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得知黨外有意在1978年底成立反對黨後,蔣經國在日記寫下他的救國護黨要道,包含了反共、反台獨,以及決不讓反動派組成反對黨。
隔年就發生了美麗島事件,訴求終結黨禁和戒嚴的遊行被鎮壓,黨外人士遭到大舉逮捕,隨後更發生林宅、陳文成及江南等血案;同時期經濟上有十信案這種史無前例的大弊案,存戶擠兌塞爆銀行的場面許多長輩都還餘悸猶存,社會上光是1984年下半年,台灣就連續發生三起礦災,分別造成72、 103跟93名礦工罹難。
社會混亂造成的政治衝擊,再加上刺殺美國公民的江南案意外牽扯到蔣孝武,美方強大外交壓力才使蔣經國被迫宣示蔣家人不會接班。所謂蔣經國對組黨持開放態度的傳說,不過是他內外交困下保住政權的無奈之舉。
翻開蔣經國日記,⺠主對他而言只是「勞⺠傷財的無聊之舉」、「不知多少壞人利用選舉,做了多少卑鄙和惡毒的行為」、「把時間精力花在這裡,對國家人⺠究竟有多少益處?」他甚至感嘆「難道只有選舉才算是⺠主政治?」
和他後來打造的親⺠形象正好相反,白色恐怖最高峰、上千人被處以槍決的1950年代也是由他一手主導。日記中,他說這是:「革命的需要,盡一己之心力。」可是當他的親信遭到舉報、和其他受難者一樣受到刑求逼供時,他卻對此憤怒不已,這時白色恐怖從日記中的「革命需求」,變成了「含血噴人,令人寒心。」
隨著日記的解密,我們更可以肯定蔣經國是台灣的自由與民主化的阻力而非推手。他的所作所為,更多是為了保護自己的權力,而非真的為了維穩或是民主。
當然這些多數台灣人並不在意,因為在蔣經國執政期間,台灣每年的經濟成長率動輒接近10%,遠見雜誌曾對台灣企業主做過一份⺠調,接近8成認為蔣經國是對台灣貢獻最大的總統。
絕大多數人的生活品質在蔣經國執政期間有了巨大提升,這才是他們緬懷蔣經國時光的主因,但是人類的思考運作方式,讓我們只會看到一個整體的蔣經國印象。我們當然可以分析他在經濟、⺠主、自由與人權等等各方面的表現,但整體印象並不會是各項分析的總和,甚至這些分析往往還反過來受到印象的影響。
蔡英文巧妙地抓了「反共」這個點來談蔣經國,其實真正懷念蔣經國反共的人沒有多少,但反共作為蔣經國印象的一部分,崇拜者們很自然地就以為自己也支持這個概念,也會增加對同樣強調反共的蔡英文的好感。不過,反台獨也是蔣經國印象不可分割的一環,尤其蔣經國經常對台獨運動者羅織中共同路人的罪名。如果蔡總統真的想藉這塊招牌侵蝕國民黨票源,那現在許多台獨份子認定只是過程的「中華民國台灣」,很可能就此成了終點。
其實,「蔣經國是好的,蔣經國的理念都是好的」這種缺乏嚴謹邏輯的整體印象充斥在崇拜者心中,除了教育外,根本原因在於蔣經國時代的經濟成長讓他們得到了尊嚴及自我價值感,其他諸如反共、反台獨都是次要的、可以隨時間環境改變的。
蔡英文時期是近20年台灣經濟表現最好的年代,但1980與2020年相比,過去前10%收入者佔台灣總所得比例的25.8%,後50%收入者佔28.7%,而現在前者比例高達36%,後者只剩下21%。經濟果實集中在少數行業,多數人對近年的高經濟成長無感,即使收入增加了,現實的感受卻是自己離社會定義的成功者越來越遠,尊嚴及自我價值感的喪失,才使經濟表現並沒能反應在執政黨的支持度上。
蔡總統如果真的想得到蔣經國崇拜者的支持,我認為維持好目前經濟穩定成長的趨勢跟解決財富分配不均才是總統應該繼續努力、而且真的有票的方向,而不是擱置民進黨自由、民主、台獨等核心價值去屈就獨裁者。蔣經國時代的經濟成長不是侵犯人權的理由,那只是獨裁者穩定政權的藉口,綜觀全世界的民主轉型歷史再反思台灣,就知道侵犯人權才能維持經濟及穩定一直都是假議題,不侵犯人權無法維持蔣家統治,才是那段時間真正發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