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2/10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舒適圈

一舒適圈

以前我沒聽過「舒適圈(Comfort zone)」,就像去年以前也沒聽過「元宇宙(Metaverse)」。
當好朋友問我知不知道舒適圈之後,如同驗證「視網膜效應」一樣,在很多文章、書籍(《刻意練習》、《習慣致富》、《為了遇見40歲更好的自己》、《有錢人都在用的人生時薪思考》、《你,就是改變的起點》……)和新聞都看到舒適圈一詞出現。絕大多數都說要〝走出〞舒適圈。
舒適圈它不香嗎?為什麼大家都勸你要離開它?不信這套的,有人說都還沒踏進去怎麼出來?有人說你們自己過得比誰都舒適卻要人走出去!有人乾脆說你們就是在販賣焦慮灌毒雞湯
而我認為,關於「錢」的事不要輕易走出舒適圈,除非你的舒適圈大到足夠支撐你失敗之後的生計。參考:理財金三角

游泳

心理學將人類對於外部世界的認識分為三個區域:舒適區(comfort-zone)、學習區(stretch-zone)、恐慌區(stress-zone)。
就像在海水浴場遊玩。
舒適區是沙灘,你可以撐起大陽傘癱在躺椅上喝冰涼的飲料,也可以挖沙堆城堡。用學游泳來比喻,就是在岸上划手踢腿練習基本動作。
學習區是站起來踩得到地的淺灘。在淺灘下水練習雖然怕嗆水至少比較不會淹水。等你會游泳了,淺灘也變成你的舒適區,範圍擴大了。膽子大一點,稍微深一點的地方,穿上救生衣或是拉個浮板就敢去。
恐慌區是更遠的海域,安全繩以外的地方,救生員照看不到的地方,拜託別去!
舒適圈
舒適圈

出走要有方法

走出舒適圈就是一定是要去嘗試刺激、危險的事情嗎?什麼是走出舒適圈的正確方式呢?其實,有種方法是站在「舒適區的邊緣」,讓「最佳焦慮」為你的生活帶來改變。
楊紫說,她覺得不是打破舒適圈而是擴大舒適圈
所以,我們要像吹氣球一樣擴大舒適圈;或許當個《斜槓青年》也不錯。
封面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