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書:《上帝之鞭 : 成吉思汗.耶律大石.阿提拉的征戰帝國 》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這本書主要由三部分組成:阿提拉、耶律大石、成吉思汗,以下開始慢慢介紹;首先是阿提拉,阿提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匈奴分裂為南北匈奴後,向歐洲遷徙的北匈奴。這時他們就和許多日耳曼蠻族一樣,依附在羅馬帝國之下,但與其他願意和羅馬共存的哥德、阿蘭等等不同的是:匈奴中出現了阿提拉這號人物,他想將匈奴帶往更廣大的地域,創造屬於自己的帝國。而當阿提拉開始蠶食西羅馬,並望向東羅馬時,羅馬人才意識到了匈奴並非只是蠻族而已:他們不光善於運用大兵團作戰,而且步兵作戰十分靈活,訓練有素的羅馬士兵總是被他們巧妙地瓦解[1]。但阿提拉的帝國是短暫的,西元453年阿提拉突然暴斃,書中是這樣描述的:在阿提拉結束對西羅馬的圍攻後,在匈牙利又娶了一位妻子(正妻是西羅馬公主)。
為了這次結婚,匈奴全軍舉行了盛大的歡宴,全軍大呼小叫,暴飲暴食。…那位誘罪又睏的國王到半夜以後才離開筵席,回到新床上去。…當他喝醉酒進入洞房時,突然鼻血湧流不止。不久,他倒下了。鼻血流進了咽喉,使他窒息而死[2]
這是第一種說法,而第二種說法則指向西羅馬公主,帝國授意她謀害阿提拉,為自己的祖國消除危機。不管死因為何,阿提拉的死為匈奴帝國帶來了喪鐘,但也為東西羅馬帶了生的希望。
第二部分是耶律大石,很可惜的是:雖然對他的偉業描述得很詳細,但都是以內容敘述,少有情境描寫,章節中對耶律大石開疆闢土的過程有情境描寫的除了有遠行尋找落腳點時,還有就是卡特萬大戰。遠行時:
向北,走了三天三夜,他們一行人過了黑水。在這三天三夜中,並沒有人追趕他們。…他們從黑水再次上路,行之不遠,便到達了白達達詳穩床古兒管轄區。耶律大石受到了床古兒的熱情歡迎,當即獻給他四百匹馬、二十峰駱駝和許多羊。有了這些東西,耶律大石和他的二百名弟兄的生活有了保障,繼續向西北行進[3]
卡特萬大戰時:
由於耶律大石的軍隊衝擊太猛,很快雙方便都亂了陣腳,士兵們一對一展開了肉搏。卡特萬草原在頃刻間布滿了黑壓壓的人,綠色頓時不見蹤影。由於人多,雙方士兵幾乎是一個貼一個,你砍我刺;人的吶喊聲,刀槍的碰撞聲,中刀的慘叫聲等,響成一片。由於雙方貼得太近,任何一方稍不留神便會被另一方刺中。…一場廝殺進行到下午,夕陽不覺間向卡特萬草原灑下餘暉。蘇丹桑伽大敗,他的十萬聯軍傷亡三萬人。由於爭戰是耶律大石的大軍一直向前推進的,蘇丹桑伽的聯軍的屍體居然延續了數十里[4]
但耶律大石死後,西遼便被他的子孫們敗光,甚至是亡在外來者屈出律手上(屈出律篡西遼,成吉思汗便發兵滅了這跟心頭刺)。
最後是成吉思汗,而成吉思汗的童年已經有太多書描述,這裡不多說。眾所周知的,遊牧民族擅野戰不擅攻城,但他在攻西夏時學會了利用大自然的力量:
他們將黃河打開一個口子,引水欲淹寧夏城。但是,他們不懂水利工程作業,沒有實現目標[5]
雖然沒有成功,卻也讓他開始學會如何攻城,但在對西夏的最後一戰中,成吉思汗突然病逝。
在讀完這三位的事蹟後,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共通點:他們並非一開始的目標就是征服廣大領域,阿提拉只是為了讓族人有廣闊的草原可以馳騁、耶律大石是為了復國、城吉思汗是為了像仇人金朝復仇。而且在這三位中,我認為能稱得上征服者稱號的僅有阿提拉、耶律大石二人,並非忽視成吉思汗取得的成就,而是因為蒙古帝國實際上是在他的子孫們手上完整的;而且阿提拉與耶律大石雖然都雙手染血,但在大業途中並未有徹底。毀滅一個人種、文明等等的事發生,但成吉思汗卻是將西夏從歷史的塵埃中完全的抹去了。
可是成吉思汗的大業卻又是我認為三人之中最該延續的:因為阿提拉沒有治理的概念,他只需要周圍國家與部族的進貢,這只會使人類文明停止進步、耶律大石則是因為他沒有好的後繼者、成吉思汗的大業雖短,但他的後繼者們卻替他完成了:蒙古西征加速了世界各地的交流、而在中原大地的元朝,卻以外來者的身分很好的延續了中華文明。


[1] 王族,《上帝之鞭 : 成吉思汗.耶律大石.阿提拉的征戰帝國》,(台北,大旗出    版,2010),61。
[2] 王族,《上帝之鞭 : 成吉思汗.耶律大石.阿提拉的征戰帝國》,87。
[3] 王族,《上帝之鞭 : 成吉思汗.耶律大石.阿提拉的征戰帝國》,154-155。
[4] 王族,《上帝之鞭 : 成吉思汗.耶律大石.阿提拉的征戰帝國》,170-171。
[5] 王族,《上帝之鞭 : 成吉思汗.耶律大石.阿提拉的征戰帝國》,249。

HowWay
HowWay
一個文筆很爛的文學院畢業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