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30|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吾愛吾師

    提起「吾愛吾師」一語,讀過西洋哲學的人一定會說「我更愛真理」。
    以前筆者也曾修讀過西洋哲學史、邏輯學,在課堂上,常常看到學生與教授爭論不休,他們不是在賭氣,而是學生在爭論自己的觀點。這充份體會到學術的自由,追求學術的真理。這大概就是西方的思維模式——分。
    怎麼講?西方一直把「敬師」與「愛真理」分開,必要時更可對立;換句話說,西方的思維往往是二分法的,不真就是假,不假就是真。舉個例子,當機倉服務員問「tea or coffee?」時,你要嘛就說tea,要嘛就說coffee。但,在中華傳統文化可不一定是這樣,可能會回答說「隨便」。
    大家都知道,做人處世要內方外圓。內方,內心嚴正;外圓,外表隨和(不是圓滑)。同時也說,做人沒有原則是不行的;但太有原則,則鋒芒畢露,這也很容易受到排斥。其實,方就是圓,圓就是方 。方到最大就無角,無角就是圓。老子說:大方無隅。所以,做人要大方,也就是說做人要圓通。這也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道理。
    同理,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而且當真與假部分重疊時,相交重疊的那部分,我們叫做「實」。這部分,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思維模式——合。
    所以,在中華傳統文化裡,「敬師」與「愛真理」不是二分的,更不是對立的,因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語出韓愈‧師說)。
    1957年,唐君毅教授在夏威夷出席東西方哲學會議時,曾向外籍學者介紹方東美教授,說:「He is my teacher」。那外籍學者有點詫異——為什麼不是was?另外,在李光耀先生的惜別會裡,新加坡前總理吳作棟的追悼辭中有句話——He always be my teacher。這兩個實例,正正體會出中華傳統文化有句話——「一日為師,終身為師」,這因為師之所存,道之所在啊!
    (寫於2015年4月15日)
    下一講: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