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大概是十多年前我在拍賣網站上買回來的。
就和
錄音帶一樣,小時候喜歡的東西沒錢蒐集,長大有能力後,我會試著買回那些童年及青少年時期的殘念與美好回憶。
小學的時候,老師要我們每個人從家裡帶一本書到學校成立班級書箱,期末再把自己的書拿回去,這樣,每個人就有機會看到其他的五十多本書了(想當年,一班5、60個人啊)。
其實後來我到底看過哪些書,我已經完全沒印象了,只有這本《小冬流浪記》讓我念念不忘。我記得這本書是班上的"外省小孩"王同學帶來的,這個故事也是個外省小孩的故事。一個七歲大的小孩汪小冬被後母虐待於是兩度逃家,在逃家過程中發生的故事。
這本書之所以讓我印象深刻有三個原因:
第一、故事主角汪小冬逃家歷程中難免會挨餓,然後就會有人給他東西吃,他大概吃過:燒餅油條、牛肉麵、臭豆腐、排骨便當,還有各種零食如:泡泡糖、花生米、醬油瓜子、天使酥心糖和蘋果…等。小學時的我邊讀這本書,邊跟小冬一樣感到了極端的飢餓。可是,他在書裡吃到了不少好東西,而我在真實世界中什麼都沒得吃。我好羡慕他能吃到我幾乎沒吃過的牛肉麵、臭豆腐或天使酥心糖。
第二、這也是後來促使我在二十多年後在拍賣網站買下這本書的重要原因:小冬流浪的路線:和平東路、六張犁是我曾經住過的地方;而且那時我們租的房子正好就在通往六張犁公墓的半山腰,往上走個五到十分鐘就是墓園了。當時也沒太害怕,長大後回想住在六張犁的日子,也挺懷念的。小冬流浪的路線還有新生南路的小河邊(?)杭州南路、新公園、植物園、東門市場、仁愛路、台北車站…同樣熟悉的路名,在書裡卻是不同的場景,重讀那本書,就像走入時光隧道般重回民國五十年代的台北市。
第三、書裡出現的人、書中的氛圍,大概在八、九十年代之後就漸漸消失不見了。書裡的人介紹都是:汪小冬的爸爸是山東人、繼母不知是江蘇人還是浙江人,說著一口標準的上海話;拐騙汪小冬的壞人有上海人、寧波人和福州人。小冬在輔育院的老師甚至說 :「我這裡沒有家,我的家在大陸…」。這讓我想起小時候填寫學生資料都要寫籍貫,班上同學的籍貫有山東省、有湖南省、有浙江省…大家都會寫,他們連來自大陸的哪個縣都寫得出來,不知是規定還是當時的默契,沒有一個人的籍貫是台灣省。可是我不和道我的祖先從大陸哪裡來啊?我爸爸也不知道。後來忘了是怎麼學會的,反正在家說台語的籍貫就寫「福建省」。我當了好多年福建人。
以前的故事書,好像只要對壞人曉以大義一番或壞人受到一次教訓,就會立刻改過自新了,好容易教化!
書裡會喚起我童年回憶的地方還有:小冬動不動就強調自己是個「好孩子」,小冬的繼母那麼凶狠虐童,居然只是因為和人吵架在警察局住了一夜就幡然悔悟、痛改前非,從此善待小冬。這種「好孩子情結」和壞人很容易就改過自新的情節,感覺還蠻像那個年代的故事,主角都要是好孩子,壞人隨便被曉以大義一下就痛改前非了(以前我們的兒童話劇也是這麼演的)。
這本書就放在書架裡明顯的地方,懷舊癖發作時就拿出來讀一下,記憶馬上就會飄回很久很久以前,那個沒有台灣人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