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話:與病毒共存?再等一下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從2020年初武漢肺炎(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疫情爆發以來,全世界陷入恐慌,由於疫情凶猛,前景不明,網路上各種胡言亂語充斥,有人因此戲稱這不只是肺炎,根本就是「武漢腦炎」。
新冠病毒有這麼危險但是沒這麼美,離遠一點比較好(來源:疾病管制署)
之後有相當比例確診者出現嗅味覺異常、頭痛、「腦霧」(昏昏沉沉的感覺)、記憶模糊等症狀,科學界發現這個病的確可能跟腦有關。
英國的生醫資料庫「UK Biobank」在疫情前已經收集了大約五萬人的大腦磁振造影(MRI)影像,有這個資料在手,他們發起了「COVID-19 repeating imaging study」這個研究,希望這五萬人中,有一部份能回來做第二次的大腦掃描。由於英國確診率超高,至今有1960萬人確診,佔6722萬總人口的三成,所以很容易就能有足夠的病例數來做實驗組(確診者)與對照組(陰性者)的比對。
2022/03/07的「Nature」發表了一篇這個研究的初步結果,領銜的是牛津大學的Gwenaëlle Douaud教授。這個研究包含了785位受試者,年齡51-81歲,其中401為有確診Covid-19,384位為陰性者。兩次大腦磁振造影的時間間隔平均為141天。
結果如下:
(一)確診者在「框額皮質」(位於大腦額葉下方,眼眶附近的部位,這個腦區與決策、認知有關)以及「海馬旁迴」(環繞在海馬迴周邊,與記憶有關)這兩個部位的大腦灰質的厚度顯著減少,MRI影像的組織對比也下降了。
(二)與初級嗅覺皮質(primary olfactory cortex)有功能性連結的腦區,呈現明顯的組織受損跡象。
(三)整體大腦變小了。
即使是輕症患者,大腦也是會有這些變化。
眶額皮質的灰質厚度變化,確診者(紅色)比起對照組(藍色)明顯變薄,年紀越大越嚴重(來源:Nature)
有沒有覺得超恐怖的呢?
研究者在進行分析時,並非只是比對影像而已,他們非常小心的排除了其他可能影響的因素,比如說案例中也有感染其他非Covid-19的肺炎者,就沒有出現類似的變化。(由於有這些分析,所以文章很長)
這次發表的結果,都是在omicron變種出現之前的病例,所以omicron是否也會有這種影響,尚未確定。這個研究預計會有2000個案例,之後還會陸續發表,包括急性的症狀以及慢性的後遺症,之後應該也就會有omicron的資料了。
這篇文章是以緊急發表的形式,尚未經編輯台修改,發表於2022/03/07的「Nature」,之後會有編輯後的正式版本。
由於omicron輕症居多,世界各國也逐漸放棄抵抗,最近許多人「與病毒共存」朗朗上口,不過我是覺得台灣還有本錢再等一下,等各國提供更完整的「考古題解答」之後,再來接受這個考驗比較好,畢竟「腦殘者無藥醫也」!
本草綱目並沒有這句,不過目前的醫學對於大腦的毛病的確幾乎是束手無策…(來源:網路梗圖)
  • 超中二物理宅雜記
  • 話都給我說就好 其之316
  • 武漢肺炎
  • 武漢腦炎
  •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
  • covid19
  • 新型冠狀病毒
  • 腦科學
  • 與病毒共存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58會員
149內容數
以中二魂介紹最新的科學與科技發展,幫你讀剛出爐的最新學術期刊論文,若宅味過重敬請原諒!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如「鋼彈」劇情,人類脫離了重力的束縛,發生了「人類的革新」變成「新人類」了嗎?太空人在長期任務前、後進行了「擴散磁振造影」(diffus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腦部掃描,藉以探討長時間在太空生活之後,大腦的連結構造是否發生變化。 結論是:有!而且相當明顯。
最近大家都十分關注烏克蘭的狀況,通常大家都是就地緣政治、戰略戰術的角度著眼,那我們物理粉專能對「戰爭」說上什麼話呢? 能說的可多了,沒有物理的話,戰爭就打不起來囉~~~
這是氣候暖化的可怕後果!熱浪導致雄蜂精液大爆射!連本來藏在肚子裡的小ㄐㄐ也爆開,從肚子裡噴出來了! 看到這個消息,男性讀者們是否「加侖筍」,抖了一下呢?
夭壽喔!種在英國劍橋大學植物園,傳說中把一顆蘋果砸在我們物理學的大祖師爺牛頓的頭上,讓他頓悟出萬有引力定律的那棵「牛頓的蘋果樹」,上個禮拜五(2/19)被一場名為「Eunice」的暴風雨給吹倒了!
變形合體就是讚!陸、海、空我通通都要! 維吉尼亞理工學院(Virginia Tech)的研究團隊,從剪紙藝術(Kirigami,來自日文的切り紙)得到靈感,製作了「陸空兩用」的變形無人機以及可變形的無人潛水艇。 當機體結構伸展成平坦狀時,是個四軸飛行器,彎曲起來時,就會變成車子。 #超中二物理宅雜記
大家新年快樂!過個年又胖了幾公斤呢? 過完年後大家馬上要面對的就是「體重計上殘酷的數字」。減肥的歷史就是「生物演化」與「社會文明」兩者激戰的的縮影,密西根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了「我軍」(想減肥的一方)的新兵器...
如「鋼彈」劇情,人類脫離了重力的束縛,發生了「人類的革新」變成「新人類」了嗎?太空人在長期任務前、後進行了「擴散磁振造影」(diffus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腦部掃描,藉以探討長時間在太空生活之後,大腦的連結構造是否發生變化。 結論是:有!而且相當明顯。
最近大家都十分關注烏克蘭的狀況,通常大家都是就地緣政治、戰略戰術的角度著眼,那我們物理粉專能對「戰爭」說上什麼話呢? 能說的可多了,沒有物理的話,戰爭就打不起來囉~~~
這是氣候暖化的可怕後果!熱浪導致雄蜂精液大爆射!連本來藏在肚子裡的小ㄐㄐ也爆開,從肚子裡噴出來了! 看到這個消息,男性讀者們是否「加侖筍」,抖了一下呢?
夭壽喔!種在英國劍橋大學植物園,傳說中把一顆蘋果砸在我們物理學的大祖師爺牛頓的頭上,讓他頓悟出萬有引力定律的那棵「牛頓的蘋果樹」,上個禮拜五(2/19)被一場名為「Eunice」的暴風雨給吹倒了!
變形合體就是讚!陸、海、空我通通都要! 維吉尼亞理工學院(Virginia Tech)的研究團隊,從剪紙藝術(Kirigami,來自日文的切り紙)得到靈感,製作了「陸空兩用」的變形無人機以及可變形的無人潛水艇。 當機體結構伸展成平坦狀時,是個四軸飛行器,彎曲起來時,就會變成車子。 #超中二物理宅雜記
大家新年快樂!過個年又胖了幾公斤呢? 過完年後大家馬上要面對的就是「體重計上殘酷的數字」。減肥的歷史就是「生物演化」與「社會文明」兩者激戰的的縮影,密西根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了「我軍」(想減肥的一方)的新兵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2024年八月,國際主流媒體的標題: 紐約時報: 新研究顯示,全球約有 4 億人受到長新冠的影響; 財富健康雜誌: 長新冠是一個價值 1 萬億美元的問題,無法治癒。專家們懇求各國政府醒悟過來。文中一開始稱長新冠幽靈 (the specter of long COVID)。。。
Thumbnail
長新冠增加情緒障礙風險 長新冠確實還是跟神經精神情緒的疾病,息息相關。許多相關的大型研究,都指出新冠比起其他呼吸道疾病,諸如流感之類,更會影響病人的神經與精神心情預後。其中Lancet的23萬多人的大型資料庫研究指出,在新冠後六個月的追蹤,有將近四分之一的人有情緒障礙求診,其中有8.63%的個案是
Thumbnail
長新冠後遺症 重複確診 導致重複發炎 即老化的開始 走在街上戴口罩的已經是少數人,幾乎回歸疫情前正常生活,大眾對於確診不在恐慌不安,視為常態。然而,我們還是會聽到二度確診,甚至三度確診的案例,雖然大多症狀與病毒感染的感冒無異,但實則病毒對身體影響,已有數據顯示,若重複感染恐導致人體器官加速老化,尤
Thumbnail
這星期本土腦膜炎確診孩童的新聞造成一陣恐慌。事實上,台灣每年約有10~20人感染。若去查過去同時期資料,在2019年跟2020年3月也有兩例腦膜炎確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為 #腦膜炎雙球菌 所引起之侵襲性感染,估計全球每年病例數達120萬人,全年齡層均可能感染,尤其好發於嬰幼兒,以及 #人口密度高的族
Thumbnail
最新研究: 國際權威期刊《自然》於3月20日再次針對冠狀病毒對大腦的傷害線索 ,歸納2024年最新研究後整理了四大線索,分別為免疫風暴 (Immunological storm)可能導致神經系統症狀、屏障滲漏 (Leaky barrier)/BBB壞了、腦部侵犯(Brain invasion)。。。
Thumbnail
今日清晨,英國時間週四(2024年2月22日),英國《衛報》(The Guardian)以斗大標題: 研究發現,長新冠 的「腦霧」可能是由於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滲漏所致...
Thumbnail
"新冠病毒的幽靈已經困擾全球四年了…”2024年2月13日美國《科學人》的文章一開頭用「幽靈」(The specter of COVID)來形容新冠的陰魂不散...
Thumbnail
今年1月17日發表在《細胞幹細胞》(Cell Stem Cell)的研究指出,當新冠病毒感染大腦中分泌多巴胺的神經元,將會引發神經元衰老,停止工作並發出引起炎症的化學信號。研究人員認為,這一新發現可能會揭開與長新冠相關的神經系統症狀,如腦霧、嗜睡和抑鬱... ­­ 來自威爾康奈爾醫學院
Thumbnail
“新冠病毒本身並沒有直接修剪突觸連接,而是啟動了小膠質細胞。”...
Thumbnail
科學解密長新冠的時間點來到2023年底,科學家再次確認腦細胞間的連接,突觸(Synapse)被破壞、被過度修剪,可能就是長新冠腦霧的罪魁禍首...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2024年八月,國際主流媒體的標題: 紐約時報: 新研究顯示,全球約有 4 億人受到長新冠的影響; 財富健康雜誌: 長新冠是一個價值 1 萬億美元的問題,無法治癒。專家們懇求各國政府醒悟過來。文中一開始稱長新冠幽靈 (the specter of long COVID)。。。
Thumbnail
長新冠增加情緒障礙風險 長新冠確實還是跟神經精神情緒的疾病,息息相關。許多相關的大型研究,都指出新冠比起其他呼吸道疾病,諸如流感之類,更會影響病人的神經與精神心情預後。其中Lancet的23萬多人的大型資料庫研究指出,在新冠後六個月的追蹤,有將近四分之一的人有情緒障礙求診,其中有8.63%的個案是
Thumbnail
長新冠後遺症 重複確診 導致重複發炎 即老化的開始 走在街上戴口罩的已經是少數人,幾乎回歸疫情前正常生活,大眾對於確診不在恐慌不安,視為常態。然而,我們還是會聽到二度確診,甚至三度確診的案例,雖然大多症狀與病毒感染的感冒無異,但實則病毒對身體影響,已有數據顯示,若重複感染恐導致人體器官加速老化,尤
Thumbnail
這星期本土腦膜炎確診孩童的新聞造成一陣恐慌。事實上,台灣每年約有10~20人感染。若去查過去同時期資料,在2019年跟2020年3月也有兩例腦膜炎確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為 #腦膜炎雙球菌 所引起之侵襲性感染,估計全球每年病例數達120萬人,全年齡層均可能感染,尤其好發於嬰幼兒,以及 #人口密度高的族
Thumbnail
最新研究: 國際權威期刊《自然》於3月20日再次針對冠狀病毒對大腦的傷害線索 ,歸納2024年最新研究後整理了四大線索,分別為免疫風暴 (Immunological storm)可能導致神經系統症狀、屏障滲漏 (Leaky barrier)/BBB壞了、腦部侵犯(Brain invasion)。。。
Thumbnail
今日清晨,英國時間週四(2024年2月22日),英國《衛報》(The Guardian)以斗大標題: 研究發現,長新冠 的「腦霧」可能是由於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滲漏所致...
Thumbnail
"新冠病毒的幽靈已經困擾全球四年了…”2024年2月13日美國《科學人》的文章一開頭用「幽靈」(The specter of COVID)來形容新冠的陰魂不散...
Thumbnail
今年1月17日發表在《細胞幹細胞》(Cell Stem Cell)的研究指出,當新冠病毒感染大腦中分泌多巴胺的神經元,將會引發神經元衰老,停止工作並發出引起炎症的化學信號。研究人員認為,這一新發現可能會揭開與長新冠相關的神經系統症狀,如腦霧、嗜睡和抑鬱... ­­ 來自威爾康奈爾醫學院
Thumbnail
“新冠病毒本身並沒有直接修剪突觸連接,而是啟動了小膠質細胞。”...
Thumbnail
科學解密長新冠的時間點來到2023年底,科學家再次確認腦細胞間的連接,突觸(Synapse)被破壞、被過度修剪,可能就是長新冠腦霧的罪魁禍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