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新文化運動月論壇」第四場側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作為新文化運動月論壇的壓軸場,邀請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叡人,以及東華大學華文系楊翠教授對談。
兩位講者都先定義臺灣新文化運動。吳叡人教授指出,臺灣新文化運動可以追溯自臺灣民族主義的興起。1920年代,經過20多年的殖民差別待遇,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民族自決思潮影響,內、外因素與制度交錯下,使得臺灣人開始產生「臺灣應該是臺灣人的臺灣自覺」。
楊翠教授則認為,新文化運動是一種時代的追求。正因臺灣民族問題如此廣泛、多元,才會具有多個面向,體現於農民、學生、民族、階級、性別等多元的行動場域。然而,若回到歷史場域,左翼、右翼的分別是否如此涇渭分明?楊翠教授以自身的經驗回應,其祖父楊逵身為左派,卻長年與右派代表葉榮鐘往來,顯見在1920-1940年代,覺醒的青年想法、主張、背景雖有所歧異,卻都試著以自身的方式,作出對時代的回應。
兩位老師都認同,追求政治的獨立,不能沒有民族的覺醒。而民族的覺醒,必須要有共同文化的價值觀。換言之,只有覺醒的民族才能建立獨立的文化。吳叡人直言,1920年代的人若說「那個人是文化的」,其意義與1980年代的人說「那個是黨外的」差不多。因此,想要理解臺灣新文化運動、臺灣文化協會,不能脫離臺灣政治社會運動的脈絡。
而蔡培火等第一代的臺灣民族運動的領導人,參與臺灣文化協會時,才只有30多歲。即使年紀稍長的林獻堂,也不過40初頭歲。這一群「有為青年」,受了完整的現代教育,接收完整的西方思想,力圖領導政治社會的改革。當文化與政治交纏,變成運動的一體兩面後,遂有更多的學生,以第二代追隨者的角色,大量參與臺灣文化協會。
楊翠教授的祖父──楊逵,就以學生的身份活躍其中。他對自治的追求,更橫跨時代,從戰前到戰後,均以肉身參與了幾次臺灣重大的社會運動。楊翠認為,楊逵相信組織、青年匯聚的力量,不完全是其樂觀的緣故。楊逵生長的時代,臺灣政治社會運動逐漸產生分岐,在那個時代氛圍,楊逵這一輩的人很容易相信,若組織能彼此結盟,則可能改變一些什麼。
但是,青年跟社會不是單向度的關係。兩位老師強調,時代不會破曉,破曉的是行動的主體,是發起行動的人。是這群青年在行動過程中不斷自我對話、交集、碰撞,不斷自我省視,並藉由這樣的自省性,才能讓社會持續的滾動與推進。
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https://www.facebook.com/TNCMM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鼎珅國際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新文化運動月論壇的第二天,我們從私領域轉移到公領域,從公共議題評議的角度,討論文協成員對臺灣社會的關注。 鐵道旅館的豪奢,即有作為殖民地臺灣的門面,成為總督府彰顯統治成果的象徵。古庭維則補充,除了鐵道旅館,肩負與日本連結重任的基隆車站,其建築經費之高,也令人訝異。
新文化運動月論壇的第二場,是以「書信日裡的文協側寫」為主題,特別著重在林獻堂和他的友人。因此,這場講座,特別邀請長年研究林獻堂的廖振富老師,以及林獻堂的家族後代,現任明台高中副校長的林承俊先生一起對談。 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https://www.facebook.com/TNCMMM
2021年的新文化運動月論壇,以文協百年為命題,透過不同的四個講題,試圖接近臺灣文化協會成員的內心世界。 首場論壇,邀請到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陳允元與作家朱宥勳對談,以「文協青年創作中」為題,回顧日本時代的幾次文學論爭,及其背後所代表的涵義。
日本時代的知識份子家裡,除了音樂,還有哪些休閒娛樂?在《文化問.診》的11月場,由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王品涵,從其研究的推理小說領域切入,引領我們走進知識份子的書房,回望百年前的推理小說閱讀歷程。 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https://www.facebook.com/TNCMMM
9月的《文化問.診》,我們走入百年前的人們家中,聆聽透過留聲機放送的旋律。本月的講者──知名曲盤收藏家陳明章,以珍藏的第一手史料「蟲膠唱片」,帶領民眾穿越時空,體驗那些年人們一起聽的歌。
如果提到「日治.大稻埕.醫生」,首先聯想到的是哪位歷史人物?多數人應該會回答蔣渭水吧?不過,如果參與由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殷寶寧所長主講的《文化問.診》8月場講座,或許會浮現出另一個答案──蔡阿信。
新文化運動月論壇的第二天,我們從私領域轉移到公領域,從公共議題評議的角度,討論文協成員對臺灣社會的關注。 鐵道旅館的豪奢,即有作為殖民地臺灣的門面,成為總督府彰顯統治成果的象徵。古庭維則補充,除了鐵道旅館,肩負與日本連結重任的基隆車站,其建築經費之高,也令人訝異。
新文化運動月論壇的第二場,是以「書信日裡的文協側寫」為主題,特別著重在林獻堂和他的友人。因此,這場講座,特別邀請長年研究林獻堂的廖振富老師,以及林獻堂的家族後代,現任明台高中副校長的林承俊先生一起對談。 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https://www.facebook.com/TNCMMM
2021年的新文化運動月論壇,以文協百年為命題,透過不同的四個講題,試圖接近臺灣文化協會成員的內心世界。 首場論壇,邀請到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陳允元與作家朱宥勳對談,以「文協青年創作中」為題,回顧日本時代的幾次文學論爭,及其背後所代表的涵義。
日本時代的知識份子家裡,除了音樂,還有哪些休閒娛樂?在《文化問.診》的11月場,由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王品涵,從其研究的推理小說領域切入,引領我們走進知識份子的書房,回望百年前的推理小說閱讀歷程。 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https://www.facebook.com/TNCMMM
9月的《文化問.診》,我們走入百年前的人們家中,聆聽透過留聲機放送的旋律。本月的講者──知名曲盤收藏家陳明章,以珍藏的第一手史料「蟲膠唱片」,帶領民眾穿越時空,體驗那些年人們一起聽的歌。
如果提到「日治.大稻埕.醫生」,首先聯想到的是哪位歷史人物?多數人應該會回答蔣渭水吧?不過,如果參與由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殷寶寧所長主講的《文化問.診》8月場講座,或許會浮現出另一個答案──蔡阿信。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叛》融入「類革命」的太陽花學運,呈現臺灣新世代之自主性及開闊視野,揮別「我是誰」的夢魘,認同本土,促進族群和解,明確指出臺灣未來的道路,的確深具時代象徵意義。 (一)「認同」為臺灣文學重要主題 所謂「認同」,是藉著相同血緣、語言、生活習慣,建立有形的共同文化或生物上的特徵,這些本質相近又有認
文化大革命時期,批孔挖墳,顛倒黑白;與此同時,中華民國在臺灣推動復興中華文化運動,哪個時期,成就了不少文化學者,也使得海外華人歸心於復興中華文化的中華民國。 當代哲學大師牟宗三先生,在課堂上曾講過:我們的中國,是持續中華文化的中國。 另一位哲學大師唐君毅先生說:我們這些讀書人,雖然飄零散落在海外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發生於20世紀上半葉的臺灣日治時期,是由新民會發起,向日本帝國議會爭取在臺灣設置自治議會的政治運動;該運動是臺灣對日本統治從武力反抗轉為近代式政治運動的轉捩點,也是日治時期歷時最久、規模最大的政治運動。其起源可追溯至1918年的《六三法》撤廢運動,但林呈祿
Thumbnail
前言 今天的香港中文大學究竟還有沒有新亞精神?從新亞書院通識的課程大綱看,好像有。中大歷任校長亦常將弘揚中華文化放在口邊。然而,仔細審視新亞書院併入中文大學歷史,新亞精神實一步步萎縮,終至灰飛煙滅。 張駿謙的評語尤其值得注意: 唐君毅辭職後,與牟宗三和徐復觀等人在新亞原地重新恢復新亞研究所。晚
三位人物的故事深刻展現臺灣在戒嚴時期的政治與社會發展,他們的抗爭記錄了一段歷史,需要被表達與傳遞,保存在人們的頭腦中
Thumbnail
國文老師批評臺灣108課綱刪減文言文的比重,本集許律師將從課綱爭議檢視教育與法律的關係,並從歷史的角度談臺灣課綱的沿革。討論課綱調整是純粹政治問題還是涉及法律問題,並探討課程綱要的發展及對教育問題的全面性考察。
Thumbnail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Thumbnail
再次回到1970年代,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重要的階段,但在戒嚴、白色恐怖時期,「台灣文學」──就算當時不是所謂「台獨」,仍舊具備主體意識、台灣意識,如何才能夠被當局允許? 或許問另一個問題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談台灣文學研究會自楊逵和鍾理和,以及日治時期開始?」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叛》融入「類革命」的太陽花學運,呈現臺灣新世代之自主性及開闊視野,揮別「我是誰」的夢魘,認同本土,促進族群和解,明確指出臺灣未來的道路,的確深具時代象徵意義。 (一)「認同」為臺灣文學重要主題 所謂「認同」,是藉著相同血緣、語言、生活習慣,建立有形的共同文化或生物上的特徵,這些本質相近又有認
文化大革命時期,批孔挖墳,顛倒黑白;與此同時,中華民國在臺灣推動復興中華文化運動,哪個時期,成就了不少文化學者,也使得海外華人歸心於復興中華文化的中華民國。 當代哲學大師牟宗三先生,在課堂上曾講過:我們的中國,是持續中華文化的中國。 另一位哲學大師唐君毅先生說:我們這些讀書人,雖然飄零散落在海外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發生於20世紀上半葉的臺灣日治時期,是由新民會發起,向日本帝國議會爭取在臺灣設置自治議會的政治運動;該運動是臺灣對日本統治從武力反抗轉為近代式政治運動的轉捩點,也是日治時期歷時最久、規模最大的政治運動。其起源可追溯至1918年的《六三法》撤廢運動,但林呈祿
Thumbnail
前言 今天的香港中文大學究竟還有沒有新亞精神?從新亞書院通識的課程大綱看,好像有。中大歷任校長亦常將弘揚中華文化放在口邊。然而,仔細審視新亞書院併入中文大學歷史,新亞精神實一步步萎縮,終至灰飛煙滅。 張駿謙的評語尤其值得注意: 唐君毅辭職後,與牟宗三和徐復觀等人在新亞原地重新恢復新亞研究所。晚
三位人物的故事深刻展現臺灣在戒嚴時期的政治與社會發展,他們的抗爭記錄了一段歷史,需要被表達與傳遞,保存在人們的頭腦中
Thumbnail
國文老師批評臺灣108課綱刪減文言文的比重,本集許律師將從課綱爭議檢視教育與法律的關係,並從歷史的角度談臺灣課綱的沿革。討論課綱調整是純粹政治問題還是涉及法律問題,並探討課程綱要的發展及對教育問題的全面性考察。
Thumbnail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Thumbnail
再次回到1970年代,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重要的階段,但在戒嚴、白色恐怖時期,「台灣文學」──就算當時不是所謂「台獨」,仍舊具備主體意識、台灣意識,如何才能夠被當局允許? 或許問另一個問題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談台灣文學研究會自楊逵和鍾理和,以及日治時期開始?」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