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8|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相隔二十年,再讀蕭麗紅《千江有水千江月》

    《千江有水千江月》出版四十年後,於2021年發行新版,作者蕭麗紅在序言寫道:「小說寫好時,已經三十歲了。前後三年,白天上班,晚上和假日才得空。大概年輕才有那種體力,接近尾聲時,更是寫好已經天亮,又要準備上班。」蕭麗紅的作品雖然不多,在她用心鋪陳的經營之下,每部小說都能成為經典。 記得是大學時期讀到蕭麗紅的《千江有水千江月》以及《白水湖春夢》,距今也已接近20年。兩本小說的故事背景都發生在嘉義海邊小鎮:布袋與東石。對於這兩個地方特別有感情,一來是因為父母親老家都在布袋鎮附近,過年過節親戚們聚餐都選在布袋漁港;此外,研究所期間正巧在嘉義讀書,某日驅車前往白水湖社區,寧靜的氛圍像是來到另一個世界,然而因為地層下陷,路的盡頭便是海洋,兩旁的電線杆也沒入水中,想起《神隱少女》中緩緩行駛在水中的電車,像是一場夢境。 《千江有水千江月》描述的是蕭氏大家庭從日治時期到戰後的日常生活,雖然以貞觀與大信的關係為主軸,但作者細膩的筆法描繪台灣民俗、倫理道德,呈現上一代的生活記憶。對比現在所有事情都講求效率與快速,貞觀所處的時代更像是一齣慢動作播放的電影,甚至她足足在媽媽體內待了11個月才出生。大家庭超過10人同住也是當時常見的景象,即使在同一個屋簷下,每個家庭都還是有自己的生活與困境。 蕭麗紅擅長描述傳統家庭的女人,一代傳著一代的習俗都握在女人手裡。她們似乎也有共同的命運與性格:「她們對事情都有一種好意,是連剪一張紙,摺一領衣服,都要端正舒坦。」戰時的台灣有許多徵調到南洋作戰的軍伕,貞觀的大舅離家三十年,戰爭結束後突然捎來的家書,讓蕭家人措手不及,而更令人驚訝的是大舅早已在南洋組成家庭,於是貞觀的大妗選擇出家作為還願。 大學時期第一次讀這本小說,習慣把自己到台北的心情投射到小說裡面。千禧年大學聯考前,老師們叮囑我們盡量填寫北部的志願,到更大的城市看看。小說裡,貞觀離鄉背井到嘉義市、台南、甚至到台北工作,有許多情緒必須憋在心中,看見或聽見能連結家鄉的人事物,心裡就會感到一絲溫暖。貞觀最後離開台北之前說著:「臺北是要那種極勇敢、極具勇氣的人才能活的。」也是身邊朋友在台北生活幾年後,離開或返鄉時的體悟。 而今再度拾起蕭麗紅的作品,看見的是貞觀與大信之間的錯過:「為什麼就不會有一個人主動澄清誤會呢?」旁觀者清,總是在字句之間期待兩人更靠近一點,畢竟兩人從小就相知相惜,貞觀洩漏大信的秘密,於是覆水難收。懊悔著貞觀與大信隱藏自己的心性時,想起小說裡面對於人類的描述:「天生萬物,三界六道,原有它本來的壽元;人則被查訪、派定,只能活10年。」因此超過10歲的人難以展現自己的真性情,或許也能稍微解釋為何貞觀與大信不願把話說開。 相隔40年的再版,時代背景已經不一樣,現在逢年過節的味道也不似過去濃厚,但《千江有水千江月》仍舊能呼應自己某個階段的心聲,反映人生的故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