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了解自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如何了解自己?老子、孔子、孟子與莊子都分別提出個說法。
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道德經第33章》
他說:知道別人的長短善惡的,固然不容易;但能知人者,都只不過是聰慧而已。而要了解自己的本心本性的,那才是難啊!因為自知者,要靈性清明啊!然則,如何保持靈性清明?修德,是唯一的途徑。因為有品德的人,遇事才能平心靜氣,了解自己,感同身受,化解人事。這才叫「明」,也就是「自知之明」。
《莊子·人間世》有個寓言:
話說顏回打算出仕衛國,於是就向孔子辭行。
孔子問:為什麼要去衛國呢?
顏回說:聽說當今的衛國國君,年輕專橫,暴虐人民,我將所學的,去拯救陷於水深火熱的衛國人民。
孔子說:你對你自己都不了解,你憑什麼去拯救其他人呢?你這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啊!再者,你把你自以為是的去勸阻衛國國君,這不是把你所謂的「善」去突出人家的惡嗎?這樣,你必招至殺身之禍啊!
接著師徒倆互相交鋒,最後顏回只得向老師請教良策。
孔子說:你必須先「心齋」,把內心的雜念、成見、名利等等,徹底清空。心思要專一,不可用耳去聽,要用心來領悟;不僅要用心領悟,還要用氣息去感應。這樣才能回到本心,確認自我。
當然,上述的寓言,是莊子假託孔子與顏回的對話,告訴世人要放下成見,先了解自我。
至於孔子的說法,就更直接了。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論語·憲問》
不怨天,不尤人,就是要自己內自省,而且要從人事上用心學習,順天理而行,這樣你既能了解自己,老天也能了解你啊!
至於孟子,他認為人之所以不了解自己,乃因其良心迷失了。
話說孟子有個學生,因學不見道,後來便退學了。孟子就以山間小路來作比喻,他說:山間小路若是經常都有人走過,路自然就成了;若是間中才有人經過,甚至有一段時間都沒有行走過;那麼,這條小路就會被茅草堵塞了。人的本心也一樣,如果不把本心經常呈現,保持靈明清澈,這本心就會昏暗迷失了。本心迷失了,還能找到自我嗎?
各位,在人生路上,不妨留下一點點「閑白」(虛靈之美),靜觀萬物皆自得啊!當遇到困惑,被人誣陷,遭到打壓,又或氣憤難平,遺憾終日;透過修德(充實之美),則不妨先放下成見,打開心窗,反躬自省,坦然面對,易位而處,感同身受,這樣才是了解自己啊!
(寫於2020年9月19日)
另話:自孔子歸魯後,子路出仕衛國,結果死於「自以為是」啊!
下一講:惑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3會員
825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日前提起一句話——要了解一個人不容易啊!可要了解自己就更難啦! 不會吧!最了解自己的,當然是我們自己啦,怎麼了解自己會更難呢? 在《聖經》裡,保羅說:「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人,為什麼常常會違背初心、事與願違呢? 下一講:如何了解自己 上一講:求其放心
網友留言: 回應:高興等到一位仁兄,能替墨家者流說句實話。多謝! ①首先,閣下說「墨家本是傳承儒家」,這要看怎樣界定。因為從墨翟的出生年來看,乃是孔子之後,孟子之前,故此說「本是傳承儒家」,就不知從何說起了。若謂受孔子之後儒影響,則太空泛了。 2022-3-24
「放心」,乃指放失之心,亦即指迷失了的本心。「求其放心」,即反求其已迷失的本心。 問問大家:如果丟失了錢包,你會緊張地去尋找嗎? 孟子慨嘆說:人丟失了一隻雞或一條狗,尚且要找回來;但,人的本心丟失了,卻依然故我,若無其事。所以,孟子懇切地向世人呼籲: 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共勉!
異端,在人世間,本來就是自然而然的存在的,這也是一種常態;要是天下間,都是統一口徑、同一說法,這樣的文化單一性,既不可能,也無法獨存。所以,老子早就說「道可、道非,常道」;也就是說,當有人說可、說對,自然就有人說不可、不對,那是世道常態。如果沒有異端,那裡有正端呢?
(一)該怎樣看待儒學 這兒就自問:會不會太自負呢?難道在中港兩地都沒人能講儒家的學問嗎? 答案是有的。 還有一個現象,喜歡堆砌,大量引錄原文而不作分析,滿篇浮詞,像急著繳交「功課」一樣。 以這樣的態度與觀念來看待儒學,把儒學視之外物,而毫無自家生命的感悟。這就是筆者所說的「實在幾稀」的意思。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論語‧學而11】 這則《論語》,打從「新文化運動」以來,可能是最受人質疑和詬病的。 如果像南懷瑾這樣的解釋,筆者實在看不出孔子這句話的微言大義。 為什麼孔子這句平常話會被後人如此的誤解的呢? 那麼,究竟孔子這句平常話作怎樣解釋呢?
日前提起一句話——要了解一個人不容易啊!可要了解自己就更難啦! 不會吧!最了解自己的,當然是我們自己啦,怎麼了解自己會更難呢? 在《聖經》裡,保羅說:「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人,為什麼常常會違背初心、事與願違呢? 下一講:如何了解自己 上一講:求其放心
網友留言: 回應:高興等到一位仁兄,能替墨家者流說句實話。多謝! ①首先,閣下說「墨家本是傳承儒家」,這要看怎樣界定。因為從墨翟的出生年來看,乃是孔子之後,孟子之前,故此說「本是傳承儒家」,就不知從何說起了。若謂受孔子之後儒影響,則太空泛了。 2022-3-24
「放心」,乃指放失之心,亦即指迷失了的本心。「求其放心」,即反求其已迷失的本心。 問問大家:如果丟失了錢包,你會緊張地去尋找嗎? 孟子慨嘆說:人丟失了一隻雞或一條狗,尚且要找回來;但,人的本心丟失了,卻依然故我,若無其事。所以,孟子懇切地向世人呼籲: 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共勉!
異端,在人世間,本來就是自然而然的存在的,這也是一種常態;要是天下間,都是統一口徑、同一說法,這樣的文化單一性,既不可能,也無法獨存。所以,老子早就說「道可、道非,常道」;也就是說,當有人說可、說對,自然就有人說不可、不對,那是世道常態。如果沒有異端,那裡有正端呢?
(一)該怎樣看待儒學 這兒就自問:會不會太自負呢?難道在中港兩地都沒人能講儒家的學問嗎? 答案是有的。 還有一個現象,喜歡堆砌,大量引錄原文而不作分析,滿篇浮詞,像急著繳交「功課」一樣。 以這樣的態度與觀念來看待儒學,把儒學視之外物,而毫無自家生命的感悟。這就是筆者所說的「實在幾稀」的意思。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論語‧學而11】 這則《論語》,打從「新文化運動」以來,可能是最受人質疑和詬病的。 如果像南懷瑾這樣的解釋,筆者實在看不出孔子這句話的微言大義。 為什麼孔子這句平常話會被後人如此的誤解的呢? 那麼,究竟孔子這句平常話作怎樣解釋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心齋,是莊子內篇第四章人間世一個寓言....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Thumbnail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雍也第六)。 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弟子中誰最好學呢?』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特別好學,他不遷怒於人,不重犯同樣的過錯。可惜不幸很年輕就死了。現在沒有了
Thumbnail
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公冶長第五)。  甯武子,衛國大夫。姓甯名俞,『武』是他的諡號。歷經衛文公到衛成公兩朝,一朝有建樹,一朝碌碌無為。 孔子說:『當國家有道時,甯武子就很睿智。當國家無道時,他就裝糊塗。他的睿
Thumbnail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公冶長第五)。
Thumbnail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于奧,甯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八佾第三)。 孔子在衛國逗留了很多年,跟衛靈公王相談甚歡。孔子遊說的諸侯中,衛靈公算是孔子的知音了,很欣賞孔子主張那一套,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顏淵第十二)。但不知為什麼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心齋,是莊子內篇第四章人間世一個寓言....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Thumbnail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雍也第六)。 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弟子中誰最好學呢?』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特別好學,他不遷怒於人,不重犯同樣的過錯。可惜不幸很年輕就死了。現在沒有了
Thumbnail
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公冶長第五)。  甯武子,衛國大夫。姓甯名俞,『武』是他的諡號。歷經衛文公到衛成公兩朝,一朝有建樹,一朝碌碌無為。 孔子說:『當國家有道時,甯武子就很睿智。當國家無道時,他就裝糊塗。他的睿
Thumbnail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公冶長第五)。
Thumbnail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于奧,甯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八佾第三)。 孔子在衛國逗留了很多年,跟衛靈公王相談甚歡。孔子遊說的諸侯中,衛靈公算是孔子的知音了,很欣賞孔子主張那一套,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顏淵第十二)。但不知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