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便啦"心"知識?! 傳說中的監獄實驗

2023/07/1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同樣有氣無力的開場

相對來說,心理學實驗在過去很少被監管約束,很多時候我們沒有意識到這個實驗對實驗對象造成的傷害,不管他們是動物或人,但現在倫理意識普及,在實驗過程與學術文獻撰寫中也越來越重視倫理委員會的審查~ 但有些塵封已久的實驗,雖然爭議頗大,但也變成了經典 今天來聊聊,臭名昭彰的史丹福監獄實驗(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史丹福監獄實驗

話說 ~ 1971年,在史丹福大學心理系的模擬監獄設施內,金巴多(Philip Zimbardo)教授正在進行一場監獄實驗,主要是想藉由實際的團體管理去觀察監管者和被監管者彼此間的關係,想了解團體中,角色和地位是否會改變人的行為。這場實驗非常簡單,教授安排24個人進行角色扮演,並且他玩得就是" 真實 "! !

不僅在服裝、管理方式以及場景,都盡可能模擬監獄的樣貌。

24名受試者隨機被指派為囚犯或獄卒,12人管12人,這些囚犯被要求有限度的飲食和只能被滿足基本醫療等生理需求,也被告知會被剝奪部分公民權利。甚至實(遊)驗(戲)開始時,12名囚犯被要求在家中等待,被警察" 逮捕 "進實驗室的模擬監獄。

第二天開始,實驗的安排是讓囚犯引發騷亂,對獄警叫囂,拒絕服從命令。

教授,也就是監所所長,要求獄警們進行" 管理 "。當然沒有給這些受試者槍械武器,但是獄警可以對囚犯進行處罰,例如徒手刷馬桶、伏地挺身、脫光衣物、單獨關禁閉、拿走食物或寢具等,反正就是一堆生理和精神上的處罰與剝奪。

之後,獄警對自己的管理方式感到上手,對囚犯的施壓方式也越來越不受控,也出現囚犯情緒崩潰的現象,最後這個預計2周的實驗在第6天就結束了。雖然談論這段實驗歷程,會發現根本就是一場鬧劇,但我們還是能從中獲取有用的心理素材。



權力結構與角色關係

當獄警只盲目服從所長的命令並從中賦予自身角色" 權力 "時,會讓個人的感覺逐漸麻痺,也可以說是一種去個性化。這樣的現象,歷史也告訴我們事件的結果,例如之前曾提過的" 最終計畫執行者 " - 艾希曼,以及電視影劇中出現的那種獲得權力後開始盲目失去自我,並為了自己的利益開始控制他人甚至殺害他人的劇情,或是為了報復而報復等。

這些都證明在團體中,只要我們不保持思辨和省思,可能就會因權力與利益迷失在他人或自己的掌控中。就像獄警們越來越入戲,也深知這實驗的負責人也不是自己,與我無關緊要但卻可以對他人施壓,也不想想這樣的後果,在猶豫不決舞弄權力的同時,也喪失原本的自己。



有氣無力的結尾

史丹福監獄實驗充滿爭議,卻也是很適合的素材,提醒我們實驗時需要更加站在受試者的角度看實驗,以及權力的結構與人格的變化關係。

在2002年,該實驗重新被設計,由BBC協助在澳洲昆士蘭大學進行與拍攝,就算這次的實驗告知角色們這只是實驗,並試圖抹去較多的入戲因子以及施壓手段,但依然發現獄警使用權力時也非常果斷。

當然 ~ 我們要在社會環境中展現自己的角色完成工作,但也別忘了自己原本是怎麼樣的人囉 ~

raw-image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透過自由贊助來給予鼓勵支持呦 ~ 謝謝🥰
也歡迎留下任何想法,讓大家一起討論吧 ~
歡迎來聊聊💌 [email protected]
35會員
62內容數
醫聊人沒醫療魂,不拿刀也能開心。 心理健康是人權,歡迎來沙龍聊聊坐坐~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