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世界報〉自俄對烏克蘭戰爭爆發第一天,即密切注意背後中俄關係,分析習近平與普丁 38 次會面下,如何長期醞釀,「中俄軸心」終於此次戰爭具體成形。世界秩序由中俄控訴的「美國單極主義」,將被打回至上世紀蘇聯模式-「後冷戰」之「雙極對抗」,由此更產生了「中立勢力」-印度、巴西、非洲與阿拉伯國家,將於兩極平衡中,依勢力消長不斷偏移。
以下試論俄進軍烏克蘭僅僅一個月之間,地緣政治地震,所產生的板塊震盪。
「中俄軸心」成形
從烏克蘭戰爭爆發以來,〈世界報〉指出:「中國已經選擇陣營。」習近平不但與普丁於戰前宣告雙方「無止境友誼」,歷史意義宛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中國與俄國聯合展開國家機器大文宣,如俄國高效率立法,任何人將對烏克蘭「特別軍事行動」理解成「戰爭」或「侵略」,將可能判處十五年徒刑,而中國至今仍堅持不用「戰爭」這兩個字描述現今於烏克蘭所發生事實,如大規模城市轟炸與平民死傷。
〈世界報〉提出「中俄軸心」因此次戰事成形,目的為「對抗世界民主潮流」,方法為「顛覆國際法秩序」,以破壞民主國家於歐盟、北約、聯合國的結盟體系,鞏固「專制體制」之世界發展、未來軸心。
「民主聯盟」強化
烏克蘭戰爭短短一個月間,即強化了民主國家的聯盟關係,讓本來被法國總統宣布「腦死」的北約,頓然甦醒,以具體行動堅實東歐防線;而本來與歐盟關係極緊張的保守政權,如波蘭、匈牙利右派、極右政府,一夜之間成為自由民主的激進成員,成為支持烏克蘭的重要勢力。俄國進軍行動,更激發德國的安全意識,數十年從施若德到梅克爾的親俄政策,數天內對向急轉,成為二戰以來,首次打破禁忌,高調提高軍事實力,目標明確對抗俄國。最後,長期中立國家,如瑞士、瑞典與挪威,數天內轉向對抗俄國,不畏壓力,提出制裁處分。
亞洲方面,日本與台灣成為美歐民主聯盟之主動盟友,不僅從民間到官方一致,支持烏克蘭對抗俄羅斯,其深層動機在於地緣政治威脅,見證「中俄軸心」之形成,有感烏克蘭戰爭之引證-「專制體制」不惜一切之思想顛覆、軍事侵略手段。
「中立勢力」興起
「中俄軸心」亟欲創造「後冷戰」的「兩極對抗」,同時有意、無意引發「中立勢力」之興起。開發中的大面積國家,如印度與巴西,於此戰爭態度一直曖昧不明,表面上烏克蘭離其地緣政治太遠,實際上存在外部、內部考量,對外為一種雙面逢源之利益關係,對內為權威政體的原則維持。對此,中俄與美日兩陣營,不斷拉攏與印度之外交關係,如俄國外交部長近日特別飛至印度,以石油、軍援外交鞏固邦誼,而美日則強調「四方安全對話」,聯合印、日、澳、美,對抗中國之野心擴張。
中國特別長期耕耘中立小國,如黑非洲國家和阿拉伯國家,於聯合國141國譴責俄國侵略烏克蘭決議,大多數都和中國一起投下棄權票,中國特以「一路一帶」的金權外交,攏絡這些大多是專制政權的國家,具體增強其於國際組織的關鍵影響力,如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的鞏固票數。
因烏克蘭戰爭形成的「中俄軸心」,目的為創造「專制政體」面對「民主聯盟」之衝突對抗,方法為「顛覆國際秩序」,以挑戰美國「單極主義」為名,以試圖回復前蘇聯榮光,製造「兩極新冷戰」。
【延伸閱讀】
【資料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