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1/15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好好照顧自己,好嗎 ? - - 談談覺察的重要性 奧林匹克教育議題 - 曾荃鈺老師

這堂課的主題,是覺察。 荃鈺老師透過小活動,把這堂課的重點著重在我們對於自己身體的感知與控制。
活動剛開始,選手們都躍躍欲試,畢竟控制身體肌肉,是他們認為相當自然的事、是人體最初的本能, 但由於從小接受的教育不同,對我來說,可就不是那麼一回事。在大二接觸運動訓練之前,一直都是所謂的「讀書人」,坐式生活超過十年之久,對於環境的靈敏度、觀察力,以及對於自己身體的感知與控制能力,也就沒有科班選手那樣敏捷。記得剛開始學習舉重運動初期,不斷詢問身邊的科班選手 : 屁股要怎麼出力?闊背肌又該怎麼出力? 通常只會得到 :「這不是身體的本能反應嗎?」這樣的回覆。這才讓我發現我們與運動員竟有如此大的不同 !
運動員本該是比一般人更了解自己身體的人,而我卻從課堂的小遊戲中看到在初次嘗試操控不熟悉的小肌群時,也是有選手因挫折而稍稍感到氣餒。原來任何領域的人都一樣,在面對同樣難題時都會有挫折的時候,而能戰勝困難的,只有自己的心。也唯有時時明白自己正處於什麼樣的狀態,才能用更好的方式因應外在的變化。

能陪伴我們一生的,只有自己
運動員因長期訓練而練就對身體肌肉隨心所欲的能力,但他們控制的了「心」嗎? 他們能好好善待自己與環境嗎?還是認為一切都是那麼理所當然? 荃鈺老師在課堂中,對選手發出了這樣的疑問 : 「身體在完成一個動作時,對於選手心中的定位是什麼?」有選手提出一個相當哲學的答案 : 身體只是容器,而靈魂才是主體。(讓我在恍惚間突然疑惑 : 咦這門課到底是奧林匹克教育還是什麼宗教心靈課程?)
但這其實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就選手的回答,換句話說,雖然有提及本質的部分,但就這堂課的主題而言,代表身體在多數選手心中, 只是用來完成動作的工具。
難道身體除了在訓練時間幫助我們完成動作之外,其他時間就沒用、就可以置之不理了嗎?
其實不是的。 曾奪得奧運女子舉重金牌許淑淨曾說 : 「訓練,不是只有那 3 小時才叫訓練,如果其他 21 小時沒有管理好,那 3 小時的汗水都白流了。」講的不僅是自律,更多的是隨時隨地感受身體的任何需求,並嘗試找出照顧自己身體最好的方式。
在頂尖選手眼中,身體不會只是達成目標的工具,而是陪伴我們一生的夥伴。

「中庸之道」 - - 心中有尺,行事才能有度
世界的運轉越來越快,快到我們沒有獨處的時間、快到幾乎不容許我們留下一絲空白、好好梳理每天接收大量外在刺激所帶來的反應。社會對於成功的印象似乎與勤奮畫上等號,為著符合社會大眾對於「有出息」的刻板印象,人們像陀螺般不停轉動著,一刻也不得閒。其實中文字相當博大精深:「忙、盲、茫」,高張的忙碌狀態經常讓人在夜深人靜時捫心自問「我的心還活著嗎?」心亡從而導致目亡,心亡的人無法獨立思考,看不清眼前的路、不明事理的盲目附和,也就目亡了,最終迷失在時間的洪流,茫然若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反而做出許多偏激行為。一味跟風,或許這就是現代社會問題的根源之一。
急著擁抱過多外在資訊,必定會壓縮到內心真實的自己。倘若生命的根基不夠穩固,那麼做得越多,問題也越多。也因為如此,這幾年才慢慢開始有了給大人看的繪本、一些身心靈課程,教我們找回人體最初的放鬆本能。
西方人的覺察,是提高警覺、是繃緊神經,而東方人的覺察恰好相反,是放鬆。「精微而敏銳,放鬆而不癱垮」,這是最難達到的境界,中國傳統所言「中庸之道」,講的便是「度」的掌握,並不是做得越多、成效越好,這在運動訓練上也有相當深刻的體會。舉重是個很精細的運動,當教練教你聳肩提肘再多一些,並不是拼命去做那個指令,而是要能隨時察覺身體的中軸,依據當下狀況進行調整。不是記指令,而是記住身體在正確位置的感覺,才能避免過猶不及。運動訓練,不僅練身,也練心。教練常跟我說,先成人後成材:做人處事圓融了,在動作技術上方能拿捏得當。心中有尺,行事才能有度。改變不會是一蹴可幾,需要時間雕琢、需要等候成熟,更需要一個合理的時機點展現。一切都是厚積薄發。如果你現在為了一件事而努力,正愁短期看不到成效,那麼就再等它一下,好好修煉,時間會給你合理的回饋。

覺察是學習的開始,也是同理的開始
回到課堂上的小活動,有些人在活動中會察覺自己越來越想睡覺、有些人會發現自己肚子餓了......, 這都沒有關係,在最放鬆的時候,會找到身體最需要的東西,去接受它、品嘗它、感受它,不要與之抗衡,因為這就是目前的狀態。無論外在的環境再多變,最終都還是要回歸自身、向內檢視並且去蕪存菁, 如同聖經裡的一個觀念說,「要時時保持像孩子一樣的純真。」因為越單純,越是能夠感知到世界的本質。想要留下什麼,取決於自己的心。
在我寫這篇文章的當下,其實正處於訓練受傷的低潮期,兩個禮拜來,每天到訓練場看著大家訓練、眼巴巴的望著他人成績進步而自己卻無能為力,最初萌生了逃避的念頭,連帶著生活上的所有事都被我一併逃避。
很累的時候,以為什麼事都不做、以為縱慾,就是放鬆;後來發現,按部就班把事情完成,一點一滴累積,這種踏實,才能真正讓心裡放鬆。
生理學與心理學都提及:人體在面對外在刺激時,會有「戰」跟「逃」兩種反應。而這反應是可以經由後天訓練改變的。不需要害怕失敗,因為下次,你不是從零開始,而是從經驗出發。曾經受傷的地方, 痊癒了以後會比原來更強!
其實一個人靜下來的時候,才能正確的理解事實而不扭曲、不被情緒牽著走。 發現如何好好跟自己相處、 發現並理解過往那些過不了的關卡,原來也是運動訓練的收穫之一。或許這也是覺察的應用。
不過提到運動傷害,科班選手在面對這件事的態度,與我又有很大的不同:「痛是自己想出來的」、 「如果我在受傷的情況下還能有這樣的水平,那表示傷好之後會更強!」,他們總是這樣告訴自己。運動員太習慣獨自忍受疼痛、太習慣獨自承受一切,多年的運動經驗除了讓他們學會堅強、更學會在恢復與復健中與傷勢和平共處。凡事太過用力,其實是會流眼淚的。頂尖選手深知這樣的道理,所以他們會注意但不著意、處理但不執著,他們不要求一定只能怎樣。不被自己的想法侷限,一切都是順勢而為。
受傷的時候是如此,在訓練上也是。有很多人會堅持自己的想法,覺得教練不理解他。這種過於刻意控 制,真的很累。有目標但不帶有目的性,不過於緊繃,練習放掉自己,但不是完全失去自我,而是把最核心的部分抓緊,這樣就夠了。心是空的,新的東西才進得來。能夠順勢而為,方能水到渠成。

以誠感人者,人必誠而應
順勢而為、心無雜念,真的很難。但在放鬆的狀態下,才能做出最自然真實的反應,人與人相處也是如此,過於刻意的交好與卑微,難免讓人認為是否有目的性,反倒是在日常間彼此卸下心防的相處,用自己舒適的方式待人,最能從中感受到真情流露。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課堂的尾聲,荃鈺老師用了論語裡的一句話來作結。講的是溫故而知新,但裡面有更深一層的含義:鳥能夠覺察到自己的天賦,知道什麼是合適的時機點展現自己的天賦,並且透過努力去自我實踐,其實是件開心的事。除了勤奮,更重要的是認識自己的天賦所在、能夠等待時機、並且學會判斷。
很多事要從自己身上找答案。
天生我材必有用,上天給予每個人不同的禮物、等待我們去發覺,也因為如此,每個人都會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但即使有了過人的天賦,若是不好好耕耘,上天也會把天賦一點一點的收回去。
有好多人汲汲營營的追逐著目標,認為一定要怎樣、試圖控制所有、排除不可控因素,並為之感到痛苦。 但尚有能力去實踐夢想,本該是開心而滿足的呀!始終要相信所有事到最後都會是好事,如果好事還沒發生,那是因為還沒走到最後。
不需要掌控所有。好好把能做到的事情做到,其實也就到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