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史丹佛監獄實驗》:高材生迷失自我的人性考驗(微劇透)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史丹佛監獄實驗》
【簡介】
1971年,美國史丹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金巴多展開一項研究實驗,將二十四名身心健康的大學生隨機劃分為「獄卒」和「囚犯」兩組,在仿造牢獄打造的封閉空間裡,模擬起監獄生活。當入戲的獄卒「被鼓勵」施展權力,羞辱、挑釁甚至暴力,激起的豈止是囚犯的反抗,還有黑暗人性中的沈默絕望與殘酷惡意。起初嬉鬧的角色扮演逐漸失控,隔牆後的監視者又該如何在理論數據間,拿捏道德界線?
「史丹佛監獄實驗」這場社會心理學史上的經典實驗,曾多次被搬上銀幕;相較其他版本,導演凱爾派區阿瓦瑞茲找來《凱文怎麼了?》伊薩米勒、《移動迷宮》李基弘等新生代演員主演,還原受試者的青春樣貌,突顯由善漸惡的震撼,也對應一手主導實驗的金巴多教授背後所延伸的體制權威。那膨脹的成就與宰制的快感,想來更加令人不寒而慄。

看了很多的電影,尤其關於「人性實驗」的部分,很多學者都會致力於「實驗」,但不知不覺「實驗」就不再是實驗,甚至連原本提出計劃的學者本身,都會成為實驗的一部份。因為他們不知道,走火入魔的不只是被實驗者,還有他們自己,但旁觀者清,唯能做的就是讓實驗者發覺,原來這已經與他們的初衷不同了。
而《史丹佛監獄實驗》大概是歷史上能夠留名青史的人性實驗了。
二十四位大學生,丟銅板決定誰是獄警誰是囚犯。當獄警穿上制服、戴上墨鏡,他們就不再是他們自己,而囚犯們也只能是他們的號碼,這裡沒有人有名字,他們只是號碼、只是警察。
「這只是個實驗」這句話大概是裡面的囚犯說最多的話,比起警察的得心應手,囚犯們似乎更不能承認實驗中會出現這些事情。沒錯,事情早在第二天甚至第一天就失控了,能看到有了權力的獄警們開始一些無理的要求時,會發現他們入戲了,會發現囚犯們開始想要逃了,而在螢幕上出現「Day 2」的時候,才驚覺「居然才過了第一天」。那瞬間會發現,他們換上衣服就已經不是自己,而且那種身在其中的感覺太可怕了。
這裡要提醒可能會看這部戲的人,你們知道,決定這一切的不過是前面提到的「丟銅板」,這個動作將他們一分為二,卻也讓他們的心態、精神折磨上有天差地遠。能看到獄警越來越過分,而身為囚犯的人也因為被折磨的關係從中退出。外人看來這個實驗漸漸走向失控的地步,就連實驗者教授本身,也變得像個殘忍的典獄長,那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他放任那些事情發生,儘管囚犯們把那些他們簽過得合同上需要遵守的拿出來說詞,他仍然為了實驗的「完整性」而視而不見。如果不是教授的女朋友前來關心,發現事情已經走向不一樣的方向,或許教授不會在第六天後就將實驗終止。
人性實驗本身就是件危險的事情,而且能看到尾聲時,他們有個訪問的部分,連身為獄警的學生們都不知道自己能做到這種地步,那種近乎剝奪尊嚴的事情。但又換個方向想,如果不是這個實驗,他們或許無法意識到在史丹佛大學裡的自己,能殘忍到這種地步,到底是什麼讓他們成為他們自己都不知道的樣子。在顧問群中,有個真正待過監獄十七年的人對教授說的話,是真正該讓人反思、反省,甚至是這個實驗的可怕之處,他說了這已經不是模擬監獄而是真正的監獄、他說他在監獄裡很討厭那些警察,但自己現在卻成了這樣的人還覺得享受、他說你根本不懂我的感受。
《史丹佛監獄實驗》是一個會對「人性」感到害怕,甚至你可能會覺得納粹黨集中營那些人實在太沒人性,或許看完這部電影你會發現,只要任何一個人進入那個角色,都會在不知不覺中迷失方向,變成你不想要成為的人。
avatar-img
10會員
14內容數
日記|心情|迷妹|攝影|旅遊|美食|手寫|文具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好,黑犬先生 的其他內容
2012年的拙作。 正在慢慢的把痞客邦文章移到這裡。
【簡介】 電影講述僻靜小島上住著一對對相依為命的男孩與母親們。男孩在海邊玩水休憩、定期前往醫院接受治療;母親則清一色有著蒼白肌膚、穿著米色長裙,宛如護士貼身照護。 這應該算是不主流的電影,啊,隨意了,至少結果還不錯呢。
■優惠快報: 即日起至2018/3/31凡預購《華燈初上》一書即可免費獲得:畫師艾幼薇亞特繪.故事情境雙面L夾一份!限量各100份,下單即贈送,送完為止!
  但,回到保守的俄亥俄州,吉姆與約翰的婚姻依舊不被承認;若約翰離世,他的死亡證明將註記為「未婚」。
■ 書  名:《另一個人的心》 ■ 作  者:塔提娜‧德羅尼 ■ 簡  介:   這顆心,   來自一具已然冰冷的軀體,   卻讓我第一次渴望熾烈地活著…… 「從今以後,你不再是原來的你了。你的生命即將改變。」 原本他只當這是醫生的一句玩笑話。 直到那顆陌生的心進駐他生命。
2012年的拙作。 正在慢慢的把痞客邦文章移到這裡。
【簡介】 電影講述僻靜小島上住著一對對相依為命的男孩與母親們。男孩在海邊玩水休憩、定期前往醫院接受治療;母親則清一色有著蒼白肌膚、穿著米色長裙,宛如護士貼身照護。 這應該算是不主流的電影,啊,隨意了,至少結果還不錯呢。
■優惠快報: 即日起至2018/3/31凡預購《華燈初上》一書即可免費獲得:畫師艾幼薇亞特繪.故事情境雙面L夾一份!限量各100份,下單即贈送,送完為止!
  但,回到保守的俄亥俄州,吉姆與約翰的婚姻依舊不被承認;若約翰離世,他的死亡證明將註記為「未婚」。
■ 書  名:《另一個人的心》 ■ 作  者:塔提娜‧德羅尼 ■ 簡  介:   這顆心,   來自一具已然冰冷的軀體,   卻讓我第一次渴望熾烈地活著…… 「從今以後,你不再是原來的你了。你的生命即將改變。」 原本他只當這是醫生的一句玩笑話。 直到那顆陌生的心進駐他生命。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史丹佛監獄實驗是一項著名的心理學研究,探討了情境和角色對行為的影響。然而,近來質疑聲音認為,實驗結果可能受到操縱,部分囚犯的心理創傷可能是偽裝的,且結果無法重現。BBC的後續實驗也得出了不同的結論,強調群體動力在暴政形成中的作用。這些質疑引發了對實驗真實性和科學方法的討論。
Thumbnail
這裡大部分的學生都對彼此抱持著「自己活,亦讓別人活」的生活態度,但對照我們學習的目的就覺得有點好笑。賈德.赫爾坎普(那個在實驗室擔任外科醫生的心理變態)和金髮男子西蒙.山普森似乎不約而同,把我視為他們達成目標的阻礙,要不是我擔心他們可能會試圖永除後患,我應該會覺得很好笑。
Thumbnail
探討環境與角色對人性行為的影響。 以路西法效應的監獄實驗為例,普通人在被賦予權力後變得殘酷無情,而囚犯在惡劣環境下變得順從。 此外也分享我在遊戲中的經歷,說明我如何通過邏輯自洽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 環境對人的影響巨大,我們應警惕角色賦予的權力及其帶來的行為轉變。
Thumbnail
犯罪心理是我的啟蒙影集,也是大學畢業後一直追劇的影集到現在及未來。 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與自省,每個案例的背後都有不同的意義上的的解釋。 認知、行為是相互影響(心智與刺激行為)沒辦法可以用獨立式的看法看待任何問題。 大學有修認知心理與行為理論(還是主修科目)光〔腦科學〕就可以講很久,大腦皮質很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最近看的書「路西法效應」所引發的一些想法。書中透過監獄模擬實驗探討了環境對個人行為的影響,並提出了道德標準是否浮動的問題。
源起是看了一部德國電影「惡魔的教室」。 故事的的開始是為了一項「社會實驗」。並不容易說初衷好壞…只是過程讓原本是高中生(書裡的大學生和研究生)開始「認同自己的角色」扮演。而在主事者(教師以及書中的大學教授身兼獄監)的容許下,事態發展出人性之惡,電影裡後來有位學生因此中彈身亡,而該教師也坐上警車
Thumbnail
「實驗電影」到底有多可怕?名稱、分類作為一種指稱、系統化的標記,卻反倒模糊了事物的真面目;因為被某種刻板印象所惑,以致於我們在第一時間就與實驗電影產生了距離,而缺乏去觀賞/參與/探究它們的意願。更別提這兩個頗具詩意的片名帶來雪上加霜的效果。
Thumbnail
年紀到了一個程度,會開始翻一些老電影出來看,除了當作對記憶的複習跟提取,也發現似乎看懂一些過去沒看懂的地方,產生更多的理解。這個過年,就又看了一次「心靈捕手」,還真的跟20年傻傻的看完,有很多不同的理解。 長期在學校擔任清潔工的麥特.戴蒙,乍看之下,之所以可以出現人生轉折,也是要遇到猶如伯樂知音的
Thumbnail
雖然這本書列入心理學類別,不過內容甚少觸及心理學理論。因為這書主要描述作者在Napa State Hospital,人稱罪惡之城「蛾摩拉」的司法精神病院擔任精神科醫生的親身經歷。 所謂司法精神病院,就是罪犯判定為精神狀態失常,之後送往治療的地方。不難想像,那處住的大多是無惡不作的可怕瘋子。
Thumbnail
《心靈判官》(日語:PSYCHO-PASS サイコパス) ,是Production I.G所製作的電視動畫系列。 因為想要達到完全的和平,但是卻有致命盲點. 裡面提到的他們的世界創造出集體最強腦袋瓜的系統性判斷,卻還是出現問題。 但是那應該是他們沒有深入不同人的認知和處遇和狀態,也就是說編劇們他
Thumbnail
史丹佛監獄實驗是一項著名的心理學研究,探討了情境和角色對行為的影響。然而,近來質疑聲音認為,實驗結果可能受到操縱,部分囚犯的心理創傷可能是偽裝的,且結果無法重現。BBC的後續實驗也得出了不同的結論,強調群體動力在暴政形成中的作用。這些質疑引發了對實驗真實性和科學方法的討論。
Thumbnail
這裡大部分的學生都對彼此抱持著「自己活,亦讓別人活」的生活態度,但對照我們學習的目的就覺得有點好笑。賈德.赫爾坎普(那個在實驗室擔任外科醫生的心理變態)和金髮男子西蒙.山普森似乎不約而同,把我視為他們達成目標的阻礙,要不是我擔心他們可能會試圖永除後患,我應該會覺得很好笑。
Thumbnail
探討環境與角色對人性行為的影響。 以路西法效應的監獄實驗為例,普通人在被賦予權力後變得殘酷無情,而囚犯在惡劣環境下變得順從。 此外也分享我在遊戲中的經歷,說明我如何通過邏輯自洽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 環境對人的影響巨大,我們應警惕角色賦予的權力及其帶來的行為轉變。
Thumbnail
犯罪心理是我的啟蒙影集,也是大學畢業後一直追劇的影集到現在及未來。 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與自省,每個案例的背後都有不同的意義上的的解釋。 認知、行為是相互影響(心智與刺激行為)沒辦法可以用獨立式的看法看待任何問題。 大學有修認知心理與行為理論(還是主修科目)光〔腦科學〕就可以講很久,大腦皮質很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最近看的書「路西法效應」所引發的一些想法。書中透過監獄模擬實驗探討了環境對個人行為的影響,並提出了道德標準是否浮動的問題。
源起是看了一部德國電影「惡魔的教室」。 故事的的開始是為了一項「社會實驗」。並不容易說初衷好壞…只是過程讓原本是高中生(書裡的大學生和研究生)開始「認同自己的角色」扮演。而在主事者(教師以及書中的大學教授身兼獄監)的容許下,事態發展出人性之惡,電影裡後來有位學生因此中彈身亡,而該教師也坐上警車
Thumbnail
「實驗電影」到底有多可怕?名稱、分類作為一種指稱、系統化的標記,卻反倒模糊了事物的真面目;因為被某種刻板印象所惑,以致於我們在第一時間就與實驗電影產生了距離,而缺乏去觀賞/參與/探究它們的意願。更別提這兩個頗具詩意的片名帶來雪上加霜的效果。
Thumbnail
年紀到了一個程度,會開始翻一些老電影出來看,除了當作對記憶的複習跟提取,也發現似乎看懂一些過去沒看懂的地方,產生更多的理解。這個過年,就又看了一次「心靈捕手」,還真的跟20年傻傻的看完,有很多不同的理解。 長期在學校擔任清潔工的麥特.戴蒙,乍看之下,之所以可以出現人生轉折,也是要遇到猶如伯樂知音的
Thumbnail
雖然這本書列入心理學類別,不過內容甚少觸及心理學理論。因為這書主要描述作者在Napa State Hospital,人稱罪惡之城「蛾摩拉」的司法精神病院擔任精神科醫生的親身經歷。 所謂司法精神病院,就是罪犯判定為精神狀態失常,之後送往治療的地方。不難想像,那處住的大多是無惡不作的可怕瘋子。
Thumbnail
《心靈判官》(日語:PSYCHO-PASS サイコパス) ,是Production I.G所製作的電視動畫系列。 因為想要達到完全的和平,但是卻有致命盲點. 裡面提到的他們的世界創造出集體最強腦袋瓜的系統性判斷,卻還是出現問題。 但是那應該是他們沒有深入不同人的認知和處遇和狀態,也就是說編劇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