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07|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魏晉風雲-魏明帝,曹叡登基】

曹叡。
曹丕的長子,也是曹魏「最後一個」皇帝。

事實上,曹魏居九五之尊的,應該有五帝。
但曹叡之後,兩帝被廢,一帝禪讓。

所以在陳壽《三國志》裡面,只有曹操,曹丕,曹叡有「帝號」。
不過在《魏世譜》裡,最後一個皇帝曹奐,也是有諡號的,叫做魏元帝這樣。

陳壽幹嘛這麼大逆不道?不記魏元帝?
啊陳老師都比魏元帝還早死了,是要怎麼在作品裡頭知道人家的諡號啦……

這些看起來很高潮迭起的魏朝皇帝傳記,後面再慢慢來看。

曹叡一登場,就先爆了一個大雷。
他到底是曹丕的兒子?
還是袁熙的兒子?

袁熙就是甄姬的前夫啦。

怎麼說呢?

陳壽記下,曹叡卒於景初三年正月初一,時年三十六歲。
景初三年,是西元239年。古人算虛歲,減去三十五,那就是西元204年出生。
即為建安九年。

三國志第一專家裴松之就奇了:建安九年,曹丕才剛攻入鄴城啊。
「九年……八月,審配兄子榮夜開所守城東門內兵。配逆戰,敗,生禽配,斬之,鄴定。」

曹丕娶甄姬,莫非是買一送一?

其實只要看懂曹叡之後的曹芳即位詔,就沒問題了。
「烈祖明皇帝以正月棄背天下,臣子永惟忌日之哀,其復用夏正;雖違先帝通三統之義,斯亦禮制所由變改也。又夏正於數為得天正,其以建寅之月為正始元年正月,以建丑月為後十二月。」

簡單說,曹叡死於某年正月,但曹芳的大臣建議把那個月改成十二月。
免得以後大家過年都在哀悼。

然後你打開中研院的萬年曆一看就會發現,西元239年底跟240年初,確實在曆法上有兩個十二月。
而且不是閏月。

意思是,曹叡其實卒於西元240年的正月。
回推出生於建安十年。

西元226年,也就是黃初七年五月,曹丕立平原王曹叡為太子。
五月十七,召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羣、征東大將軍曹休、撫軍大將軍司馬宣王(司馬懿),並受遺詔輔嗣主。
五月十八,曹丕駕崩。

曹丕原本並沒有打算立曹叡為太子,陳壽認為這跟曹丕賜死甄姬有關。
就東漢而言,太子的媽媽是誰並不重要,但《三國志》給曹丕的評價就是心眼小。

很多不合傳統不合時代價值觀的事情,曹丕都幹得出來。

按照《魏略》的說法,曹丕當時的意向,在於另一個兒子曹禮。
但選太子,以兩漢而言,並不是皇帝說了算。

特別是東漢,太后跟群臣的意見,相對重要。

所以我們同樣可以在《魏略》中看到,曹丕命郭后為曹叡養母。
而曹叡雖封平原王,但沒有就國的記錄,意思是他仍在京師王府。

這兩條訊息就表示出,當時朝廷的輿論,本身就是支持曹叡為太子的。

生於建安十年的曹叡,從小就很得曹操喜歡。
「生而太祖愛之,常令在左右。」

什麼是「在左右」?裴松之幫我們找了註解:「每朝宴會同,與侍中近臣並列帷幄」

年少的曹叡,在魏王之國,是等同於內朝近臣的地位。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未逝,曹叡便已封侯。

簡單說起來,當曹操立曹丕為太子時,就已經確定曹叡的繼承人地位。

一方面來說,曹叡是曹丕成為太子的加分項。
另一方面,同時又是曹操為魏文帝下的套。

我們很容易理解曹丕的不情不願,但同時也要明白,對於卞太后跟一眾老臣而言,曹叡為文帝太子是必然之選項。

即使曹丕能拖則拖,但在自己病情轉劇之際,他也無力改變。
但曹丕仍然是清醒的。

身後之事最要緊,不是太子肖或不肖。
輔政大臣,才是決定這個王朝將會如何走下去的關鍵。

曹真,曹休,陳群,司馬懿。
這四個堪稱曹丕「兄弟」的大臣,在這幾年間已經坐穩軍派大位。

有此四英,國家安穩可期。

相對而言,曹丕直到最後一刻才任命曹叡為太子,或許還有另一個用意。
他不希望曹叡跟魏朝的「老派系」走得太近。

「世語曰:帝與朝士素不接。」

老人家自有賢明,但死拖著曹丕自身後腿,也是不爭的事實。

曹丕為兒子留下的,將是一個有全新氣象的魏朝。
就後世人眼光而言,曹丕這一步是相當成功的。

曹叡從小就好學多識,特別鍾情於法理,但也有點毛病。
即位之後,朝廷大臣認為,新皇帝應該要大會群臣了吧?

結果曹叡的老師高堂隆建議他,不用大會。
大臣們覺得奇怪,想要趕緊去跟新皇帝攀點交情,曹叡卻只願意接見侍中劉曄。

兩人聊了一整天,劉曄才出來,一群人馬上去問他,這個年輕的新皇帝如何?
劉曄咳了兩聲,「秦始皇、漢武帝的才幹,恐怕都要差新帝一些。」

才幹如何,那可是量化不來。劉曄這邊純屬嘴砲。
但也明白的表示了:曹叡志在四方,而非安民為先。

當然,也是被劉曄一屁彈中,這個記錄才保存了下來。

曹叡一生對吳、對蜀、對匈奴、對烏丸,對鮮卑,都有戰功。
自然不比秦皇漢高光武帝那般一統天下,但你知道,其實漢武帝也僅僅消滅過大宛國。

用兵有成,敵國臣服,對於一個皇帝來說就是絕大的功績了。

曹叡在位期間,大月氏、高句麗來朝,鮮卑與匈奴臣服。
逆賊諸葛亮自爆,遼東亦為司馬懿所平。

不但是曹魏一朝的重大進展,更重要的是,這是晉宣帝司馬懿宛如魏武帝曹操一般名震天下的時期。

但曹叡一連串的奇特舉動,其來有自。
據東晉史家孫盛打聽,魏明帝曹叡「天姿秀出,立髮垂地,口吃少言,而沉毅好斷」
呃,「立髮垂地」是啥?是個矮冬瓜嗎?

其實在晉以後的南北朝,是用來描述毛髮旺盛的帝王之相。
舉凡司馬炎,宇文泰,還有個拓跋什翼健,都有類似的描述。

附帶一提,司馬炎才是「手長過膝」的創始人。

如果光看前兩個,那就是開國君主等級。
但再把鮮卑拓跋哥跟曹叡放進來,我想共通點就仍然是「戰功彪炳」的皇帝。

不過曹叡是個小結巴這件事,大概是真的。
說到三國小結巴,其實最有名的應該是名將鄧艾。

我們從鄧艾傳也能看到,鄧艾在建安年間,是當不了什麼大官的。
雖然《三國志》說鄧艾是受到司馬懿賞識,但他到底也進了朝廷當上尚書郎。

稍微比對一下時間,沒意外就是這個口吃皇帝曹叡的時代。

曹叡本人先天上的缺陷,也是合理解釋他各種不與人往來,能閃就閃的原因之一。

然而,對政治面來說,光只是戰功彪炳,就想比美漢武,那還不夠。
漢武帝還有兩大特色,曹叡其實也學了個全。

光宗耀祖,執法嚴苛。

皇帝要怎麼光宗耀祖,跟老百姓也差不了太多。
起大厝,蓋大墓那是個人基本款。

而這種事情,通常不會創業維艱那幾代幹的。

我們很難從《三國志》中評斷,曹丕與民休息到什麼程度。
雖然他的偶像是漢文帝,不過我想曹丕的政績頂多是漢景帝的程度。

六年多的帝皇生涯,他也搞了一次大型戰爭,一次巡狩天下。
此外曹丕倒沒有太多奢華的舉動,他老媽更是勤儉持家的太后。

相比之下,曹叡可是忙得多。

如果你去搜尋《三國志》中,「明帝即位」四個字,會發現幾乎都連結著「進爵」。
曹叡本身沒有「霸氣」,又不願意接見群臣,他的即位是很讓人心浮動的。

我們不知道是哪個天才提出這樣的建議,但對於這一次的政權交接來說,曹叡立即展開大灑幣,絕對是正確的。
這是亂世中,魏朝第一次的皇帝交替。

試著想像一下,劉秀在征戰天下時突然掛點,就算雲台二十八將仍願意為新皇帝效力,河北諸豪,山東群雄,關中諸將能不騷動嗎?
蜀中公孫述,奸雄隗囂會不動手嗎?

歷史沒有如果。

不過三國第一背刺王孫權馬上就動手了。
蜀中政權,也緊鑼密鼓的展開第一次北伐。

在這樣的動盪中,曹叡不可能憑著「我爸曹丕」穩住民心士氣。
列侯進爵,不經濟,但是實惠。

而為了加強對全國軍民大臣宣告:「我會是一個合格的皇帝」,又該如何表現呢?

百善孝為先。

哈哈哈,很好笑對不對?
價值觀就是這樣的。

一個候選人跑來跟你握手,投票的時候你看一堆都不認識,只有這個跟你笑過握過手。
感覺還是挺不錯的。

曹叡先是追諡母親甄氏。
又大舉祭祀曹操曹丕,開始興建宗廟。
也沒忘了親自到田裡耕作。

一連串的舉動,打造出一個勤懇、孝順、大氣的帝皇形象。

哇,年少時候,我們都會說,這個領導人很厲害。
年紀漸長,很多人會說,這個人背後的軍師、謀士、文膽很厲害。

曹叡身後的文膽是誰?
他的四大輔政,有三個都是將軍,立刻就上戰場各種迎擊平亂。

看起來就剩陳群了。

不過,陳群其實是反對曹叡花錢如流水的那個人。
在曹叡之世中後期,還因著陳群的諫言,一下子轉變為「禁浮華」的時代。

是陳群滾動式調整政策嗎?

又或者,從一開始,支持著曹叡政權的,就另有他人?
那個在三國史上,總是容易被我們忽略的中書監令:劉放、孫資。

無論如何,曹叡的時代即將開展。
那是一個真真正正的「三國」時代。

也是魏朝與「劇賊」諸葛亮正面交鋒的年代。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