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台後的生活適應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這篇文章的想法源自於和朋友數年前的一次聊天內容。
那時,他在印度教書大約兩年,於假期間回台,很詫異自己竟然需要反向適應台灣,打趣說自己徹底成為異鄉人。我們趁機交換了各自需要適應的面向,發覺這個反向衝擊會依據自身的居住地經驗而有所變動,像是我覺得路人的路權太小(取決於在瑞士只要站在斑馬線一頭,駕駛就會急踩煞車讓你過),但友人覺得足夠好了(取決於其所在都市的交通亂象)。當下覺得十分有趣,這次回來停留已近四個月,累積了一點觀察結果想跟大家分享。
如果要描述「在哪裡都感覺自己無法順利融入」之感,儘管我不清楚青蛙的心情,但或許有點像蝌蚪長出後腿後,既不算是蝌蚪,也還不是青蛙的時期,在哪邊偶爾都有不協調感。但這個不協調也不是什麼難事,坦承自己不知道,不要怕多問幾句,周遭的人都很樂意伸手指點,會花點時間,但慢慢地習慣了,過渡成青蛙(抑或是回歸為蝌蚪?)就好了。

適應的三種類型

適應的方面簡單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台灣固有方式,與居住國作法不同,每次回來都需要重新適應。

(1)台灣固有方式

比方說廁所用衛生紙丟棄方式,在德國與瑞士,廁紙都是使用完直接丟入馬桶沖掉,台灣目前仍然有不少廁所需要將廁紙另外丟棄於垃圾桶,所以我每次走進廁所都會先看一下是哪一種,很怕自己丟錯導致廁所水管堵塞。關於廁所,還有一點不同,我在德瑞幾乎沒使用過蹲式廁所,但在台灣的公廁與學校主要還是蹲式廁所。可能是出於求學經驗時形成的陰影,我對蹲式廁所總有種地板潮濕,容易有鞋印、充滿尿騷味的負面印象。
又比方說需要花點時間熟悉騎機車的感覺,習慣搭公車、路面電車和火車的我,剛回來時緊張兮兮只能騎時速20、30公里,覺得馬路上好危險,但一段時間後,我就找回了過去被同學稱為「飆仔」的手感——速度有打折啦——如今也是天天穿梭在車流中。
就交通這個話題,也想説說過馬路的方式。我一開始到瑞士時,曾經侷促地停在斑馬線等車過,然後赫然發現他們看到我後十有八九會緊急煞車停在斑馬線前,讓我們過馬路,我當時實在受寵若驚——光這個反應也知道在台灣的行人路權之卑微——有時要過馬路前,也會假裝直走,讓車先過再過馬路。之後臉皮漸漸厚了起來,坦蕩蕩地在斑馬線這端舉起手向來往的車輛示意,然後再信步穿越馬路。可以說,我這是被瑞士守規矩的用路人寵壞了。回到台灣每次過馬路,儘管行人號誌是綠燈,我還是要時刻注意轉彎的車輛,過個馬路心驚膽顫的。有次就是這樣,被右轉的公車司機鳴按喇叭好幾聲提醒我讓開,我滿心納悶,同時又驚又怒地想:「我不是綠燈嗎,你不知道轉向的車要禮讓直行車(我)嗎」。
也想念瑞士公車上下車時乘客與司機的招呼語,我們住在退休養老人士居多的小村莊,大家上下車時都會司機打個招呼,說個「Bonjour.(日安)Au revoir.(再見)Merci, bon journée.(謝謝,祝有美好的一天)」,司機偶爾也會回應幾句,非常溫馨。另外,司機也很體貼乘客,除了開門時會降低底盤方便乘客上車之外,速度也不快——其實也快不起來,小村莊的路也是小小彎彎的,蠻考驗駕駛技術的——偶爾有乘客行動比較緩慢,司機也會耐心地等待,或主動協助,拉下斜坡讓身障人士可以順利上車。主要是那種溫柔的心意,可能在台灣,城市的步調快許多,很多時候可能也不是司機不溫柔,而是被準點和延誤被客訴的壓力在後緊緊追趕著。只是在台北搭公車時,時不時都會暗忖:以後老了也要身體硬朗才能搭公車,這油門跟煞車踩得真是相當及時,如果手沒有一上車就抓緊握把或吊環,我都懷疑公車其實是香蕉船,目的是為了把乘客甩出去。
還有一個如果大家看在台的外國youtuber影片,很常聽他們提及的例子,就是富有台灣特色的垃圾車。這個真的很有趣,我回家一個月後,才後知後覺地想到,我要問一下垃圾車什麼時間來,哪幾天可以丟回收。(畢竟我前三個禮拜都在隔離跟自主健康管理)
我們在瑞士跟德國的住處,都有集中丟棄的垃圾區,雖然回收的類別跟品項與台灣有些出入,但他們都是用子母車收集垃圾,會有垃圾車定時來收取,也因此,我們平常有繳納垃圾處理費用(按人頭算)給居住的村辦公室。

(2)習慣改變後的重新適應

好了,話好多,趕快來講第二種,習慣改變後的重新適應。
這點是從我個人習慣出發,其中最常覺得頭痛的就是西元年與民國的換算,出國五年的期間遠離民國紀年已久,大家描述時間使用的都是西元年,因此回台後每次填寫表格,看到註記民國年時,都要花點時間心算一下,雖然也不是什麼大事,但就是生活上有這種細細碎碎的小卡關。
除了西元年外,就是書寫數字7的方式。在瑞士,ㄧ是寫一直豎,沒有彎著脖子的頭也沒有腳,他們的7也沒有彎下來的頭,而是像上引號那樣的橫折,為了區別1跟7,他們的7會在攔腰處加一橫。時間久了我也開始這麼寫,那時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以這樣的方式在融入當地,而當我身處台灣時,這個習慣跟著我回來,在每次手比腦快地寫下不同的7時,我都會重新感受一次,啊這是我在瑞士生活過的痕跡。

(3)全新發現

最後一類是,回台後的新世界、新發現。
感受最為明顯的就是電子發票及載具使用了。瑞士和德國都還是在消費後會給你收據,你也可以表明不拿,店員會幫你丟掉,然後他們的發票是沒有兌獎功能的。回台跟朋友見面時,看朋友習以為常地問店員:可以刷載具嗎,然後掏出手機秀出QR code,都覺得這是個好神秘的世界,大家在進行著我不理解的特殊儀式。
後來我忍不住問了朋友要怎麼弄這些東西,朋友人很好地跟我科普了運作的機制、如何選擇電子發票app、如何得到自己的QR code等等,然後我就也進入了新世界。現在我也是會先問「可以刷載具嗎」的消費者了,感覺自己更融入台灣社會ㄧ些。
另一個發現是,自己的消費觀有點崩壞,買杯70元的飲料,雖然以台灣物價來說覺得有點肉痛,但一換算成歐元,就瞬間毫無罣礙地接受了。無論從價格還是容量上都好得多,又道地又好喝,實在沒什麼可挑的。有時聽家人埋怨什麼排隊買烤鴨啊,或是什麼東西又漲價了,我發現自己下意識會先想,有得吃就很好了,我們之前可是想吃都要自己來,要是覺得太貴就少吃一點,至少還是吃得到。就這樣,我的接受度突然地因為有另一個維度的參照,變得寬闊包容許多。(題外話:飲料還是要少喝,天氣變熱我有陣子常喝手搖飲料,然後想當然地反映在體脂上嗚。)
最後的最後,補充一點很近期的發現,我這個土生土長在熱帶氣候的高雄人,竟然受不了現在還只是「和煦」的春季陽光,已經有一回差點中暑的經驗。以前無法一個人吃完整碗八寶冰,現在不過變熱一段時間而已,也還不到真正熱的時節,我已經嗑了兩碗冰,還有一次吃冰未遂。明明我在歐洲也很常覺得冷的要命啊,或許是我的身體適應的溫度區間下修了,導致我平常都覺得10來度很宜人和舒服,但往上或往下都覺得耗能——不管是散熱還是產生熱能抵禦低溫。
就是這樣,我藉由觀察自己的反向適應出現在哪些時刻,一方面感受到自己逐漸融入現在的日常中,另一方面則讓我更深刻地看見過去是如何在我身上留下痕跡,以及留下了什麼痕跡。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92會員
37內容數
在瑞士法語區住了四年之後,搬到大鄰國之一:德國,快一年的時間,不同語區會交織出什麼樣的火花呢,我也很期待。在德國,目前我依然是以外來者觀點在探索和觀察這個有白紙黑字才安心的社會,因此這個專題會透過日夜在他方的我,呈現我在異國生活的片段,可能細瑣可能平淡或許偶爾燦爛的時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Yi-Wen / 阿兔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哈囉,親愛的大家,好久不見,最近過得怎麼樣呢? 距離上一篇文章已經兩個月有餘,在台灣的生活簡直精神時光屋,我有種浦島太郎從龍宮回來後發現時光飛逝的錯愕心情。潛水了好一陣子,沒浮上水面跟大家互通有無,是時候來說說隔離結束之後的生活,計劃如何地跟不上變化,以及如何地超展開。
睽違近兩年,總算回到想念的地方:臺灣了!我把一個多禮拜的隔離生活寫成一篇短短的心得。
想起沈復的〈兒時記趣〉,在記憶裡搜索了以後,決定也來寫自己的兒時記趣,一共六則小故事。
阿母在我這個年紀,已經是三個孩子的媽。有太多的事等著她去做,她把自己排在許多人的後面,她讓許多事順利運作,可是很少人問她好不好。本文描寫了我與阿母的關係,在這三十年來的變化,以及我如何看待她。
小時候曾經無來由的腹痛,卻怎麼也找不出原因,突然某天就演變成沒人料想到的方向,我因而住院了一週。本以為這件事就這樣落幕,沒想到卻以另一種形式展現了遺留的痕跡,留在我身上不可回復的轉變。
有天阿母收到一封來自東港的公文,大致意思是她繼承了一筆土地,目前有使用上的相關問題,請她前往處理。阿母看了一頭霧水,想不起來會是誰給自己留了土地,追查才發現是百年之前的人。
哈囉,親愛的大家,好久不見,最近過得怎麼樣呢? 距離上一篇文章已經兩個月有餘,在台灣的生活簡直精神時光屋,我有種浦島太郎從龍宮回來後發現時光飛逝的錯愕心情。潛水了好一陣子,沒浮上水面跟大家互通有無,是時候來說說隔離結束之後的生活,計劃如何地跟不上變化,以及如何地超展開。
睽違近兩年,總算回到想念的地方:臺灣了!我把一個多禮拜的隔離生活寫成一篇短短的心得。
想起沈復的〈兒時記趣〉,在記憶裡搜索了以後,決定也來寫自己的兒時記趣,一共六則小故事。
阿母在我這個年紀,已經是三個孩子的媽。有太多的事等著她去做,她把自己排在許多人的後面,她讓許多事順利運作,可是很少人問她好不好。本文描寫了我與阿母的關係,在這三十年來的變化,以及我如何看待她。
小時候曾經無來由的腹痛,卻怎麼也找不出原因,突然某天就演變成沒人料想到的方向,我因而住院了一週。本以為這件事就這樣落幕,沒想到卻以另一種形式展現了遺留的痕跡,留在我身上不可回復的轉變。
有天阿母收到一封來自東港的公文,大致意思是她繼承了一筆土地,目前有使用上的相關問題,請她前往處理。阿母看了一頭霧水,想不起來會是誰給自己留了土地,追查才發現是百年之前的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次到花蓮打工,幾個事件交纏在一起
生活總有辦法,但需要時間體會與解開。公車慢慢地行使,每一站皆停,我仍信著-遇見的是幸運,不遇見的是註定。
Thumbnail
|捷運| 上個星期回到台灣搭乘捷運時我下意識的趕快檢查自己有沒有坐到博愛座。因為前一陣子有看到關於台灣捷運讓座爭議的新聞,我便變得比較敏感,就怕惹台灣老人不高興。 結果我發現老人家也變得很緊張。 當時我坐的是普通座位,但到了下一站看到一位老先生進車廂時我也趕緊讓座。老先生必須要靠著拐杖
Thumbnail
「你做司機的人態度這麼差!我一定要投訴! #我一定要投訴給韓市長!叫韓市長來看你怎麼欺負我!欺負乘客!」
Thumbnail
旅行中,城市村落間移動的交通工具樣樣種,該如何選擇? 常見的有飛機、火車、公車或包車等幾個選擇,安排行程時,盡可能地在預算和舒適度中找到平衡。此次歐洲自助旅行,唯一團員──75歲老爸──,以客為尊的交通工具安排紀錄。
Thumbnail
回台灣後去看醫生。醫生閒聊問:「妳回到台灣之後,有沒有什麼不習慣的地方啊?」我答:「不會耶,適應得挺好的,簡直一秒鐘適應,完全沒有不習慣的地方。」醫生:「果然豬回到了豬圈還是豬。」
Thumbnail
在台北就很習慣騎單車通勤,搬來宜蘭將近一個月的時間,不是走路、火車、就是騎另一台淑女買菜車載小孩上下學,我的小白單車一直沒機會在鄉間狂飆......今天,終於踩上它,愉快地在鄉間小路上馳騁加上大聲唱歌,路途中嚇到一隻正在覓食的巨無霸白鷺鷥、兩隻正在細語綿綿的斑鳩、一群吱吱喳喳的麻雀、三隻正急著過馬路
自從辦了TPASS之後,我就嘗試的改變原先生活的方式,出門就搭輕軌、捷運、公車或台鐵,沒有公共運輸的地方,就租騎腳踏車,突然覺得在高雄的生活方式,與台北越來越像,不管使用任何一種交通工具,總是要走很長很遠的路,一個城市的發展,最終是想走向減碳環保的模式,但是這樣子的生活方式,需要消耗非常多的時間在交
Thumbnail
這次到花蓮打工,幾個事件交纏在一起
生活總有辦法,但需要時間體會與解開。公車慢慢地行使,每一站皆停,我仍信著-遇見的是幸運,不遇見的是註定。
Thumbnail
|捷運| 上個星期回到台灣搭乘捷運時我下意識的趕快檢查自己有沒有坐到博愛座。因為前一陣子有看到關於台灣捷運讓座爭議的新聞,我便變得比較敏感,就怕惹台灣老人不高興。 結果我發現老人家也變得很緊張。 當時我坐的是普通座位,但到了下一站看到一位老先生進車廂時我也趕緊讓座。老先生必須要靠著拐杖
Thumbnail
「你做司機的人態度這麼差!我一定要投訴! #我一定要投訴給韓市長!叫韓市長來看你怎麼欺負我!欺負乘客!」
Thumbnail
旅行中,城市村落間移動的交通工具樣樣種,該如何選擇? 常見的有飛機、火車、公車或包車等幾個選擇,安排行程時,盡可能地在預算和舒適度中找到平衡。此次歐洲自助旅行,唯一團員──75歲老爸──,以客為尊的交通工具安排紀錄。
Thumbnail
回台灣後去看醫生。醫生閒聊問:「妳回到台灣之後,有沒有什麼不習慣的地方啊?」我答:「不會耶,適應得挺好的,簡直一秒鐘適應,完全沒有不習慣的地方。」醫生:「果然豬回到了豬圈還是豬。」
Thumbnail
在台北就很習慣騎單車通勤,搬來宜蘭將近一個月的時間,不是走路、火車、就是騎另一台淑女買菜車載小孩上下學,我的小白單車一直沒機會在鄉間狂飆......今天,終於踩上它,愉快地在鄉間小路上馳騁加上大聲唱歌,路途中嚇到一隻正在覓食的巨無霸白鷺鷥、兩隻正在細語綿綿的斑鳩、一群吱吱喳喳的麻雀、三隻正急著過馬路
自從辦了TPASS之後,我就嘗試的改變原先生活的方式,出門就搭輕軌、捷運、公車或台鐵,沒有公共運輸的地方,就租騎腳踏車,突然覺得在高雄的生活方式,與台北越來越像,不管使用任何一種交通工具,總是要走很長很遠的路,一個城市的發展,最終是想走向減碳環保的模式,但是這樣子的生活方式,需要消耗非常多的時間在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