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0|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八王之亂篇:三王伐趙】

八王之亂的第一期,賈后執政維持了近十年。
第二期就像開了加速器。

永康元年三月,賈后殺害已經被廢為庶人的太子。
四月,趙王倫政變,賈后被殺。
八月,淮南王發起政變,失敗被害。
齊王司馬冏遭到外派。

隔年正月,趙王司馬倫篡帝位。

那我們偉大又沒有存在感的晉惠帝怎麼了呢?
為什麼會在五年後「又」下台一次?

很多年以前,劉邦成為史上第一個「爸爸還活著」的天子。
於是發明了太上皇這個「禮法地位」給爸爸。

太上皇這名詞是秦始皇時代啟用的。
不過那是因為秦始皇除諡,所以他想把父親「莊襄」這個稱號改掉而已。

劉邦時代,也只是大家必須在典禮制度上給太上皇尊重而已,太上皇本身是沒有任何政治權力的。
太后都還比較厲害呢。

而這一百年來,中國返古回神話時代,一再上演禪讓的戲碼。
可禪讓是異姓交替,改朝換代。

天子尚在,宗室替之,該要怎麼演呢?
阿倫的第一幕僚孫秀,還真有兩三招。

首先,要抄新莽時代。

更始帝失民心,劉姓均可取而代之。
劉秀怎麼稱帝?假傳開國皇帝劉邦的「旨意」。

孫秀安排的,便是通靈司馬懿,創造各種「趙王」應為天子的符瑞。
花了四個月把輿論拱起來,請晉惠帝禪讓,改任「太上皇」。

原本愍懷太子的兒子,在賈后下台後,被封為皇太孫,準備當晉惠帝的繼承人,這時自然也要廢掉了。

雖然朝廷裡沒有任何反對勢力,孫秀仍是建議要先來個大灑幣。
啊,已經不是建議了。

登上帝位的是司馬倫,但所有的皇帝詔令,都必須經過孫秀。
嗯,宰相本來就是這個意思嘛。

不過,孫秀如果有意見,是直接動手改,而不是「稟報皇上」。
三國時代的權相們,可沒有一個敢這麼囂張的。

安撫朝廷內部後,孫秀更挑選了自己的親信,派任給各地親王為輔佐或郡守。
複習一下,西晉這時候正在進行州郡國合一制。

以國之親王掌兵,郡守掌政,刺史監督。

特別是齊王冏、河間王顒、成都王穎,這三個兵力強大,又有不滿的傢伙。

當然,朝廷內也有人對孫秀不滿。
試圖透過司馬倫的太子,來鬥爭孫秀。

不過,這場胎死腹中的政變,也只是再次顯示出司馬倫父子對孫秀的信任。

可即使做了各種準備,兩個月後,拯救皇帝聯合軍就組成了。
帶頭發出檄文的,乃是齊王司馬冏。

身為孫秀手中黑名單榜首,堪比刺殺過董卓逃跑的曹操,司馬冏想要召集聯軍兵變,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比起曹操寧負天下人,不讓天下人負他,司馬冏更是乾脆,直接就配合孫秀派來的手下,出賣了同謀的潁川王,取下首級,向司馬倫獻上忠誠。
也正因如此,即使在孫秀充滿懷疑的情況下,司馬冏還是能領到鎮守許昌的要職。

一到許昌,司馬冏就把監督他的人給殺了。
然後聯絡當地刺史,與握有重兵的將軍董艾,一同掀起叛亂,發出檄文。

西晉雖然「一統天下」,但畢竟本體是曹魏。
其重兵軍區,仍是以曹魏三大軍區為主。

淮南,河北,關中。

司馬冏位在許昌,策反了淮南軍區配合。
而這整次齊王之亂能夠成功,非常單純就是另外兩大軍區的響應。

征北大將軍司馬穎,與征西大將軍司馬顒。
又稱「三王伐趙」。

但就像齊王阿冏要聯合豫州刺史跟將軍董艾,北方司馬穎作為將軍,自然也不能缺少在地親王。
北方親王的部分,就是常山王司馬乂了。

司馬乂本為長沙王,正是第一期楚王阿瑋的弟弟。
由於阿瑋犯罪,阿乂也被牽連,才貶為常山王。

倒不是說常山不如長沙,主要是當時北方那些區域都是趙國所屬。
等於只是分一個常山出來給阿乂。

當年阿乂只是個十五歲的少年,苦守常山近十年,收到齊王檄文,阿乂就算揭竹竿也要跟著幹啊。
第一個目標,當然是打那個沒大人在家的趙國。

常山王本身兵力雖不強,但隨即製造趙國混亂,讓趙地兵馬無法支援洛陽。
最後更順利控制趙國,可說是這次齊王兵變的重大功臣。

雖然這個篇章叫做八王之亂,小節又是三王伐趙。
但非得強調一下,對於軍區影響力最大的人,絕對不是藩國親王。

而是各大將軍。

身為成都王,司馬穎在北方能擁有莫大的實力,就是因為他其實是征北大將軍。

司馬穎本是愍懷太子派,反對賈后。
故司馬倫起兵討伐賈后時,大家立場都算一致。
所以才能領此重責大任。

但那不表示司馬穎就支持你阿倫篡位啊。

收到齊王檄文,司馬穎立刻負責說服冀州與兗州刺史,以及各地縣令郡守。
河北軍瞬間完成編制,成為伐趙一大主力。

不過的不過,你有沒有發現聯軍共有四王?

因為征西大將軍司馬顒雖是河間王,但本意不在討倫。
司馬顒與司馬炎同輩,輩份甚高,但就血緣來說,其實是非常偏門的一個分支。

西晉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只有核心宗親,才能出鎮關中。
所以即使趙王司馬倫不是什麼厲害角色,照輪也可以輪到他出西線。

但梁王司馬肜特別敬重司馬顒,使得他雖為旁系,也能擔任西北重職。
可別忘了,司馬肜這時仍是司馬倫手下大臣。

司馬顒這樣的一個親王大將軍,你覺得他收到檄文的反應是什麼?
人家征北立刻召集義兵,征西卻是立刻開始討伐「有意響應齊王」的叛賊。
更點起兵馬,準備入京救駕。

但抵達洛陽附近時,終究是慢了一步。
司馬顒當下見風使舵,取出齊王檄文,表示自己是來相助齊王。

真要說起來,齊王加上征北的力量,當然能夠壓下征西。
可大家應該在這時候決戰嗎?

司馬顒這一招,也算是給大家台階下。

事實上,在討伐偽帝司馬倫的過程中,齊王軍是被朝廷擋住的。
真正打破僵局的,是河北部隊。

趁著河北部隊吸引了朝廷軍的注意,齊王才趁機帶兵突破,搶先進入洛陽城。
但他見到的,卻不是偽帝司馬倫,而是復位的晉惠帝司馬衷。

原來,司馬倫的哥哥梁王司馬肜,在朝廷高舉了起義的旗幟。
但司馬肜也就是個政治人物招牌。

整個八王之亂在賈后死後,最重要的影子殺手,其實名叫王輿。
賈后剛下台,王輿站出來抵禦淮南王的叛變。
趙王倫篡位,王輿站出來誅殺趙王。
就連接下來的齊王專政,王輿還是同樣站了出來。

可惜最後一次失敗了,導致這個西晉皇室最忠誠的大臣,連身家背景都沒能留下。

總之,梁王司馬肜跟王輿的內部反戈一擊,決定了趙王倫與孫秀的敗亡。
王輿拿著司馬倫的詔令,搶先一步前往金墉城迎回晉惠帝復位。

吾為孫秀等所誤,以怒三王。今已誅秀,其迎太上復位,吾歸老于農畝。

好不容易入京,手握重兵的齊王司馬冏判斷情勢……
這時再跟晉惠帝撕破臉,只是平白給另外二王討伐自己的藉口。

司馬冏決定再次拿出檄文,以推翻趙王首謀自居,要晉惠帝封他為大司馬。
排場賞賜特權,一應如司馬家四帝輔魏之時。

那真是司馬冏之心,路人皆知了。

面對著任人搓圓捏扁,毫不反抗的晉惠帝,還能生出效忠之心的臣子,那可是童叟無欺的忠。
這不是皇帝,只是一隻鹿。

司馬家一眾親王的逐鹿之旅,還沒有完結。
不要忘了八王之亂,不是「參與叛亂的八個王」。

而是「西晉八大攝政王」。

司馬家優良的「攝政」傳統,建立了西晉。
也毀滅了西晉。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