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該丟還是留下來的卡式錄音帶

不知該丟還是留下來的卡式錄音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因為要挑戰七天日更鐵人,我努力想家裡有什麼懷舊的東西。現在住的房子是二十年前搬進來的,之前也輾轉流浪了不少地方,很多物品在搬家的過程中丟掉或遺失了。或許有一些沒帶走、更有歷史感的東西大概是放在媽媽家(例如阿媽的勝家牌縫紉機)。

找了一下,其實書籍和音樂應該就是從小到大陪伴自己最久的兩項心靈糧食。書本留到現在沒什麼大問題,即使現在已經有了電子書,但四、五十年前的紙本書和現在的紙本書也沒有太大的差別,沒有什麼“解譯"的困難。

但音樂則不然,不管是卡式錄音帶或CD,幾乎都找不到合適的播放器了。CD還好,市面上還是找得到CD播放器,但那兩、三個抽屜的卡式錄音帶,我真的不知道該丟掉還是留下來。

其實我的卡帶,應該都是大學後才開始蒐集的

其實我的卡帶,應該都是大學後才開始蒐集的

我的卡帶買的不多,因為有能力開買沒多久,CD就逐漸蠶食鯨吞卡帶江山了

我的卡帶買的不多,因為有能力開買沒多久,CD就逐漸蠶食鯨吞卡帶江山了

留下來,我根本沒有錄音機了,而且那些帶子到底還能否播放我也不知道;但丟掉又像斬斷自己一部份的青春回憶一樣,覺得捨不得,畢竟我也是花了不少時間心力和年輕時僅有的小小財力搜集的。

大學之前家裡太窮,我也沒有零用錢,喜歡的歌只能聽廣播節目碰運氣看看是否播放,根本沒錢去買唱片或錄音帶來蒐集。

對20歲之前的我而言,錄音帶和書籍都是奢侈品也是獎品,只有大人心情特好或考試前三名時,才有機會獲得一次獎賞,而且一次只能挑一樣。一直到高中、大學開始有點錢了,我才開始回過頭搜集曾經喜歡過的歌手專輯。

記得那時候假日總勤跑公館或光華商場,只為尋找喜歡但又比較便宜的錄音帶,每次在一大片琳琅滿目的錄音帶中找到自己肖想已久的專輯錄音帶,就有一種斬獲戰利品的興奮滿足。

只是才開始蒐集錄音帶沒多久,CD似乎就開始蠶食鯨吞錄音帶的江山,有些歌手以前的專輯已經買不到錄音帶改發行CD了,可是CD的價錢大約是錄音帶的兩三倍,以我當時的財力,實在收集的又慢又勉強。

但最終那些卡帶我還是咬牙又重買了CD,畢竟絕版的錄音帶只能換買CD,此外,兩者音質也有差別,而且,聽CD,喜歡的歌可以一聽再聽不用倒帶重來。認真回想,我可能二、三十年都沒聽過這些卡式錄音帶了。

但那些青春或強說愁的回憶呢?留或不留,真是個難解的問題。

avatar-img
懶洋洋的退休
111會員
33內容數
111年8月1日,終於迎來了期待已久的退休生活!只是任憑之前為退休做了無數的計畫或勾勒了多麼美好的遠景,好像從退休的第一天開始就全部走鐘了。這裡就是思考紀錄所有關於退休想問的、想做的、期待的、害怕的及不得不經歷的一些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懶洋洋的退休 的其他內容
看看最近的烏俄戰爭,想想那些誓死保衛自己家園的烏克蘭人。對照一下國中時擔心共匪打來想自殺的自己;「一九九五閏八月」台海危機時想落跑的台灣人;還有當年那個傾全國之力教育我們要消滅萬惡共匪、打回大陸去,現在卻老是要我們謹言慎行,不要刺激挑釁中國的那個政黨,我真想問一下:說好的「反共復國」呢?
書裡出現的人、書中的氛圍,大概在八、九十年代之後就漸漸消失不見了。書裡的人介紹都是:汪小冬的爸爸是山東人、繼母不知是江蘇人還是浙江人,說著一口標準的上海話;拐騙汪小冬的壞人有上海人、寧波人和福州人。小冬在輔育院的老師甚至說 :「我這裡沒有家,我的家在大陸…」。這讓我想起小時候填寫學生資料都要寫籍貫,
電影本事真是很神奇的存在,對我這個喜歡蒐集回憶和紀念品的人來說,它比電影票有價值多了,它不但提醒我曾看過這部電影,連當時觀看的戲院和劇情都為我保留回憶了。 現在再看這些本事也非常有趣。首先吸引我的是各種如「保密防諜,人人有責」的反共標語,嗯!非常有時代特色
看看最近的烏俄戰爭,想想那些誓死保衛自己家園的烏克蘭人。對照一下國中時擔心共匪打來想自殺的自己;「一九九五閏八月」台海危機時想落跑的台灣人;還有當年那個傾全國之力教育我們要消滅萬惡共匪、打回大陸去,現在卻老是要我們謹言慎行,不要刺激挑釁中國的那個政黨,我真想問一下:說好的「反共復國」呢?
書裡出現的人、書中的氛圍,大概在八、九十年代之後就漸漸消失不見了。書裡的人介紹都是:汪小冬的爸爸是山東人、繼母不知是江蘇人還是浙江人,說著一口標準的上海話;拐騙汪小冬的壞人有上海人、寧波人和福州人。小冬在輔育院的老師甚至說 :「我這裡沒有家,我的家在大陸…」。這讓我想起小時候填寫學生資料都要寫籍貫,
電影本事真是很神奇的存在,對我這個喜歡蒐集回憶和紀念品的人來說,它比電影票有價值多了,它不但提醒我曾看過這部電影,連當時觀看的戲院和劇情都為我保留回憶了。 現在再看這些本事也非常有趣。首先吸引我的是各種如「保密防諜,人人有責」的反共標語,嗯!非常有時代特色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前一陣看了一部影片,裡面提到四、五年前超級紅的一款手機小遊戲『旅行青蛙』,突然好懷念。當時還有很多人分析跟討論旅蛙爆紅的原因,還有他背後的故事。 喜歡這個主題的朋友歡迎追蹤專欄,插畫都是我繪製的唷!歡迎追蹤我的IG:)
其實持續寫作沒那麼容易。 我最早的持續寫作源於國小的交換日記,這應該是很多7年級生童年的回憶吧! 國小時不知道為什麼班上一定會分成女生口中的「臭男生」一群、男生口中的「兇巴婆」一群。身為兇巴婆的領頭羊一份子,一定會和班上的好姊妹們有幾本交換日記。
前一陣看了一部影片,裡面提到四、五年前超級紅的一款手機小遊戲『旅行青蛙』,突然好懷念。當時還有很多人分析跟討論旅蛙爆紅的原因,還有他背後的故事。 喜歡這個主題的朋友歡迎追蹤專欄,插畫都是我繪製的唷!歡迎追蹤我的IG:)
其實持續寫作沒那麼容易。 我最早的持續寫作源於國小的交換日記,這應該是很多7年級生童年的回憶吧! 國小時不知道為什麼班上一定會分成女生口中的「臭男生」一群、男生口中的「兇巴婆」一群。身為兇巴婆的領頭羊一份子,一定會和班上的好姊妹們有幾本交換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