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共有二十五章,講述東羅馬帝國的產生、興起、衰落、中興、滅亡;帶後人一揭這個基督教在東方最大的保護者的面紗。
東羅馬的產生源自於戴克里先的四帝共治,又經歷了君士坦丁短暫的統一;最後則由狄奧多西確立東西分治,才產生了後世熟知的東羅馬帝國。
所以本書前幾章都在描述西羅馬的歷史,而在羅馬大地被這群自己邀請的外族人蹂躪時,其實東羅馬也未能倖免;只是他們挺了過去,因為哥德人對高聳的城牆無能為力,只能劫掠鄉間,然後退去,最後政府再派人重建。
之後經歷了查士丁的積累,在他死後,便迎來東羅馬最輝煌的時代-查士丁尼時代,他派遣了他手下最傑出的將軍-貝利薩留去恢復羅馬帝國的榮光,但也帶給帝國(東羅馬)人民沉重的壓力,而隨後老天也像要帶給查士丁尼考驗一般的,讓東羅馬爆發了鼠疫(耶爾辛氏鼠疫桿菌),讓他毫無人力與資源來維持他征服的土地(但至少在他在世時,並無丟失)。
而東羅馬的考驗除了疾病還有西元八世紀爆發的摧毀聖像運動,這造成東西方在此後的數百年間由宗教帶來的裂痕(即使在衰落時,逼不得已向教宗妥協;但這仍然只是皇帝的個人承諾,人民依然抗拒宗教統一)。
但出現著名的第四次十字軍西征前,帝國雖然變小,卻出乎意料的穩定(因為變小帶來的就是易於防守、能集中治理;帝國反而凝聚力更強了)。但這個時期也還是有缺陷-在於有能力的皇帝眾多,但大多都無子嗣,或年幼無法承擔(史稱馬其頓王朝)。
而第四次十字軍西征後,雖然帝國於尼西亞復興(史稱科穆寧中興),帝國面對敵人也連連得勝,但領土的縮小使得此次中興雖然替帝國帶來了活力,卻也無法改變帝國陷入守勢的現實。
在科穆寧王朝的後期,帝國幾無兵源,而只能依賴外交手段(拿錢簽合約、鼓動敵人的敵人等等)、躲在君士坦丁堡的牆後這些方式苟延殘喘,但當鄂圖曼人造出了足以摧毀城牆的大砲,也迎來了東羅馬的終結。
而在閱讀完這本書後,我不禁感嘆東羅馬能延續一千多年除了高聳的城牆,也有許多幸運的成分在:阿拉伯人吹枯拉朽般的征服了查士丁尼的成果,但自身族群的複雜以及之後的蒙古西征都讓他們無暇跨過海峽去征服巴爾幹;即使之後的土耳其帝國如此的強盛,卻也因為沒有強大的海軍,而只能望海峽而嘆,讓東羅馬繼續存在於巴爾幹地區與克里特諸島。前面也說到東羅馬有過一段能人輩出,卻都無子嗣的時代,但東羅馬幸運的是:在權力真空時,總能適時出現一位強人坐上帝位來統治(即使這位強人也可能因軍事失利或征伐帶來的財政壓力使帝國窮困;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延續了帝國的輝煌)。
而帝國在它長達一千多年的生命中,犯了許許多多錯誤,但依然無法抹滅它的魅力-它留給了後人許多東西,世上曾經存在過如此輝煌的帝國(這裡指的不是東羅馬不為人熟知,而是因為不論書籍、影劇甚至遊戲,東羅馬始終是作為羅馬帝國的陪襯而被提及,而沒有人去意識到東羅馬綿延的甚至比羅馬帝國還久(如果將帝國終結定為東西分治時,畢竟東西羅馬都自詡為羅馬正統);留下的故事值得作為一個時代來書寫,而不是羅馬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