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自由人》之前,先對自己有深刻認識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聽起來有些浮誇,但用近半年的時間慢讀完《成為自由人》後,「我」的確被重新創造了。作者李惠貞的文字在眼前砌成一條寬廣的路,我不知道原來一本書真的有可能改變一個人的生命。它的存在是一種溫柔而堅定的力量,不安和焦慮都在書頁之間被驅散。感謝在我重拾閱讀時光的開局,這本書就來到我面前,這是 2020 年生命給我最有意義的一份禮物 🎁
讀完第一遍的後座力已經很強大,我想試著向下潛到更深的地方,我決定再讀一遍,這次用非常緩慢的速度,對產生共振的段落拋出回應。很神奇的是那些篇章大多都跟近期發生的事件有些呼應,感覺早就幫我安排好了。
這本書教會我,把眼睛閉上,會看得比睜眼還要清晰,望向內心,那裡會有你要的答案。

一、來到閱讀的海洋

自學 UI/UX 以來,很長一段時間只接觸相對硬的設計相關書籍,開始工作後保留給自己的閱讀時光越來越少 ,書櫃變成房間角落的裝飾物。去年二月有個早上,一樣在往公司的捷運上漫無目的地滑手機,滑到動態牆已經沒有新貼文,我還是不斷重新載入頁面。
吸收大量的資訊,卻幾乎一點印象也沒有,難道沒有讓這段時間變得飽滿又有趣的方式嗎?滑到雙眼跟腦袋都空洞,通勤長達 40 分鐘換來這種結果,無法接受這麼低的 C/P 值(泣)。
有什麼東西可以讓眼睛暫時遠離螢幕光源刺激,還可以讓我接收新的資訊?想來想去,應該就是書本了吧。幾天之後跟我最愛的人借了《思考的藝術》打算在捷運車廂做個實驗——書本跟手機對我的吸引力哪個較大。也許是這本書很合我胃口的關係,那段期間從低頭滑手機轉換到低頭看書模式,沒想到我可以在早上讀完一本完整的書,還讀得很開心。
在學時苦讀是競爭的泳道,自發性閱讀是自由的海洋,你能感受浪在拍打,傾聽浪的聲響,乘著浪你會去到更遠的地方 🌊

二、捕捉深讀的亮光

去年四月前往在森³ sunsun museum 舉辦的〈閱讀使人自由〉講座,講者就是《成為自由人》的作者李惠貞老師。她在三年前卸下《Shopping Design》總編輯身份,成立以創意行動推廣閱讀的「獨角獸計畫 🦄」。這場講座改寫我對閱讀活動的僵直定義,它其實具有高度延展性和靈活多變的彈性。
閱讀不限於紙本書的形式,旅行、攝影、音樂也是廣義上的閱讀,甚至運動或許也能成為一種閱讀,只要它能給你不同觀點、造出和自己的對話空間,就是閱讀。紙本書的魅力之處在於它需要「緩慢深讀」的能力,觀者眼中是靜態單調,但讀者知道他隨時都要做好認知被大力撼動的準備。
你會練習跟自己相處,聽到自己內心真正的聲音,許多念頭、創意、想法,會在這個沒有聲光訊息干擾的時刻,被啟發、被沈澱、被組織。想像力,會在這當中被滋養。——《獨角獸計畫》
過去我傾向抱著特定目的選書,這次我想嘗試和未知相遇。閱讀《成為自由人》之前,我不知道它會給我什麼,「就是因為不知道,才有探索的價值 ,就是因為不知道,才要朝它飛奔而去,最美的風景,最好的答案,一定存在『意料之外』,只有『我』能發現的地方 (p.59)」。
有時書本無法給出直接的解答,它會以「提問」的方式來回應你。和書本對話誠實面對自己,借書本之力創造出新的選項。

三、每刻都是成為自由人的練習

我對全然自由的定義——獨立自主,追求真實;不懂、不會、不知道的事,坦誠且自在;想做的事、應該做的事,有能力實踐;作時間的主人;有自我充實的餘裕;工作生活沒有分別,每一刻都是我為之我的展現;保有童心,擁抱未知;不被外在左右價值和自信;以創意作為生命的養分;享受每一天 ——《成為自由人》
我很少因為外在環境感受到「不自由」,沒有經濟債務壓力、工作跟興趣高度重疊、家庭關係即使不那麼緊密但鼓勵我多方探索發展。握有足夠的資源和支持,這樣就稱得上是「自由」嗎?
對現在的我來說,自由是對「我是誰」有深刻認識,知道這個時間點當下,自己「想做什麼、不想做什麼、為什麼想做、為什麼不想做」。對於想做的事,感謝已累積足夠能力可以實現它;對於不想做的事,切換到不同視角用開闊眼光看待。
你所做的每一個決定,都不是關於「你要做什麼」的決定,它是關於「你是誰」的決定。你所過的生活就是你的宣言,你的選擇在定義你。每個行動都是自我定義的行動。——《與神為友:如何建立一份與神的友誼》
去年跟同事一起到都蘭黑沙灘觀海,剛好看到幾個衝浪客在追浪。浪迎向前,時機力道沒抓準就只有被衝擊向後退的餘地,看起來還是初學者的男子應該是體力被耗盡,先行退場休息。對比之下的是跟著浪起伏,讓浪順應於它的玩家,不管來了幾波大浪,他都有辦法帶有節奏的往前推進。
如果生活中的大小事件是一道道浪,我想不畏懼的走向它、認識它、感受它,直到我能優雅站在浪頭上,看著大海。

四、活成驅散黑暗的火炬

我們難免會遇到走在路上突然下起大雨的突發狀況,這時候如果身上剛好沒傘,就會陷入慌張,要到遮蔽物下等待雨勢變小呢?還是去買把傘應急用好了?不然乾脆一路衝到目的地?「要是有帶傘出門就好了」,有傘的話就不會那麼緊張、影響到接下來的計劃了。
生命中半路殺出的難題、挫折、痛苦,我們又會以怎樣的態度或行動回應它,能不能找到那把讓自己不至於慌亂狼狽的「傘」?我想這是《成為自由人》的核心之一 ——在任何情境都能形成屬於自己的答案。
這正是生命開展的有趣之處⋯⋯它透過許多訊息,給你線索、挑戰,給你問自己問題的機會,是你自己決定要如何回應,要讓它略過或往下探索。能不能成為禮物,是要自己去成就的。(p.140)
我曾經陷落在一段病態的感情關係,我決定離開的時候,對方什麼也沒有帶走,但我感覺什麼都不剩了。視線開始混濁,看不到任何善與美,從此放棄跟人建立深度交流,也放棄跟自己對話。「一個人的關注其實非常有限,我們都有過被黑暗佔據心思的經驗,在那種時候,你是容不下別種想法的。(p.244)」,每一天都像苟活在一個真空壓縮袋中。
自我放逐整整一年來到邊界,猛然意識到:都已經如願離開對方了,還持續被記憶綁架、過得比以前混沌,很明顯是我把自己推向黑暗深處,那我就再把自己點亮。後來發生的事到現在看來還是很奇幻,一場讀書會帶我走進 UI/UX 的世界,讓我對世界產生綿延的興趣;當時的客座講師是未來工作的主管,他教我用真誠的愛看待每個產出;在那裡跟我最愛的人相識,用三年時間換得我的信任,在他眼裡我終於發現,我一直都是完整的。
回溯過往經歷及生命脈絡,我也不得不承認,那中間最重要的轉折,絕對都不是我會許願降臨到身上的事。若是我喜歡現在的自己,就必須正視和感謝是那些艱難的時刻迫使我改變。如果你能不墜落,生命就會回應你更寬廣的視野,你會看到新的世界。(p.229)
「感謝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面對事件的態度和反應,困境之所以能成為一份禮物,是我們自救的結果。(p.229)」如果少了那段自我厭惡再到自我充盈的歷史,一定無法理解李惠貞老師為什麼會用「禮物」這個詞。
有緣分看到這篇文章的讀者,你的痛苦、糾結、煩躁、憂傷⋯⋯ 是救贖前的暫態,定義你的光,用光亮餵養它們,生命會活成你要的樣子。
冥是逝去、明是希望,在逝去之後迎來的是希望的光芒,風雨過後會與彩虹 ,雨過之後一切都會恢復平靜。對於光鮮亮麗的物質、表面的東西,不要追逐和停留,靠自己的倔強堅強和意志力,所有你想要的東西都會到來。—— 蘇運瑩《冥明》

五、用更大的刻度檢視生命

去年工作跨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難度,多了帶領一位資歷較淺的設計師的 Mentor 身份。難是難在不可控因素極高,不再只是關注專案品質和成本,還有另一人的職涯路程和自信養成,需要一陣磨合、默契養成,留待時間發酵靜觀其變。你知道問題點也知道怎麼解決,但你必須眼睜睜看著問題發生,結果好幾次失態都亂了陣腳。
「操之過急就會壞掉」,主管要我用更長的時間維度來看,至少一年到一年半的時間,信心再滿也要有耐心相伴,「『做你能做的』這是一句我很常對自己說、也經常鼓勵別人的話。對完美主義者或想要掌控全局的人來說,這句話代表的意義是放鬆。(p.203)」,我常在想不會有真正的徒勞無功,「它一定會對你產生作用,只是你不知道它會在什麼時間點、以什麼方式對你有用。(p.22)」。
不時把鏡頭拉遠,你會看到世界遠比個人大很多。所有人事物都是過程,我們都在生命之流中不斷被刷洗、前進和更新。當你經歷一些事,你已不是上一秒那個人,生命持續變化,不要把眼光和心思留在某一刻當中。(p.214)
跟牙齒矯正一樣,牙齒們其實有在移動,只是移動距離太過微小,肉眼無法在短時間內察覺。幾個月再回頭來看,剛戴上矯正器的不適感不知不覺適應良好,歪斜之處趨於端正,空洞的距離變得緊密貼合,再厲害的牙醫也需要「時間」才能成就健康好看的牙齒排列。
後來我改變了策略,「看長遠發展、看整體架構,那會幫助我們脫離卡關的泥淖,得到新的靈感,找到前進的新方向。(p.156)」,我問自己夥伴最需要什麼能力,生產力高、設計方案縝密、產品理解全面⋯⋯ 不對,這些技能在這份工作上很重要,的確也是她目前所缺,但仔細觀察後發覺更觸及源頭的「真實的自信」才是她要學會建立的。
用一生的概念看待一個人、一件工作,用一生的概念看待自己,那慎重感和敬意一定會有很大不同。(p.182)
自信沒辦法說給就給,「知道自己『有』什麼,就不會害怕讓人知道『沒有』的部分。自信一定同時來自『有』的增強和『沒有』的坦率。(p.75)」我只能不斷提醒她看見現在有的,坦然直視還沒有的。
每件工作都應該包含我們自己內心的視野,不只是消化工作,而是從我這個人的感受和觀點來與之交流,看看能賦予它如何不一樣的生命。每一份交流都包含部分自我,而這自我應該要不斷充實成長,才有可能與外在產生激盪 。「學習 ⇄ 工作」確實是一生的事。(p.182)

結語

今年給自己的課題是—— 對自己還不暸解、沒有深入接觸過的事物不要妄下定論,「一知半解比全然無知更加危險 (p.36)」,每個人的人生經驗、成長背景、思考方式、人格特質都不同,對同樣的書本、工作、場域也會有不同的理解、感受、評價,如果太倚賴於他人的二手資訊,自己也會被框限住。
聽別人講大意,並不代表你已讀懂這本書。自己去爬梳文字、去思考、去和自己的經驗對照,那獲得知識和理解的過程,可能比結果更為重要。(p.36)
《成為自由人》出現得太剛好,生活中有相似的素材讓我能夠跟書本深談、不定期在 Instagram 限時動態打上我的回應,還陸續收到幾位朋友私訊詢問書名。李惠貞老師在後記說「現在的自信、自由、充滿生命力的感受,幾年前的我也不會明白。(p.261)」,也是到去年我第一次能肯定我愛我的生命。
不死很容易,活著很難。不用想著活得簡單,但要活得深刻,你的注意力在哪,現實就在哪。

對於本文有任何建議、回饋、想法,歡迎在底下留言噢!也可以透過我的 Facebook 聯繫我:)

2會員
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深刻入骨》面對自己彷彿才是最難的在下定決心寫文之前,我考慮了很久,如同本片開頭所寫的警語「本作品可能度真實而導致觀眾不適」,作品內容中有許多體驗讓人喘不過氣來,但這些劇情如同標題一般深刻入骨,最終決定寫一寫,推薦大家自行體會這種深入人生的感受。
Thumbnail
avatar
翡翠綠切開來都黑的
2021-01-29
改變你的人生論,從《原來我們都對自我誤解太深》學著重新認識情緒(下)新的想法還是需要這個世界映證,才會得出不同的回饋。 行動的過程與世界有了真實的互動,隨著互動增加,真實世界給予的回饋,也會打破你對於原先的期待的認知,不論是好的壞的,這些真實的感受,比起單純的想法改變來的直接。
Thumbnail
avatar
你的人生好夥伴 昆陽
2020-10-25
扭曲情緒的三個人性 ,從《原來我們都對自我誤解太深》學著重新認識情緒(中)為什麼人為什麼那麼容易產生負面情緒呢?因為我們容易焦距失去的事物? 這種不斷焦距失去的感覺,我們稱之為「匱乏感」,這種匱乏感讓我們扭曲了事實,我們會為了讓自己好過一些,會去彌補自己的匱乏感或是找到一個大魔王去責怪。 匱乏感源自於人類生存的三個天性:一、預期感、二、悲觀天性、三、愛講故事。
Thumbnail
avatar
你的人生好夥伴 昆陽
2020-10-25
我們的情緒如何產出? 從《原來我們都對自我誤解太深》學著重新認識情緒(上) 理性是參與情緒製造的角色,也是帶領我們求真的工具,感性也不是理性的對立,而是專注於情感面的能量。 希望藉由情緒的機制,讓各位學習著區分感受與情緒的差異,讓情緒回歸到原始的樣貌,允許自己慢下來好好思考,好好感受,並學習培養求真的習慣。
Thumbnail
avatar
你的人生好夥伴 昆陽
2020-10-25
年後轉職不需要屈就,求職先從認識自己開始《你可以不遷就》最近有不少人看了《斜槓青年》後來問我,要怎麼樣才能找到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剛好最近看到這本《你可以不遷就》,就速速翻完來跟各位分享一下觀後感
Thumbnail
avatar
NeKo嗚喵
2019-12-19
書評ll李維菁《有型的豬小姐》:成為自己所想要的樣子 這本書就像一個巨大的假設,它給予讀者一絲希望,是在黑暗中的一曙光。在這個世界上沒什麼永恆不變,包含花的凋萎,生命的衰亡。但是,在生命的轉動之間,我們似乎還能夠有一些選擇,選擇我們想要成為的樣子。而作者便是成為模範般的,一字一句刻劃出她的生活,描繪出她的世界,我們的世界,可能的樣子。
Thumbnail
avatar
Alpha
2019-06-12
《在咖啡冷掉之前》—我們都有能力,改變每個時刻下的自己在時間的進程裡,穿越時間是一件浪漫的事情,那讓我們可以回到過去,或者提前經歷未來。而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有能力,在不穿越時空的狀況下,穿越時間。
Thumbnail
avatar
日宣
2018-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