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展|書法】橫山書藝雙年展:法與無法交織的年代-書法作為一種視覺形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橫山書藝雙年展:法與無法交織的年代-書法作為一種視覺形式》桃園橫山書法藝術館

《橫山書藝雙年展:法與無法交織的年代-書法作為一種視覺形式》桃園橫山書法藝術館

小時候沒有那麼多心思靜下心來寫點東西、過個年,反倒是出了社會,失去了開學、期中期末考、寒暑假這些行程,生活漸漸無以計日,便愈發想認認真真過這些節慶日子。

於是手寫春聯這幾年成為了我們家的新年慣例。

而當好友邀約在年假的最後一天一起去看書法展,就彷彿是去感受收假前最後的一點年味,似乎也是個不錯的踏青行程,遂而答應,順便帶比較有相關知識的我妹出門晃晃。

展覽位置在桃園的橫山書法藝術館,我們搭了高鐵過去,下車之後還要走約近半小時,當作是走春踏青也挺不錯,抵達前要先穿越橫山書法藝術公園,視野廣闊,人造湖很美,而書藝館建築本身是清水模,除了跟書法主題風格搭配,也很適合拍照打卡。

橫山書藝公園,踏青的好去處

橫山書藝公園,踏青的好去處

簡約的建築,與書法這項技藝非常搭配

簡約的建築,與書法這項技藝非常搭配


**
這次看的展覽是首屆的橫山書藝雙年展,主題「法與無法交織的年代」。

漢字的書寫從純粹的記錄進入到藝術階段之後,各國因為對這項技藝的理解與背景不同,而有了不同的稱呼。韓國稱「書藝」(其作為藝術);日本稱「書道」(其作為一種精神追求);而中國乃至臺灣稱為「書法」,暗示書寫的規矩與法度,遵從形式而有所昇華。

但隨著現代書寫工具的變遷,甚至近年來親筆書寫的機會降低,都成為「書法」這項技藝在當代受到的挑戰。

所以策展方將「書法作為一種視覺形式」作為副標題,去探討、回顧台灣當代書法的發展脈絡,並邀請不同國家、不同世代的藝術家,展示他們對「書」這項技藝的詮釋、思考。

書法作為一種視覺形式,應該遵循什麼?又有什麼部分可以跳脫呢?如果在看展前先把這個問題放在心中,也許在觀展時可以感受到更多趣味。

展覽的動線可以正向也可以逆向著走,我們最初沒有意識到,走的是逆向。

若注重脈絡,建議正著來:從比較古典、讓人熟悉的書法作品開始,越後面的作品越是跳脫框架,也更有新鮮感,最後走出展館就彷彿看到了新世界。

而若是如我一般倒著看,就會先受到無比衝擊,然後慢慢平復,最後回到熟悉的世界。

各有趣味就是了,不過為了文章的搭建脈絡,此篇我還是順著脈絡來吧。


《不如可以聯》何懷碩

「不如來飲酒,可以賦新詩」

「不如來飲酒,可以賦新詩」

書法最基本的對聯形式,只是內容稍微沒那麼嚴肅,筆法也隨心可愛。
(如果有人做這個字體我會想買。)


《聼傳政復蓮者,靜觀望園盤故,游至晴朗梳學》唐家偉

「聼傳政復蓮者,靜觀望園盤故,游至晴朗梳學」

「聼傳政復蓮者,靜觀望園盤故,游至晴朗梳學」

屏棄了「字」的閱讀功能,而更重視這些筆畫分佈、錯落的藝術性,比起字更偏向畫一些。



《上有飛瀑》王公懿

「上有飛瀑,落花無言,人可前橫,返虛入渾,人淡如菊」

「上有飛瀑,落花無言,人可前橫,返虛入渾,人淡如菊」

先將宣紙摺疊(左右往中間折,共三等分),以重墨書寫再打開,利用宣紙的透水特性玩了一個小遊戲,充滿童趣。



《抱》井上有一

「抱」

「抱」

作品說明寫「凍墨」,查到的資料是說,將動物膠加入墨中,並將其冷凍一晚後再加水使用。這樣磨出來的墨有顆粒感,不能完全地融水成墨,所以變成這樣墨色流動,而筆觸分明的樣子。



《黃州寒食詩IV(蘇軾)》加藤堆繫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裏。空庖煮寒菜,破竈燒溼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塗窮,死灰吹不起。」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裏。空庖煮寒菜,破竈燒溼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塗窮,死灰吹不起。」

這幅作品應該是我個人最喜歡的!

還是看得出是書畫創作,選用的文字也是傳統書法的行書代表作,但經過線條切割與適當留白,顯得特別當代。這個風格很適合用各種線條(橫線、同心圓等)再創作不同的字帖,是很容易商業化又好看的作品。喜歡到有錢的話會願意買回家裡掛!



《山不在高》李君毅

《山不在高》

《山不在高》

直接拋棄毛筆,而改用與書法本就息息相關的印章為創作工具。

傳統書畫作者/收藏者常會在作品上壓上鈐(ㄑㄧㄢˊ)印,目的與落款類似,是要標註其所有權、使用權。大家最有印象的應該就是乾隆那天女散花般的鈐印。

這幅作品卻反客為主,將本來作實際用途的鈐印當成主角,以點陣成圖的形式完成,且若是細看,每一方格之中不單單是畫,作者還偷偷藏了心經在畫裡面,是幅非常有趣的作品。



《曲流》潘信華

《曲流》局部

《曲流》局部

這也是我非常喜愛的作品。
作者使用了長卷軸(足足有736公分)去完成水的動態。

長卷軸由右至左,本就是一種呈現橫向動態的視覺形式,而作者使用這樣的方式去展示「無波(靜)—有波(動)—無波(靜)」的畫面,是一幅看似簡單,卻純粹得讓人心裡平靜。值得反覆觀看、欣賞許久的作品,是一種類似聆聽自然白噪音的享受。

另外不知道是巧合還是作者刻意,作為畫布的卷軸本身,最左,也就是動態結束的部分泛著一些黃斑,好似退水後沙岸,是個很可愛的細節。



《光字心經》馮明秋

《光字心經》

《光字心經》

《光字心經》局部

《光字心經》局部

這個作品非常有趣,一般看到書畫作品中,會有大量留白,來呈現其中的韻味,這個作品卻反過來,將畫布塗黑,只留下一些三角形為白。

好似你來到一個全然漆黑的內部空間,卻有許多透著光的洞照耀你、指引你、使你傾聽,或使你傾訴。而每一個「光洞」都淡淡的印出一個字,一個個光洞排列,便成為整篇心經。

非常有意境,可惜手機很難拍出它的美。



《呼應》川尾朋子

《呼應》

《呼應》

這也是純粹得令人一眼就很喜歡的作品。

這幅作品展現了「一顆水珠的墜落」,左邊長軸是正在墜落的動態,右邊長軸是已經墜落後的靜態,一動一靜之間,卻好似把水珠墜落的瞬間拉長又凝結,充滿了禪意。


**
觀展時我自己覺得很有趣的是,非常容易辨認出作者是東方人還是西方人。

可能是因為東方有使用筷子的文化,對於手部肌肉訓練的細緻度明顯較高,因此在觀看書法作品時,運筆的韻味就會有所差異(但很難用文字表達出來),西方作者則更大開大合些,而且作品通常會著重在色彩、筆觸(或直接說是色塊)上;而東方作者的作品線條細節較多,以及比較能表現出留白的韻味。

不過可能從小接觸已經習慣,我自己喜歡的作品還是以東方居多。

以上挑了幾個我自己特別喜歡的作品,拍照後寫了自己的心得、筆記,當然還有很多的漏網之魚,例如吳季璁的錄像作品〈書法習作001〉,畫面中的毛筆沾墨點在宣紙上,而宣紙則分為四段,分別以不同的速度滾動,藉此來展現不同速度下的筆觸。這般作品以動態影像呈現簡直天作之合,非常有趣。

但因為這樣的作品若是拍照也難以留住其中精華,而若是錄影⋯⋯那就如再次側錄一般,站在維護著作權的角度總覺得有所顧慮,所以在此謹用文字敘述,希望有興趣的大家一定要自己到場去看看啦!

最後說一個本展缺點,作品每一個都很棒,但是作品的導覽說明⋯⋯建議大家觀看此展自己看就好,千萬不要一時好奇去掃說明牌上的QRcode!

如果掃出來是文字還好,可能就是詞不達意了一點,但如果你掃到的是音檔⋯⋯那它可以毀了一幅作品。

我就是掃碼聽了一個作品還不死心,掃了第二個作品的碼,原本一幅看似很厲害的作品,瞬間在我心中降了不知道多少檔次。

所以就自己用心感受那些作者灌注在作品上的專注、巧思吧,如果有與朋友一同參觀,討論、交換觀點也是不錯的選擇,也許可以碰撞出許多可愛、精彩的火花。至於掃QRcode聽解說,那就NO NO囉!

希望館方這部分再加油吧!

這個展覽到四月底,非常推薦大家去桃園橫山書法藝術館看看!

展覽資訊附在下面,自己參考囉!


2023橫山書藝雙年展:法與無法交織的年代—書法作為一種視覺形式
2023 Hengshan Calligraphy Biennial: Era of Principle and No Principle Interwoven-Calligraphy as a Visual Form

展期:2023年1月20日至4月24日
(週三至週一 09:30-17:00 每週二、國定例假日休館。)
門票:全票100元;桃園市民、18歲以上學生及軍警消享半價優惠;18歲以下65歲以上、持志願榮譽服務卡志工、身心障礙者及陪同人、導遊等資格者免收費。
地點:橫山書法藝術館(桃園市大園區大仁路100號)
橫山書法藝術館 官方網站


【宣傳片】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夏帆✿NATSUHO的沙龍
12會員
43內容數
讀讀我書架上的那些裝飾品。 或者偶爾看看電影。 隨筆記錄,或隨心吐槽。 別走心,更開心。
2024/03/19
如果說,我剛回台的心情是想家,那翻開《小寧》便是另一種穿越時空的思鄉,詩中那些密碼勾動起許多靜靜沉澱伏貼至記憶底層的情感,是我畢業出了社會、離鄉背井在異國打工後所漸漸淡忘的——那些都是我特別能切身認知到自己身為台灣人的時刻。
Thumbnail
2024/03/19
如果說,我剛回台的心情是想家,那翻開《小寧》便是另一種穿越時空的思鄉,詩中那些密碼勾動起許多靜靜沉澱伏貼至記憶底層的情感,是我畢業出了社會、離鄉背井在異國打工後所漸漸淡忘的——那些都是我特別能切身認知到自己身為台灣人的時刻。
Thumbnail
2024/02/19
中文系畢業多年,生活工作雖然有在接觸文字,但離這種中國傳統詩詞確實有點遙遠了,偶有想念,但要我再拿起那厚得跟磚頭一樣的詞選來讀也實在不想,所以在逛圖書館看到時就隨手借了。
Thumbnail
2024/02/19
中文系畢業多年,生活工作雖然有在接觸文字,但離這種中國傳統詩詞確實有點遙遠了,偶有想念,但要我再拿起那厚得跟磚頭一樣的詞選來讀也實在不想,所以在逛圖書館看到時就隨手借了。
Thumbnail
2024/02/05
要說起這本《沙拉紀念日》,就不得不提一下,它在日本年銷售曾經賣得比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還要好的事蹟。原本屬於較冷門的文類,這一本短歌集卻成為暢銷書第一名,是日本史上唯一的異例(其他地方大概也很難有這樣韻文比非韻文賣得好的例子)。
Thumbnail
2024/02/05
要說起這本《沙拉紀念日》,就不得不提一下,它在日本年銷售曾經賣得比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還要好的事蹟。原本屬於較冷門的文類,這一本短歌集卻成為暢銷書第一名,是日本史上唯一的異例(其他地方大概也很難有這樣韻文比非韻文賣得好的例子)。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詩書蘊雅真・連勝彥書藝展】 話說所有藝術中,最不懂的就是書法。 因為不懂書法,所以純感受。
Thumbnail
【詩書蘊雅真・連勝彥書藝展】 話說所有藝術中,最不懂的就是書法。 因為不懂書法,所以純感受。
Thumbnail
隨著現代書寫工具的變遷,甚至近年來親筆書寫的機會降低,都成為「書法」這項技藝在當代受到的挑戰。 所以策展方下了「書法作為一種視覺形式」作為副標題,去探討、回顧台灣當代書法的發展脈絡,並邀請不同國家、不同世代藝術家對「書」這項技藝的詮釋、思考。 書法作為一種視覺形式,應該遵循什麼?
Thumbnail
隨著現代書寫工具的變遷,甚至近年來親筆書寫的機會降低,都成為「書法」這項技藝在當代受到的挑戰。 所以策展方下了「書法作為一種視覺形式」作為副標題,去探討、回顧台灣當代書法的發展脈絡,並邀請不同國家、不同世代藝術家對「書」這項技藝的詮釋、思考。 書法作為一種視覺形式,應該遵循什麼?
Thumbnail
許多來到我們面前的孩子,都將「寫字」視為畏途。特別是在放了一個寒假之後,新學期的首堂寫作課,我彷彿能看到一雙雙眼睛,回想起被作文支配的恐懼。(會不會太誇張?) 但是,「文字」只能用寫的嗎? 而「寫」又只能有一種方式嗎?
Thumbnail
許多來到我們面前的孩子,都將「寫字」視為畏途。特別是在放了一個寒假之後,新學期的首堂寫作課,我彷彿能看到一雙雙眼睛,回想起被作文支配的恐懼。(會不會太誇張?) 但是,「文字」只能用寫的嗎? 而「寫」又只能有一種方式嗎?
Thumbnail
我的朋友之中,很多人喜歡董陽孜的字。他們買回去掛在牆上, 有人把它視為現代中國書法,有人把它視為抽象書,也有人把它視為悅目的裝飾。很少人認真地為它定位。董陽孜的做法究竟是字還是畫呢?這是一個頗為難解的問題。
Thumbnail
我的朋友之中,很多人喜歡董陽孜的字。他們買回去掛在牆上, 有人把它視為現代中國書法,有人把它視為抽象書,也有人把它視為悅目的裝飾。很少人認真地為它定位。董陽孜的做法究竟是字還是畫呢?這是一個頗為難解的問題。
Thumbnail
藝術史學者盧慧紋到剛剛開幕的橫山書法藝術館主持當代書藝座談,她的觀察是,「當代書法家似乎比任何人都想擺脫傳統,另一方面又比任何人都強調自己深基於傳統…」 我長期的觀察有點不一樣,有些觀點,可能是屬於那種「大家心知肚明,卻從來不說」的情形。 首先是,學書法的人大都強調自己深基於傳統,理論上,是這樣沒
Thumbnail
藝術史學者盧慧紋到剛剛開幕的橫山書法藝術館主持當代書藝座談,她的觀察是,「當代書法家似乎比任何人都想擺脫傳統,另一方面又比任何人都強調自己深基於傳統…」 我長期的觀察有點不一樣,有些觀點,可能是屬於那種「大家心知肚明,卻從來不說」的情形。 首先是,學書法的人大都強調自己深基於傳統,理論上,是這樣沒
Thumbnail
2019年10月26日。在日本。 有多久沒有寫書法了呢?在某個還要用英士小楷寫作文的時代,確實有在課堂上寫過書法。在黑板上貼出來的範本,就是那永遠抓不住它的「永」字八法,是不是個好回憶不知道,但就是那樣。 有趣的是,日本學校似乎不走這套,他們從簡單的字開始,土,上,下。三筆畫,結束。為什麼呢?個人
Thumbnail
2019年10月26日。在日本。 有多久沒有寫書法了呢?在某個還要用英士小楷寫作文的時代,確實有在課堂上寫過書法。在黑板上貼出來的範本,就是那永遠抓不住它的「永」字八法,是不是個好回憶不知道,但就是那樣。 有趣的是,日本學校似乎不走這套,他們從簡單的字開始,土,上,下。三筆畫,結束。為什麼呢?個人
Thumbnail
在過去,寫字是一種由熟練而自動反應的行為,有一套章法可循,有某一名家之「體」去遵照。可是陽孜的字,這些成法都不見了,開始經營位置,揣摩情境,然後下筆。用以表示法外之境,就是我們所了解的抽象之意念。在陽孜的字中已充分表達出來,這是中國人千年來「書畫同源」論的一個新證。
Thumbnail
在過去,寫字是一種由熟練而自動反應的行為,有一套章法可循,有某一名家之「體」去遵照。可是陽孜的字,這些成法都不見了,開始經營位置,揣摩情境,然後下筆。用以表示法外之境,就是我們所了解的抽象之意念。在陽孜的字中已充分表達出來,這是中國人千年來「書畫同源」論的一個新證。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