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昨天漏刊。)
人生世上,或多或少,總會遇上疑惑、誘惑、迷惑、困惑、惶惑。大家看看這個「惑」字的結構,就是心上有個「或」,把持不定,十五十六、七上八下。
人,每當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的那一刻,感覺徬徨無助、氣憤難平,甚至激嘆天理何在。就在哪一刻,人就迷失了,往往不顧一切,以自以為是的方式去處理人生這個「惑」。
《莊子·至樂篇》有這麼一句話:「…不得則惑,人惑則死」。他隨即說了一個寓言,說魯國的郊區,突然之間飛來了一隻很大的海鳥,國君覺得此鳥非比尋常,於是畢恭畢敬地款待這隻海鳥。
國君說:「這是我國最好的酒,你喝吧!這是我國最好聽的音樂,好聽嗎?這是我國最美味的肉,都是給你吃的,快吃吧!」
每天用這樣的禮待,來供奉這隻海鳥;而這隻海鳥目光迷離,神色憂思,不吃一口肉,不喝一口酒,就這樣抑鬱寡歡,三天就死了。
問題出在那裡呢?一個字——「我」。
人,往往太自我中心,自以為是,特別是在得勢不饒人,有幾盡就去到幾盡。其實,這是不自覺地掩飾自卑、自虛、自缺。
孔子說:四十而不惑。何以孔子能不惑?是否有超人的智慧呀?不是。乃因孔子能經常自我反省,一旦反求諸己,便當下即是,什麼人生的方向,什麼人生的抉擇,什麼世道人心,什麼天理應然,通通都能明心見性,了無疑惑。
孟子說:我四十不動心。其之所以能不動心,實以人本有的道德心,憑著道德勇氣,把持生命的道德方向,無論處於什麼境遇,都能不動搖其心志。
朋友啊!誰使你徬徨疑惑?誰使你背負重擔呀?不是別人,而是人自己啊!
同思共勉!
(寫於2018年6月28日)
下一講:殷海光的人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