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8|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美是天賦,課程「中國美術史」的核心價值

    課程「中國美術史」的核心價值-以古鑑今,照見人類天賦能力。
    課程開端:「只有人類發揮這神蹟般的創造,孕育萬物的泥土經由人類的雙手化為一只陶罐,是神蹟的印證。除了人類,地球上的萬物對於泥土還是泥土,動物無法捧起一培土化為生活用品,更無法彩繪陶器,這說明身為人類,我們從美術史看見的不只是文明,而是看見人內在的神性。」
    人類製作陶器為生活用具,在功能上已達目的,為何要彩繪陶罐,彩繪不會增強陶器本身的功能,而且繪圖在陶器向上仰角視野的範圍?還有所繪製的圖騰含義什麼?我們隨著課程的進展一一揭露(彩繪顯現上古人類的心智活動,美是與生俱來的能力,美是智慧的化身。)
    「從上古時期的彩陶來看,地球上的動物只有人類能展現這項奇蹟。」、「孩子們,對於身為人類的你,該善用自己的天賦,雖在青春期也困不住你的創造力。」
    青春期的孩子對生命感到迷惘,對自身能力提升卻不知用於何處,他們感到困頓,誤將力量拿來衝撞時,肢體衝突、爆粗口、態度傲慢就會常發生。這年紀心智發展處於思考階段,簡單講:「要提供孩子思索的方向,不放任他們胡思亂想」,在兒童發展上規劃「藝術史」深具意義。我們兼顧中外藝術史,先從自己文化的美術史開始。談美學不能一次指出核心,跟著時代的進展,一頁一頁的展開,看各個朝代的生活、文化、科技與思想演變,每一個時代的美都有專屬的印記,既獨特又切割不了歷史的傳承。美一脈相承卻各自獨立於它的時空,這一點呼應孩子身心發展的歷程,每個孩子在不同年段都有不同的美,單看是獨立的,依照生命的延續而言卻是一體的。帶孩子學習藝術史,不只看人類在美學上的進展與成就,也映照孩子本身的內在精神,映照孩子自身的天賦能力,映照孩子與生俱來的美(課程與內在呼應)。
    藝術是「力與美」加上「思考」的組合,這三者是基礎元素。這門藝術史課程目標要「引發學生思考,朝向美學的境地,展現自身的創造力」。趨近目標時,能看見學生行為上的轉變,美的力量將轉化學生思考的方向,粗口、傲慢和肢體衝突將消減。
    分享課程內容:從新石器時代的中國半坡遺址彩陶說起,距今五千~六千八百年前的人類用雙手為生活所需創造美輪美奐的用品,陶罐不僅用來裝盛,還能悅目,陶器上彩繪的圖騰是對生命力的歌頌,如果學生傾注於課程他就能發現,身為人類具有不可思議的天賦能力,人類的智慧在生活中展露無遺,那些生活日常的用具透過雙手流露出生命的智慧,這樣一代傳承一代穿越時空到現在。
    這門課程的最後結尾是省思。回顧美術史的同時,引導學生們反觀自身:「同為人類的我們,和上古人類身上保有同樣的天賦能力,但生活型態卻大為不同,現代的你衣食無缺,生活用品一應俱全,天賦的能力將何去何從?」當文化交到學生們的手上,如何讓他們接續和交棒呢?
    學生得發現自己的生活態度,離開茫然度日的漩渦,去質問「在這個時代裡和遠古仍舊不變的是什麼」。這個疑問埋在課程裡…等孩子發現答案。
    以陶器為例,新石器時代的「魚紋彩陶」,到了大清王朝乾隆時代,經歷五千年的演變後成了「珐瑯彩瓷」。五千年來人們持續用器皿,對於美的需求依舊。歷代的匠人用「思考」與「能力」發展「美的工藝」,技術隨著時代進步一再更新,因此才能從陶器發展成更好的瓷器,從秘色瓷轉為青花瓷,終演化成珐瑯彩瓷 ; 光有能力沒有思考無法創新,只能延續舊技術,因為思考,因為對美的極致追求,才能不斷翻新技藝,讓後浪推前浪一波一波拍上人類文明的岸頭。
    再以繪畫為例,新石器時代的繪畫工具、媒材受限,能保留的就屬留在陶器上。後來刻在青銅器上,直到造紙技術出現,接著絲織品也能作畫(帛畫)。
    從早期水墨畫到丹青出現,灰階才轉為彩色。從寫意畫到工筆畫,越來越細緻、越來越精彩 ; 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最佳的說明,清明上河圖歷朝都有人臨摹,明代「仇英摹本」已精彩絕倫,無論色彩、佈局、人物數量都堪稱一絕。到了乾隆時期的「清院摹本」清明上河圖是集合五位畫家歷時八年才完成,成為稀世珍品(學生聽說費時八年完成,大吐舌頭嘆說做不到!)。
    美術史我們講了許許多多中國文化留下的珍品,包括「書法」,若不提「書法」這門美學,孩子們恐被淹沒在「印刷體」中……敲著鍵盤毫無「美」可言,更不用說「貼圖」。為了喚醒孩子們對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美,隨手可展現的美,就得大力地…推高舉出…蘇東坡!蘇東坡的書法可是宋代書法四大家之首!位居第二名的黃庭堅稱蘇東坡的字跡是「石壓蛤蟆」,笑稱蘇軾的字跡又扁又斜,字體像壓在石頭下的癩蛤蟆 ;「缺點是最好的特點」打破完美神話,回歸純真,不完美、自然流露是最好的創作。每位孩子都可以寫出屬於自己風格的美,找回自信,拿起筆多多寫字,一筆一畫都有真性情,讓美回到生活,回到簡單日常。
    主課程「中國美術史」有兩個最值得提的價值:
    一是肯定人類天賦,每個人都具備。從歷代的藝術品中映照自己生命的崇高意義。
    二是消失中的美學技藝。拿筆的手成敲打鍵盤的手,可以捏陶的手只想滑手機。那些耗時費神,挖空心思創作,一生懸命為藝術、為美學而存在的歲月,那些值得被用來紀念與歌頌的藝術,那些將人類神性般創造力,遺落人間的證據(藝術),一一消失中,逐漸被電子影像、虛擬世界取代,人類感官對於美的品味已不同,多數學生已不進美術館,過去的真實封存在博物館,數位化的二維畫面或3D影像取代孩子們對藝術的喜愛。
    這門課的最初與最後,我們都期望讓學生發現「美是天賦,是最純粹的生命原貌」。 作者:陳明源/教學長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