個人資質天分、用功程度、時間長短不一樣,自然功力、程度就有差別,而且差別甚大。
檢視一個書法家的功力,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他再現經典書法的能力如何,寫出來的才算數,而大部份的人,其實就是有點像而已,只是有點像,就是功力還不夠。
清朝中葉名家何紹基,是當時寫字很受肯定的書家,對後世也有一定的啟發,他是一個字帖寫幾百遍的人,所以他的臨摹功力非常深厚。沒有他這樣用功,就不太可能寫得跟他一樣。
何紹基的臨摹後來成為很多人臨摹的對象,通常的理由是原帖是死的,何紹基寫的是活的;但其實這樣做法是不對的,臨摹就是要原汁原味,幹嘛去學二手的?
很多人學何紹基的真正原因,是因為原帖有很多東西看不清楚,何紹基寫的就沒有看不清楚的問題,所以學何紹基會比較簡單,可是這樣一來,就是少了破解那些看不清楚的地方的努力,以及努力所得到的功力。
清朝是書法的「返祖時期」,晉唐以來的書法傳統不再是清朝書法家追求的目標,他們追求的是漢隸、秦篆、甲骨金石那些更古老的東西。所謂的高古的審美觀,開始進入書法的範疇。
清朝的追求高古,是魏晉以後到明朝末年沒有的,所以其實也有一種創新的意義,而且的確取得相當的成果,傳統與創新,有時是很難分辨清楚的。
關於書法的傳統與創新,永遠是一個說不完的話題、也是討論不完的問題,因為兩者之間有繼承、有斷層、也有叛逆,的確有很多糾結。
對書法家的評價,傳統上,都是談風格。因為一般書法理論談的,都是「楷書四家」、「北宋四家」之類的對象,都是技術上已經登峰造極的大師(不只是名家而已,名家的「有效期限」可能只有幾年或幾十年,大師的影響至少幾百、上千年),所以不必講功力,例如楷書四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已經很難分辨功力的高下,所以只要談風格就可以。
一般的書法家來說,功力高低卻是判斷的重要依據,有了功力之後,再談風格(創意)才有依據,沒有功力(傳統書法系統的書寫能力),就談不上創作。
當代書藝創作者的「創意」常常要與傳統分割或背離,於是創作出來的東西,又和傳統沒有絲毫關係,於是那些長期刻苦練習傳統所得到的技法、審美觀,在創作當代書藝的時候,往往棄之如敝履,在這個情況下,創意與傳統不但衝突、抵觸,更因此產生了美學觀點的分歧,甚至斷裂。
當代書藝的發展,開始於日本明治維新時代,至今已經有一百多年時間,所以,嚴格說起來,「當代書藝」其實已經是老骨董了。
日本當代書藝的發生,是因為明治維新帶來的社會氛圍,觸發了「當代」書寫風格的思考和實驗,當時許多受過嚴格傳統書法訓練的書法家們,以各種方式尋找書藝的新面貌,無論書寫的技術和表現的結果,都有許多讓人耳目一新的地方,當然也有讓人瞠目結舌、不知如何反應的東西。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井上有一以其直觀、狂野、粗暴的書寫方式,帶來書法表現的新視覺,加上受到西方當代藝術高度評價(西方的當代藝術團體總是以這種方式收服一整個地區或國家的藝術新銳,這個方法極其有效),影響所及,帶動了日本書藝的新風潮。
這個新風潮至少產生二個影響,一是寫字不再需要學習傳統,學習寫字的人,只需要專注於用毛筆(或不是毛筆)所表現的視覺效果;二是書寫著重視覺表現或表演,書寫內容不必有文字上的意義。
這樣的書寫精神,讓「墨藝」成為人人可以立即提筆上陣的行為藝術,其成品評價也以純粹的視覺效果為標準,傳統書法所講究的功力,也變成潑、灑、點、拉、濺、拖等各種技法的掌控、表現能力,其所產生的作品,的確有一種新的視覺效果,但也有不少讓人慘不忍睹的嘗試。
和當代書藝一樣,「當代藝術」這個名稱緣起於百年前的英國,主要的精神從尋找「當代」的藝術形式與精神,到現代,卻變成「沒有什麼不可以」,讓當代藝術充滿各種荒唐可笑的偽藝術,可以說是人類史上最大的騙局之一。當代書藝在一定程度上,也中了當代藝術的毒。
所以,有別於傳統書法的「當代書法」應該如何稱呼,本身就有很多矛盾,主張稱當代書法、當代書藝、非書法、書藝、墨書、墨藝的,各有一定的指涉,彼此之間互有矛盾和衝突,至今依然沒有任何定論,可以想見當代書藝不僅背離傳統,本身也非常混亂多元,因而造成書寫美感的斷裂、混亂、矛盾,至今也還是沒有什麼理論基礎,依然是處於沒有好壞標準、各說各話的混沌狀態。
對我來說,我服膺傳統書法的價值,從來不覺得任何時代的書寫可以擺脫傳統的影響,但我也認為當代書法中在視覺效果、格式排列、表現技法上的一些突破是可以參酌使用的,至於書寫功力,則只有從傳統經典書法的訓練中才能得到書寫的精妙技術,沒有這種經典的筆法,只是追求視覺效果的話,那就和書法無關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侯吉諒首創以數學、幾何、物理、力學來解析書法觀念及賞析,系統化闡釋學習書法的觀念、知識、技法,以及筆墨紙硯等相關知識,讓書法的學習更容易、簡單、快速、有效。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大二時擔任校刊《興大青年》的總編輯,每天都要到社團辦公室去走一下,看看有沒有人投稿。 當時的社團辦公室是原來的女生宿舍,新的女生宿舍蓋好後就撥作學生的社團辦公室。那是一個面積不小的單層四合院,中間有很大的空地老舊的樹木不少,雜草叢生,加上屋子老舊(大三那年就拆了),加上晚上到社團的人不多,感覺頗為
(此詩寫於1992年,當時故宮同時展出范寬〈谿山行旅圖〉與蘇東坡〈寒食帖〉,北宋就在范、蘇兩人的生活年代之間,對比台灣當時的社會環境與民心流向,有感而作)   江山如畫 是多久以前的事了? 它低頭看了看一身的裂痕和碎片 一再補過、修過和黏過的絹布與紙面 不敢相信,這就是人稱與山傳神 氣奪造化的筆墨
1980年代寫字最苦惱的,就是沒有好的墨條。 好墨的基本條件是要能黑,但當時市面上可以買到的墨,無論是大陸墨還是台灣墨,都不容易磨黑,日本墨大部份都可以黑,可是很貴。 後來聽畫畫的朋友說,故宮的墨很好,好奇去買了來用,果然是很好,而且做得很漂亮,應該是當時最好的墨了,1991年跟隨江兆申老師之後,
我在〈張豐吉與鳳梨紙〉一文中最後說,「簡單來說,我覺得菠蘿宣兼具宣紙與皮紙的特性,所以墨色表現極佳(宣紙),而又非常強韌(皮紙),寫字在篆、隸、行、草、楷各體的表現都很漂亮,墨色可以黑到立體感非常強烈,水墨的表現淡墨的效果則極其漂亮,不但層次分明,複筆疊韻厚重,濃淡墨都非常溫潤,很少有紙張可以達到這
張豐吉與鳳梨紙◎文/侯吉諒 鳳梨皮做紙近日意外引起大眾注意,因為張大千曾經畫過一幅嘉義八號鳳梨,更對鳳梨皮做的紙張讚不絕口,不但自己大量購買,還以之贈送親朋好友,可見張大千對鳳梨紙的喜愛。 張大千的故事中特別膾炙人口的,除了遠征敦煌研究壁畫,大概就是他對書畫工具材料的講究了。 二○○二年,張大千的《
什麼時候適合學書法,這個問題大概是很多人會有的疑問,小朋友什麼年紀適合開始學書法,是不是愈早愈好?大人退休了再學書法會不會來不及? 籠統一點說,學書法任何年齡都可以,畢竟現代人學書法並非絕對必修,所以老少早晚都可以。 但以學習的效果來說,學習書法還是有各種最佳時候,《書譜》有一段關於什麼時候適合學
大二時擔任校刊《興大青年》的總編輯,每天都要到社團辦公室去走一下,看看有沒有人投稿。 當時的社團辦公室是原來的女生宿舍,新的女生宿舍蓋好後就撥作學生的社團辦公室。那是一個面積不小的單層四合院,中間有很大的空地老舊的樹木不少,雜草叢生,加上屋子老舊(大三那年就拆了),加上晚上到社團的人不多,感覺頗為
(此詩寫於1992年,當時故宮同時展出范寬〈谿山行旅圖〉與蘇東坡〈寒食帖〉,北宋就在范、蘇兩人的生活年代之間,對比台灣當時的社會環境與民心流向,有感而作)   江山如畫 是多久以前的事了? 它低頭看了看一身的裂痕和碎片 一再補過、修過和黏過的絹布與紙面 不敢相信,這就是人稱與山傳神 氣奪造化的筆墨
1980年代寫字最苦惱的,就是沒有好的墨條。 好墨的基本條件是要能黑,但當時市面上可以買到的墨,無論是大陸墨還是台灣墨,都不容易磨黑,日本墨大部份都可以黑,可是很貴。 後來聽畫畫的朋友說,故宮的墨很好,好奇去買了來用,果然是很好,而且做得很漂亮,應該是當時最好的墨了,1991年跟隨江兆申老師之後,
我在〈張豐吉與鳳梨紙〉一文中最後說,「簡單來說,我覺得菠蘿宣兼具宣紙與皮紙的特性,所以墨色表現極佳(宣紙),而又非常強韌(皮紙),寫字在篆、隸、行、草、楷各體的表現都很漂亮,墨色可以黑到立體感非常強烈,水墨的表現淡墨的效果則極其漂亮,不但層次分明,複筆疊韻厚重,濃淡墨都非常溫潤,很少有紙張可以達到這
張豐吉與鳳梨紙◎文/侯吉諒 鳳梨皮做紙近日意外引起大眾注意,因為張大千曾經畫過一幅嘉義八號鳳梨,更對鳳梨皮做的紙張讚不絕口,不但自己大量購買,還以之贈送親朋好友,可見張大千對鳳梨紙的喜愛。 張大千的故事中特別膾炙人口的,除了遠征敦煌研究壁畫,大概就是他對書畫工具材料的講究了。 二○○二年,張大千的《
什麼時候適合學書法,這個問題大概是很多人會有的疑問,小朋友什麼年紀適合開始學書法,是不是愈早愈好?大人退休了再學書法會不會來不及? 籠統一點說,學書法任何年齡都可以,畢竟現代人學書法並非絕對必修,所以老少早晚都可以。 但以學習的效果來說,學習書法還是有各種最佳時候,《書譜》有一段關於什麼時候適合學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之三 管錫華留意到清代古籍有兩大特點 [管錫華 2002a: 12] ﹕一是用號書籍的總量大大增加,但這個特點不體現在官刻,而體現在坊刻。二是官家纂書使用標點符號的倒退。 明《永樂大典》三億多字
Thumbnail
錢穆針對清季學者研究兩漢經學區分今古文經的偏執態度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光景,他在導正這方面時弊的著作之一〈兩漢博士家法考〉,指出漢代人的「古文」,指涉了兩種意涵,分別是: 史記中之古文 東漢之所謂古文 漢代是一個國祚頗長的帝國,從西元前202年從楚漢相爭最後一場大戰勝出的高祖劉邦,算到西元後220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中國文學的歷史和開卷有益的意義,指出對於現代人而言,這個標語的意義已經偏離古代的含義。文章中提到了陶淵明和古代文學作品,突顯了開卷有益的文學限定和當代讀者的現狀。
Thumbnail
現在的中學生只要上學,估計都有在國文課堂上,學習古文的文章。 古文是什麼?粗略想,古文是在讀者的當代已沒在用的語文系統,算是死語,但在漢字文化圈,每個時代的「學生」都在學古文吧,這種「當代人永遠在學古文」的文化現象,除了文化自然傳承,主要原因是把考試科目就是固定從特定「經典」出題這一套強大誘因的關
Thumbnail
承上篇,「讀」是指什麼?古人是這麼說的。 18世紀的清代學者段玉裁(1735-1815)說:「秦製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遂絕,壁中古文尟能識者,安國獨能以今字寫定古文」。 意思是秦國人用的隸書是走向了簡化、化約的書寫系統,而後六國的古文被淘汰掉,是沒人用了、很難找到識得這種字的dead langu
Thumbnail
明明是千年前的書家、明明是難懂的外文,但只要仔細觀察,就好像能與千年前的那個人同步。
在當今這個所有人的想法都一窩蜂,大家都趕著潮流、忙著內卷、深怕自己被淘汰的年代,這些擁有獨立個性、獨到見解、不隨波逐流、不當牆頭草的人尤為可貴!胡適在100年前不就這麼說嘛:「自由平等的國家不是由一群奴才所建造得起來的!是由那一個個獨立思考、有獨立個性的人所組成的」
在漢字圈的歷史初期,還沒有所謂「寫字」的時代,有什麼跟現代人的寫字或作文意涵比較類似的用法?《尚書》裡面,有「作冊」或「作書」這樣的用法。  「作」、「冊」、「書」這些字,很早就有了,「作」、「冊」是殷商的甲骨文,「書」是西周早期或中期的金文。甲骨文跟金文的寫法如下: 現在當然很難知道當時的「冊
Thumbnail
常常覺得人生到了這個「坎站」(台),最大的好處就是---「不必假裝自己還年青,也不必動不動就拿「老」當藉口,就是「做自己」罷了!」 我想到以前曾加入了一個書法社團,看人家臨摹得好像,自己卻是獨創的四不像,書法本是心境的表出,你不是創寫字帖的書法名家、所以也很難揣摩到他當時的心境,除了筆法形似外,或
《文藝春秋》引起共鳴與同感並不意外。而且這種共鳴,所招喚起的情懷,在很大的程度上屬於「同代人」。就算不是標準文青——其中作者展現出一種承襲前代的廢材氣息(例如駱以軍?),卻也正是是這種「廢材」與「偏差」散出的寂寞氣息,形塑起這一代,甚至前溯與後推鄰近世代文青臉譜——,在接觸「漢聲小百科」、「林強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之三 管錫華留意到清代古籍有兩大特點 [管錫華 2002a: 12] ﹕一是用號書籍的總量大大增加,但這個特點不體現在官刻,而體現在坊刻。二是官家纂書使用標點符號的倒退。 明《永樂大典》三億多字
Thumbnail
錢穆針對清季學者研究兩漢經學區分今古文經的偏執態度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光景,他在導正這方面時弊的著作之一〈兩漢博士家法考〉,指出漢代人的「古文」,指涉了兩種意涵,分別是: 史記中之古文 東漢之所謂古文 漢代是一個國祚頗長的帝國,從西元前202年從楚漢相爭最後一場大戰勝出的高祖劉邦,算到西元後220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中國文學的歷史和開卷有益的意義,指出對於現代人而言,這個標語的意義已經偏離古代的含義。文章中提到了陶淵明和古代文學作品,突顯了開卷有益的文學限定和當代讀者的現狀。
Thumbnail
現在的中學生只要上學,估計都有在國文課堂上,學習古文的文章。 古文是什麼?粗略想,古文是在讀者的當代已沒在用的語文系統,算是死語,但在漢字文化圈,每個時代的「學生」都在學古文吧,這種「當代人永遠在學古文」的文化現象,除了文化自然傳承,主要原因是把考試科目就是固定從特定「經典」出題這一套強大誘因的關
Thumbnail
承上篇,「讀」是指什麼?古人是這麼說的。 18世紀的清代學者段玉裁(1735-1815)說:「秦製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遂絕,壁中古文尟能識者,安國獨能以今字寫定古文」。 意思是秦國人用的隸書是走向了簡化、化約的書寫系統,而後六國的古文被淘汰掉,是沒人用了、很難找到識得這種字的dead langu
Thumbnail
明明是千年前的書家、明明是難懂的外文,但只要仔細觀察,就好像能與千年前的那個人同步。
在當今這個所有人的想法都一窩蜂,大家都趕著潮流、忙著內卷、深怕自己被淘汰的年代,這些擁有獨立個性、獨到見解、不隨波逐流、不當牆頭草的人尤為可貴!胡適在100年前不就這麼說嘛:「自由平等的國家不是由一群奴才所建造得起來的!是由那一個個獨立思考、有獨立個性的人所組成的」
在漢字圈的歷史初期,還沒有所謂「寫字」的時代,有什麼跟現代人的寫字或作文意涵比較類似的用法?《尚書》裡面,有「作冊」或「作書」這樣的用法。  「作」、「冊」、「書」這些字,很早就有了,「作」、「冊」是殷商的甲骨文,「書」是西周早期或中期的金文。甲骨文跟金文的寫法如下: 現在當然很難知道當時的「冊
Thumbnail
常常覺得人生到了這個「坎站」(台),最大的好處就是---「不必假裝自己還年青,也不必動不動就拿「老」當藉口,就是「做自己」罷了!」 我想到以前曾加入了一個書法社團,看人家臨摹得好像,自己卻是獨創的四不像,書法本是心境的表出,你不是創寫字帖的書法名家、所以也很難揣摩到他當時的心境,除了筆法形似外,或
《文藝春秋》引起共鳴與同感並不意外。而且這種共鳴,所招喚起的情懷,在很大的程度上屬於「同代人」。就算不是標準文青——其中作者展現出一種承襲前代的廢材氣息(例如駱以軍?),卻也正是是這種「廢材」與「偏差」散出的寂寞氣息,形塑起這一代,甚至前溯與後推鄰近世代文青臉譜——,在接觸「漢聲小百科」、「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