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魏武察帝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欲驗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後而身不動。」
帝者,司馬懿是也。
《晉書》所載的這一條「狼顧之相」,是近年司馬懿的最佳招牌。
司馬懿,字仲達,河內溫縣孝敬里人。
家世淵源,可以追溯到楚漢相爭時期的殷王司馬卬。
這就已經跟曹操說自己是曹參後代差不多難考了,至於更往上追司馬氏的起源,那就看看就好。
那個其實就是抄司馬遷傳而已。
沒錯,司馬懿的家族起源,跟司馬遷是一模沒有兩樣。
但大家也都知道,司馬遷得罪了漢武帝,又做了「禁書」《史記》。
搞到整個西漢後期,姓司馬的都不敢出來現世啊。
還好,西漢被大儒士王莽滅掉。
王莽自然是要平反一下司馬家。
慢慢的,司馬氏又回到了政治舞台上。
不過,在整個東漢,能入史冊的其實也只有一個「征西將軍司馬鈞」。
司馬鈞的下場不太好,但不打緊,他其實是鄧太后用的人。
後來鄧派就被翻掉了,東漢也江河日下,阿沙布魯輩出。
在這樣的景況下,司馬鈞的兒子,也是當到了豫章太守。
豫章雖然是江東蠻荒,二千石也不是隨隨便便可以上去的是吧?
不過這其實算《晉書》超譯,司馬炎當時是公布「章郡太守」。
兩漢無章郡,章縣倒是有兩個,一個在山東河南交界,另一個也在江東。
是不是章縣令被抬了一階?我們就不要太深究了。
這個豫章太守的兒子,又更能幹啦,當上了潁川太守。
潁川太守的兒子,一開始當了洛陽令,又升遷為京兆尹。
這位司馬京兆,就是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是也。
司馬家都是人才啊……甘有影?
都不需要比對得太詳細,司馬防崛起的時代,肯定就是漢靈帝賣官年代。
司馬家確實都是人才,但很可能就像《火鳳燎原》作者陳某所想的:司馬家,擁有的是聚集財富的才能。
曹氏,亦如是。
不過呢,司馬防本人對於讀書很有興趣,也很鼓勵自己的兒子們多讀書。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家庭,大多數時候,都不在河內溫縣居住。
董卓之亂時,更是舉家都在洛陽。
司馬防把家族交給長子司馬朗,在司馬朗連施巧計之下,才好不容易逃出生天。
司馬朗從小修習儒經,十二歲憑自己的本事考上郎官。
在那個宦官外戚當道的年代,很是不簡單。
不過當時主考官看司馬朗個子很大,懷疑他虛報年齡,職棒選手跑來打少棒奪冠的概念就是了。
司馬懿則是司馬防的次子。
董卓之亂那一年,司馬懿才十一歲。
並沒有像哥哥那樣展現驚人的才華。
先旨說明,那些誇獎少年司馬懿好棒棒的評語,我會看情況採納。
畢竟,這就跟開國君主生有異相差不多,十有九吹。
司馬家當時躲在黎陽避禍,這裡就在濮陽的隔壁而已。
差不多六年後,呂布進攻了濮陽,與曹操守軍作戰,司馬朗才帶著家人返回河內。
這邊很有趣一定要聊一下。
董卓之亂後,你知道是誰占領河內嗎?
曹操。
後來曹操進攻東郡,放掉了河內,又與鮑信進佔兗州濮陽。
兩年後,呂布才來搶地盤。
誰讓呂布來的?河內太守張楊。
大概看得出來吧?司馬朗不太看好曹操。
這一年,司馬懿大概十六七歲。
回鄉的途中,碰上了另一個攜老扶幼,正打算離開河內的名士楊俊。
楊俊很看好年輕的司馬懿,而他也曾經跟人說過,家鄉司馬家有個叫阿芝的,雖然不如司馬朗有名,但才能只怕不下司馬朗。
司馬朗回到故鄉,就開始教導弟弟們讀書。
他一共有七個弟弟,都是「達」字輩。
司馬朗字伯達,司馬懿字仲達……司馬八達中,倒是無孟達。
後來司馬懿看到有人叫孟達,就把他殺掉了。
這邊鬼扯一下,因為陳壽寫了個錯字。
陳壽寫司馬朗二十二歲時,被曹操徵辟為司空掾屬。
阿朗比阿懿只大了八歲,他二十二歲的時候,曹操離司空這個三公職務,還有十萬八千里那麼遠。
要說是三十二歲,那就可信多了。
司馬朗三十二歲,就是建安五六年左右。
巧的是,《晉書》也寫司馬懿:「建安六年,郡舉上計掾。魏武帝為司空,聞而辟之。」
這一年,就是曹操剛在官渡擊破袁紹,雙方各自退回。
一大堆的文書,等著曹操審理。
還有正在汝南作亂的大耳賊劉備。
這同時也是大家熟知的,司馬懿裝病不仕曹,第一彈。
而《三國志》則寫了司馬朗:「太祖辟為司空掾屬,除成臯令,以病去,復為堂陽長。」
講白點,不只司馬懿,大哥司馬朗一樣是給曹操裝死的。
但很有趣的是,當他們的父親司馬防管洛陽的時候,就推舉了曹操擔當洛陽北部尉。
或許,司馬兄弟看曹操,就有那麼點像曹丕看孫權。
「生子當如孫仲謀。」
「隔壁的阿德考試都一百分,你們考這什麼成績?」
不過,說真的,曹操還真沒空鳥這對司馬兄弟。
《三國志》寫得夭壽含蓄,其實就在曹操平定內部叛亂的同時,袁譚又南下了。
曹操跟兩個袁子的戰爭,持續了五年。
就不知道袁譚是不是個胖子,袁尚是不是個小男孩。
曹操的聲望與勢力達到頂峰,廢三公,自為丞相,開始準備南征荊州。
稍微看一下報告,司馬朗的縣長當得很好,升為了縣令。
曹操大筆一揮,就徵召司馬朗來到身邊,作為丞相主簿。
同時,也再次派人去「請」司馬懿當文學掾:「若復盤桓,便收之。」
司馬懿再裝死,就殺掉吧。
「帝懼而就職。於是,使與太子游處,遷黃門侍郎,轉議郎……」
考慮到寫了「太子」,司馬懿當上黃門侍郎,轉議郎,應該都是魏國建立,建安十八年後事。
即從赤壁之戰開始,以及對上馬超的潼關之戰,司馬懿都僅僅是曹操身邊的文書官。
而我們也可以看出,司馬懿本身就是曹操派給兒子的「好友」。
在過去先秦兩漢,看不出這種慣例。
但後來的蜀漢昭烈帝劉備,也曾經把霍弋派給劉禪當好友。
諸葛亮更是直接在出師表裡面指名,劉禪你應該跟誰當朋友。
司馬懿並不是太子舍人,或是當時五官中郎將(曹丕)府的官員。
他一直都是魏國朝廷,曹操直屬的人。
「黃門侍郎,轉議郎、丞相東曹屬,尋轉主簿。」
幾年下來,司馬懿也爬到了與哥哥司馬朗比肩的位置。
《晉書》說啊,曹操一開始是很猜忌司馬懿的,只是幾次曹丕出來保司馬懿,後來司馬懿又很認真在自己的工作上,曹操才逐漸安心。
狼顧之相,三馬食曹,畢竟都只是穿鑿附會之說。
我們更能相信的或許是曹操給曹丕的這句建議:「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
簡單說,司馬懿在跟曹丕相處的過程中,很可能報告曹操一些關於卞太后的壞話。
這個部分,或許可以在司馬懿與妻子張春華的關係中窺知。
司馬懿長子出生於西元208年,次子為211年。
三子就到232年。
四子240年,妾生。
我們不難想見,建安十五六年之後,司馬懿的夫妻關係,很可能就開始惡化了。
漢末外戚之亂嚴重,司馬懿自己又討厭老婆,這樣的價值觀,流露在給曹操的報告中,也是合情合理的。
可曹操是個「愛妻主義者」,即使大老婆抱怨他討小老婆什麼的,曹操其實也還是愛著大老婆。
卞氏當時又算是不囉嗦,克盡己份的女人。
司馬懿要是跑去告狀,那踢到鐵板也是正常的。
但只要你認真工作,事情又做得不錯,曹操本來就是重才不重德的人,該重用司馬懿的部分,那也不會少了。
晉升為主簿後,司馬懿有了跟隨遠征的機會。
建安二十年,討伐張魯,開啟了司馬懿的軍旅生涯。
二十二年,又伐孫權,伐到這個大反賊都願意稱臣,這兩條記在司馬懿的履歷上,也算是比較好看的。
至於在那邊先見之明歌功頌德,基本上都是從劉秀故事搬過來的,不提也罷。
雖然攻打孫權得到空前的勝利,司馬懿的大哥司馬朗卻也染疫過世。
好不容易追上大哥的司馬懿,從此再也沒有超越大哥的機會。
但同時,曹操也正式任命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
這一年,曹丕當上了太子。
《後漢書》說,「太子中庶子」是一個相當於皇帝侍中的職務。
不過,除非是冗員過多的時期,侍中多半還是會另領官職。
曹操相當看重司馬懿的軍事才華,仍是讓他擔任軍司馬,隨軍出戰。
但司馬懿仍然不改他那多嘴多舌的毛病,一下跟曹操建議加強屯田,一下又去糾舉刺史太守不稱職。
更進策煽動孫權,以解襄樊為關羽所圍。
反正司馬懿之於《晉書》,就像曹操在《三國志》,本傳一定要說得什麼都會什麼都不奇怪。
曹操如果不聽不查,都是曹操的錯啦。
就連曹操突然過世,穩定軍心的也說是司馬懿。
但接下來就有一點點妙了。
曹操過世,曹丕繼位。
向來與司馬懿交好的曹丕,承認了他在曹操喪事的功勞,加封河津亭侯,轉回自己身邊當丞相長史。
曹丕新即魏王位,曹操老臣們到底服他多少,還是未知數。
之所以把司馬懿放入丞相府,而非魏國朝廷,很可能就是因為,這個新丞相府,基本就是曹丕從五官中郎將府開始的親信人馬。
正巧,孫權派兵接近襄陽。
很多人都覺得,孫權想要趁機作亂。
襄樊剛剛解圍,糧食防備都不足,不如後撤宛城,以保許都。
hen會的司馬懿就說,不可能,孫權現在最怕是劉備打他,不可能來找我們麻煩。
曹丕不信,下令曹仁放火燒城撤退。
孫權軍果然進了襄陽城。
但曹丕只是發個信譴責,孫權就說,我只是來幫忙守城的啊,我走還不行嘛。
孫權真的沒要打,這很是削了曹丕的面子。
結果咧?
結果篡漢之後,好朋友司馬懿突然就變成尚書了。
看起來司馬懿惹毛曹丕了是吧?
用人情看歷史很有趣,但容易漏掉價值觀偏差。
這個時候,曹丕還沒加強中書省自保。
你知道,東漢後期政變多,皇帝派要如何控制皇宮中軍隊與局勢?
不是靠宦官。
而是靠「尚書」。
尚書令能夠成為漢末獨坐,跟他們這方面的功能,不無關係。
曹丕雖然開大軍進佔許縣,得漢帝禪讓,但同樣也得防著有人關起宮門來政變吧?
是以,不僅司馬懿從丞相長史下遷,陳群當時也從侍中領丞相東西曹掾,徙為尚書。
而司馬懿更是馬上以尚書身分接管禁軍,改任督軍御史中丞。
御史中丞是使用丞相制時,國家最高等級監察官。
兩漢的高級監察官,同時都是有指揮軍隊的權力。
比如刺史,司隸校尉等職。
在這短短幾個字的官職變化中,曹丕跟他的好朋友,有驚無險的度過了一場政治風暴。
完成世代交替的大任務。
幾個月後,司馬懿就卸去了督軍官職,再次回到尚書台,跟陳群一起擔任副尚書。
副尚書的正式名稱是尚書僕射。
當尚書令不能履行職務時,尚書僕射可以代理。
古時候這種直接代理職務不多的。
你看州牧下面最大就主簿,州牧掛掉,主簿是沒有代理權的。
大將軍頭給割了,他的偏將或是車騎將軍也同樣不能代行。
「民主」的年代……或者說分權的年代更精準些。
在皇帝出現之前,國王酋長天子,這些也都是必須經過「共同推舉」才會產生。
而推舉首領的人,又會接受首領所「封建」的權柄。
從封建到專制,從專制到民主。
大方向看起來是回了頭,細節上則有進步。
而這個進步,花了人類上千年的時間。
對曹操來說,司馬懿一開始是謀士,後來是戰將。
對曹丕而言,司馬懿同樣一開始是謀士。
因為信任,曹丕願意讓司馬懿管理軍隊。
但終曹丕一生,從來沒有讓司馬懿去打過仗。
司馬懿其實對於政務,不是那麼感興趣。
但曹丕總是告訴他:「曹參雖然有戰功,但蕭何才是穩定國家社稷的大功臣。」
「我在東邊,你就為我管理西邊所有的事;我在西邊,你就為我管理東邊所有的事。」
讓我想起了蕭何人生最後的故事。
劉邦對蕭何說:「我是無能的皇帝,你是安定天下的宰相,這件事,總要讓世人知曉。」
三國時代,有一種君臣,叫做劉備與諸葛亮。
也有一種,叫做曹丕與司馬懿。
劉備與諸葛亮,是「我的天下,就是你的天下」。
曹丕與司馬懿,則是「我的天下,願與你共有」。
黃初七年,即西元226年。
曹丕過世,時年四十。
召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羣、征東大將軍曹休、撫軍大將軍司馬懿,並受遺詔輔嗣主。
這一年,司馬懿四十八歲。
愛他的人,走了。
懂他的人,正要上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