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相信離開舒適圈的說法,真相是擴大舒適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這篇文章只是我生活的筆記,如果你和我一樣,在生活中感到茫然
以下的思維或許可以幫助你,解開你的一些限制信念喔

不是離開舒適圈,而是擴大舒適圈

很多自我成長的課程,都要要你離開舒適圈。
如果你目前的生活情況真的很糟糕,為了自救,你是必需要離開。
但如果你目前的生活情況,只是有那麼些不滿足,你很想試著去看見更好的自己,擁有更好的人生,那麼,你該做的不是離開,而是擴大。

痛苦的根源,來自於內心的不滿足
如果你不去擴大舒適圈,那麼你只會過著和你現在一樣的生活。
你可以選擇停留在原地,每天自怨自哀,期望他人改變
不如試著去做一些新的學習,去認識新的你需要的朋友圈,去了解一些新的觀念,接受一些新的生活挑戰,你才有機會透過自己認知與能力上的提升,找到解決生活困境的方式,迎向更好的生活。

過去我是一個電腦玩家,在我看來,人生就像是一場場遊戲。每個關卡都不會太簡單。
玩遊戲的過程中,最讓你感到快樂的是什麼部分呢?
是不是打怪升級時的那種舒壓感?
何不想想,如果你的人生,也是在一步步累積享受打怪的程中,看見自己的成長。
再去挑戰魔王關。這種打敗魔王的感覺,會不會讓你覺得很暢快呢?

只有走去挑戰新的關卡,過關了,才能蛻變成更好的自己。獲得你想要的生活。

人就是場遊戲,地球的體驗只是高維度的你為自己設定的RPG角色,是那個衝滿智慧和勇氣的你,在找到自己想突破的課題後,為你自己選擇了開局的人生。
所以你的人生如果比一般人還要困難,挑戰也更多,那其實代表著原始的你,高維的你,是一個非常非常勇敢的靈魂喔。

相信你所感興趣的事物(因為別人也會感興趣)

有沒有想過,世界上80億的人口,但你所接收到的訊息和生活體驗,卻機乎不會有任何人和你完全一樣,是為什麼呢?

你看了很多,學了很多聽了很多,但那些學習卻只是變成金句良言,改變不了你的生活,又是為什麼呢?
很多時後你所接收到的訊息,是需要一段時間去整合消化,透過自我察覺與實際運用在生活之中,只有不斷的練習,將那些新的資訊寫進你的潛意識裡面。才有辦法真正的去做的轉化。

接收
很多時後宇宙會給你一些突發的靈感和訊號,也有很多時後那些訊息是你在無意間看到的,聽到的,接收到的,而讓當下的你非常有感覺。其實那些訊息,就是宇宙給你的禮覺,正是符合你當下的一些解決辦法,世界的資訊其實是不斷不斷流動的,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接收到相同靈感的。所以當你有一些突如其來的想法時,你可以試著去接受他,然後思考,那個靈感,是否對你或他人有幫助?
是否會傷害到你或傷害到他人。如果答案是不會傷害到他人。也對你有幫助。
那麼就去試著實行,將你接收到的靈感變成現實世界的資訊或物質,將他傳達出去。
世界上總有會有收到你發出的訊息,然後得到幫助的人。

物質世界的顯化是需要由你去行動的
只有你行動了宇宙才能與你對接你的願望。

為什麼有些人可以透過知識的輸出而轉變自身的生活型態

其實賺錢的底層邏輯不外乎就以下四種

訊息差

一件商品從台灣進貨成本可能是30元,但在大陸進貨成本可能不需要5元。這就是訊息差。透過這樣的訊息差。你能想到從中獲利的方式嗎?
有的人了解AI,有的人排斥AI,而如果你知道AI能怎麼好好的運用,會不會為你的生活加分了,而你會了,是否又會有人想學習呢?

認知差

大學生可以成為國中生的導師,國中生可以成為國小生的導師。這就是認知差,所以不用擔心你目前所得知的資訊是否不夠完整。因為一定會有不同程度的學習者需要。

執行差

記得我國中的時後,班上有位天才兒童,但身為天才的他依然很努力學習,透過不斷的重復練習,而成為了全校第一名。
如果已經是天才的他都這麼努力了,已經是企業成功人士的人也還在不斷努力
成功的路上不會太擁擠,因為會持續執行下去的人並不多。

競爭差

了解同業,優化品質,提高價值的提供,運用媒體的力量,行銷等提高品牌知名度。才有可能在這個競爭激列的環境中讓人看見。

當你能搞種這四種邏輯後,你就會發現學習的樂趣。也會很感恩你所接收到的靈感喔~

avatar-img
3會員
8內容數
『突破自我限制,設計你要的人生』 透過文章的分享引領你找回內在的力量。 只有了解自己才有可能成為那個不可思議的自己。 空間設計師x阿卡西解讀師x潛意識療癒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靈魂設計-宇晴 的其他內容
未來一定是個人品牌的市場,透過整合資源,建立營利商業模式,持續行銷創新並擁有強大業務部隊、財務和法律力量,才可能為你帶來成功。
Ray Dalio 在他的書『原則』中提到成長來自於兩個地方:發現自己原本不知道的事情,以及發現自己原本知道的是錯誤的。這篇文章探討了個人成長和進步的原則,並提出了對於失敗和痛苦的正面面對方式。通過本文,希望讀者可以成為自己生命的設計師,建造最高版本的自己。
未來一定是個人品牌的市場,透過整合資源,建立營利商業模式,持續行銷創新並擁有強大業務部隊、財務和法律力量,才可能為你帶來成功。
Ray Dalio 在他的書『原則』中提到成長來自於兩個地方:發現自己原本不知道的事情,以及發現自己原本知道的是錯誤的。這篇文章探討了個人成長和進步的原則,並提出了對於失敗和痛苦的正面面對方式。通過本文,希望讀者可以成為自己生命的設計師,建造最高版本的自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擴大舒適圈是指挑戰和超越自己熟悉和舒適的範圍,去嘗試新的事物、學習新技能、迎接新的挑戰。這種行為可以促進個人成長,增強自信,提升適應能力。為了擴大自己的舒適圈,可以設定目標、逐步進行、接受失敗、尋求支持,並保持開放心態。這將有助於個人和職業發展,帶來豐富的回報和無限的可能性。
Thumbnail
生活在舒適圈中讓我們感到安全,但真正的成長卻在於勇敢跨出這個圈子。這篇文章鼓勵讀者挑戰自我,探索未知,從中發現潛力和人生的樂趣。每一次挑戰都是自我成長的機會,透過面對困難,我們能吸取寶貴的經驗,逐步拓展視野,讓生活更加精彩。
每個人都應該審視一下自己是不是活在舒適圈?舒適圈會讓人懈怠、沒有危機意識,因為舒 適圈總有吸引人的地方,讓人很難離開、不想離開。
Thumbnail
生活上很多時候感到停滯不前,我們會萌生出是否該「跳脫舒適圈」的急迫感。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走了一條跟同儕不一樣的路叫跳脫舒適圈,但可能只是與眾不同。有時候以為進去一個很艱困的環境叫跳脫舒適圈,但可能只是自討苦吃。該怎麼評估新的選擇是否真的能幫助我們跳脫舒適圈,還是只是為跳而跳呢?
Thumbnail
「跳出舒適圈」這個詞,在前幾年很像口號一樣 我也曾經在這裡面一直打轉過 那時候的我一直拼命地 改變東 改變西 好像拼命得要跳脫那個也許本來就不存在的框架 直到後來我才發現 原來我的舒適圈是『一直改變』 所以如果我要跳出舒適圈 那不就等於『什麼都別做』
人的習慣性選擇,會往舒適地方靠攏,舒適的人、舒適的環境 .. 用在生活、在工作、在寫作(互動)⋯
安全感,是在舒適圈裡會有的,卻不在冒險與突破裡, 當我們想要成長與擴展,它就不會在既有的舒適圈裡, 當我們試圖跨越舒適圈,就會挑戰內在的安全感; 你需要釐清的, 是你想要怎樣的人生,怎樣的自己。
Thumbnail
追求更好生活,愈努力就愈虛度時光,始終未找到原因。與其總自我探問,不如找到能給解答的人。想解決困擾、迎向美好人生境地,諮詢後開啟人生巔峰,幫助自我實現與成就感。
Thumbnail
擴大舒適圈是指挑戰和超越自己熟悉和舒適的範圍,去嘗試新的事物、學習新技能、迎接新的挑戰。這種行為可以促進個人成長,增強自信,提升適應能力。為了擴大自己的舒適圈,可以設定目標、逐步進行、接受失敗、尋求支持,並保持開放心態。這將有助於個人和職業發展,帶來豐富的回報和無限的可能性。
Thumbnail
生活在舒適圈中讓我們感到安全,但真正的成長卻在於勇敢跨出這個圈子。這篇文章鼓勵讀者挑戰自我,探索未知,從中發現潛力和人生的樂趣。每一次挑戰都是自我成長的機會,透過面對困難,我們能吸取寶貴的經驗,逐步拓展視野,讓生活更加精彩。
每個人都應該審視一下自己是不是活在舒適圈?舒適圈會讓人懈怠、沒有危機意識,因為舒 適圈總有吸引人的地方,讓人很難離開、不想離開。
Thumbnail
生活上很多時候感到停滯不前,我們會萌生出是否該「跳脫舒適圈」的急迫感。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走了一條跟同儕不一樣的路叫跳脫舒適圈,但可能只是與眾不同。有時候以為進去一個很艱困的環境叫跳脫舒適圈,但可能只是自討苦吃。該怎麼評估新的選擇是否真的能幫助我們跳脫舒適圈,還是只是為跳而跳呢?
Thumbnail
「跳出舒適圈」這個詞,在前幾年很像口號一樣 我也曾經在這裡面一直打轉過 那時候的我一直拼命地 改變東 改變西 好像拼命得要跳脫那個也許本來就不存在的框架 直到後來我才發現 原來我的舒適圈是『一直改變』 所以如果我要跳出舒適圈 那不就等於『什麼都別做』
人的習慣性選擇,會往舒適地方靠攏,舒適的人、舒適的環境 .. 用在生活、在工作、在寫作(互動)⋯
安全感,是在舒適圈裡會有的,卻不在冒險與突破裡, 當我們想要成長與擴展,它就不會在既有的舒適圈裡, 當我們試圖跨越舒適圈,就會挑戰內在的安全感; 你需要釐清的, 是你想要怎樣的人生,怎樣的自己。
Thumbnail
追求更好生活,愈努力就愈虛度時光,始終未找到原因。與其總自我探問,不如找到能給解答的人。想解決困擾、迎向美好人生境地,諮詢後開啟人生巔峰,幫助自我實現與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