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8/1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與《成為自由人》文本對話的二三事

  近來參加了一個偶然得知的讀書會,一方面是想透過認識不一樣的人,切換一下固定的工作頻率;另外也想藉由外力擴充一下自己的閱讀範疇。而李惠貞的《成為自由人》,就是這個讀書會推薦的第一本書。
  拿到這本書時,我竟有點手足無措,原因如下:
案前讀物對比圖
案前讀物對比圖
  我案前一向充斥著人文社科類書籍與小說。以上圖為例,右邊三本書無一不從封面就堂而皇之的標明書中重點,《台灣紀行》直接以水上落葉象徵司馬遼太郎大師的台灣意象;《人慈》撐傘的意義未明,但大大的HUMAN KIND頗有野人獻曝的感覺;至於《沙丘》,它就很...沙丘。
  而《成為自由人》光從外觀就與前述三者風格迥異,海天一線的設計讓我想起某些時刻的東北角景致。若將書拿到暗室,你一定會驚喜地發現在原本屬於天的那一隅版面,竟然浮現了碧綠的夜光,有如變幻的極地光影。相較之下,「成為自由人」五個字,似只是被輕輕抹上封面,而作者「李惠貞」更是小得不能再小。隱隱有種感覺,我真的做好讀這本書的準備了嗎?
  這本書所謂的自由,又是什麼?

什麼是自由?
  作者李惠貞是資深的出版人,曾任大塊文化主編、《Shopping Design》總編輯。在人生意外的轉折後成為了自由工作者,並成立推廣閱讀的「獨角獸計畫」,她說:
在出版界工作超過二十年之後,成為自由人。不是創業,也不是接案;而是用自己發想的方式繼續為熱愛的行業服務,更積極的貢獻,更自在的生活。工作和退休的界線並不存在,每一刻都是「我」。
  我猜想《成為自由人》一書的步調或許一如作者本人,從「為自由做準備」、「工作的自由」到「人生的自由」,李惠貞對人生的總結直接構成了這本書。雖然在書店中,這本書多半會被分到「心理勵志」這樣的類別,但讀起來的感覺卻不同於心靈雞湯,比起灌輸正向理念,在《成為自由人》裡更能感受到一種對讀者純粹的鼓勵與分享。
  大約讀到全書的2/3,我才忽然意識到自己似乎問錯了問題。雖然作者的文字裡不乏各方人士對自由的觀點,但「什麼是自由」似乎並不那麼重要。自由是一種感受,既然是感受,那每個人都可能有截然不同的定義。或許這本書期待我把問題放回自己身上:「我自由嗎?」

我自由嗎?
  神話學大師坎伯(J. Campbell)在《千面英雄》中,曾引用了佛經「五刃王子」的故事。這位身為佛陀前世的王子在旅行時不幸遭遇了無比強大的妖魔黏毛兒,雙方對戰,王子的武裝一項一項被古怪的黏毛兒所破除,最終連四肢頭顱都被妖魔奇黏無比的身軀所困,不得自由。但王子卻仍鬥志昂揚,絲毫不顯落魄。在吃掉王子之前,黏毛兒好奇的詢問王子究竟還有什麼祕密武器,又企圖如何逆轉戰局。王子樸實卻堅定地回答:「人生難免一死,又有何可懼?何況我的內心永遠不會屈服,就算你吃了我,這樣的意念依然不會消逝。」感受到王子心智的堅定,妖魔於是放棄,回心轉意接受未來佛陀的指導。
  比起自由,我更常感受到不自由。有時候不管再多的努力或準備,似乎都禁不住現實的輕輕一擊。但或許,讓人為之所困的所有事物不過是一種特殊的召喚,讓我們有理由超脫出平凡的生活。如同佛經的王子,《成為自由人》這本書也響應了這個召喚,但重要的是:我是否願意接受這屬於生命的召喚?
  2015年,我曾在加拿大一個偏僻的小地方工作了半年。那個島上有時也能看到極光。已經忘記當時究竟是單純錯過了極光出現的時日,還是因忙於異地新業務而無心蹲在寒冷的雪夜裡等待奇蹟,總之,這是個小小的遺憾。直到幾天前,在熄燈欲眠的時候,不經意地發現《成為自由人》封面的迷你極光,真美。或許在掌握生命自由帶來的美景之前,封面到底上了什麼標題,又是由誰所寫,也沒那麼重要了。
海上的美麗極光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