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23|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考研心得:那些比結果還重要的事

「不能因為學習不是為了賺錢,不是為了看起來博學多聞,不是為了在競爭中勝出,也不是為了立竿見影的用處,就不對學習的結果抱持任何期待。我們能夠期待的是,透過出於好奇而開始的知識探索,可以體驗到今天的我比昨天更好;透過學習,可以擺脫過去無知的我,樂在其中。比別人好,沒什麼意思,別人關我什麼事?自我提升的經驗,才能帶來『自己人生自己顧』的感覺,習慣了這種感覺的人,會拒絕由他人做主的人生。」—《學習不會背叛你:首爾大學畢業生最受用的一堂課》
考研的最後一哩路讀到這段話,給了我莫大的鼓勵與力量。無論結果如何,對我來說不是結束,而是開始。
初次踏入完全不熟悉的傳播領域,對傳播的想像,只停留在當記者、做新聞,沒想到豈止如此,其探討的是關乎所有人與人、與資訊、與機器之間的傳播與互動,以及和社會、經濟、人文間的關係,例如資訊產製者如何建構社會資訊,如何影響閱聽人,而閱聽人又是如何接收這些資訊,不同產製方式和傳播媒介如何影響傳播效果等等。
當然這些生硬的東西,並非一開始引發我進一步對傳播及學術領域感興趣的原因,而是補習班老師太會說故事啦(笑)
她講當年所有傳播人走上街頭抗議大集團壟斷媒體市場,並衍生出《反壟斷法》事件;講蘋果日報來台帶起八卦狗仔新聞風氣的歷史,接著因敵不過數位匯流時代浪潮,終究熄燈成為時代的眼淚;講媒體亂象是結構性問題,新聞媒體如何在快速變動的時代生存,記者又如何在點閱率與新聞倫理間拿捏那條紅線等,這些故事打開我對這塊領域和時事議題好奇與關注的開關。
除此之外,面對最常接觸的社群媒體,第一次深入研究它,才發現它對使用者的剝削、利用等更多網路沉迷之外的問題,以及在《魷魚遊戲》爆紅後,對影視產業、跨國文化的探討,甚至參與文策院講座,彷彿自己已是一名研究生參與研討會一般,和該領域的人一起為台灣影視產業努力。
雖然還沒全身投入學術領域,但已打破我對它的刻板印象。學術並非紙上談兵,而是藉由理論知識作為實務執行的後盾,它既置身其中又置身其外。即使和工作實務無直接關係,卻總是聽得津津有味,甚至熱血沸騰,每每上課都有種使命感,覺得下次提起筆再次為公司寫文案時,不再是為了促銷而寫,而是知道傳播的力量,希望透過個人體悟和文字,賦予事件或商品價值,傳達出對人們有益且有意義的內容。
短短半年,期間有苦有不耐有煎熬,亦有甜有滿足有喜樂。
煎熬的是,過了聽故事的蜜月期後,進入「輸出」的階段。就是藉由讀論文等資料,作為豐富知識,建立個人觀點的基礎。這過程非常不容易,必須具備強大的耐心與好奇心。還不習慣的我三番兩次像小嬰兒一樣,莫名其妙「起歡」,鬧脾氣,恨鐵不成鋼。慶幸男友剛柔並濟,不斷把我往前推。「想休息也好,感到挫折也好,重要的是怎麼看待這件事。」男友總是能看清事情的本質。
而喜樂的是,跳出考上或考不上的結果論框架,透過故事了解這塊領域,專注在這些傳播知識上,感受每次的自我突破和成長,即便是枯燥乏味的內容,也去感受、去明確自己喜歡的和不喜歡的。於是發現,我真的喜歡文字,也渴望透過文字影響他人。
準備考試期間,考古題練習開啟我的寫作之路,如果沒有踏上考研之路,我可能還沒有勇氣及信心寫東西,更遑論這篇露露長的心得。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出乎意料之外的收穫,透過翻譯英文新聞和論文摘要的練習,也突破一直以來在翻譯上的瓶頸。如果只看考試結果,如果只為了考試而讀,我可能無法嚐到過程中所結出的果子。
人生即將邁入三字頭,畢業後至今不斷在工作上探索,繞了一大圈,終究回到文字上。這段旅程讓我有種被更新的感覺,雖明白某些部分的自己還不是那麼完美,但已經可以繼續往前走了,而且是朝著自己喜歡的方向前進。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