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台後的生活適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這篇文章的想法源自於和朋友數年前的一次聊天內容。

那時,他在印度教書大約兩年,於假期間回台,很詫異自己竟然需要反向適應台灣,打趣說自己徹底成為異鄉人。我們趁機交換了各自需要適應的面向,發覺這個反向衝擊會依據自身的居住地經驗而有所變動,像是我覺得路人的路權太小(取決於在瑞士只要站在斑馬線一頭,駕駛就會急踩煞車讓你過),但友人覺得足夠好了(取決於其所在都市的交通亂象)。當下覺得十分有趣,這次回來停留已近四個月,累積了一點觀察結果想跟大家分享。

如果要描述「在哪裡都感覺自己無法順利融入」之感,儘管我不清楚青蛙的心情,但或許有點像蝌蚪長出後腿後,既不算是蝌蚪,也還不是青蛙的時期,在哪邊偶爾都有不協調感。但這個不協調也不是什麼難事,坦承自己不知道,不要怕多問幾句,周遭的人都很樂意伸手指點,會花點時間,但慢慢地習慣了,過渡成青蛙(抑或是回歸為蝌蚪?)就好了。


適應的三種類型

適應的方面簡單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台灣固有方式,與居住國作法不同,每次回來都需要重新適應。

(1)台灣固有方式

比方說廁所用衛生紙丟棄方式,在德國與瑞士,廁紙都是使用完直接丟入馬桶沖掉,台灣目前仍然有不少廁所需要將廁紙另外丟棄於垃圾桶,所以我每次走進廁所都會先看一下是哪一種,很怕自己丟錯導致廁所水管堵塞。關於廁所,還有一點不同,我在德瑞幾乎沒使用過蹲式廁所,但在台灣的公廁與學校主要還是蹲式廁所。可能是出於求學經驗時形成的陰影,我對蹲式廁所總有種地板潮濕,容易有鞋印、充滿尿騷味的負面印象。

又比方說需要花點時間熟悉騎機車的感覺,習慣搭公車、路面電車和火車的我,剛回來時緊張兮兮只能騎時速20、30公里,覺得馬路上好危險,但一段時間後,我就找回了過去被同學稱為「飆仔」的手感——速度有打折啦——如今也是天天穿梭在車流中。

就交通這個話題,也想説說過馬路的方式。我一開始到瑞士時,曾經侷促地停在斑馬線等車過,然後赫然發現他們看到我後十有八九會緊急煞車停在斑馬線前,讓我們過馬路,我當時實在受寵若驚——光這個反應也知道在台灣的行人路權之卑微——有時要過馬路前,也會假裝直走,讓車先過再過馬路。之後臉皮漸漸厚了起來,坦蕩蕩地在斑馬線這端舉起手向來往的車輛示意,然後再信步穿越馬路。可以說,我這是被瑞士守規矩的用路人寵壞了。回到台灣每次過馬路,儘管行人號誌是綠燈,我還是要時刻注意轉彎的車輛,過個馬路心驚膽顫的。有次就是這樣,被右轉的公車司機鳴按喇叭好幾聲提醒我讓開,我滿心納悶,同時又驚又怒地想:「我不是綠燈嗎,你不知道轉向的車要禮讓直行車(我)嗎」。

也想念瑞士公車上下車時乘客與司機的招呼語,我們住在退休養老人士居多的小村莊,大家上下車時都會司機打個招呼,說個「Bonjour.(日安)Au revoir.(再見)Merci, bon journée.(謝謝,祝有美好的一天)」,司機偶爾也會回應幾句,非常溫馨。另外,司機也很體貼乘客,除了開門時會降低底盤方便乘客上車之外,速度也不快——其實也快不起來,小村莊的路也是小小彎彎的,蠻考驗駕駛技術的——偶爾有乘客行動比較緩慢,司機也會耐心地等待,或主動協助,拉下斜坡讓身障人士可以順利上車。主要是那種溫柔的心意,可能在台灣,城市的步調快許多,很多時候可能也不是司機不溫柔,而是被準點和延誤被客訴的壓力在後緊緊追趕著。只是在台北搭公車時,時不時都會暗忖:以後老了也要身體硬朗才能搭公車,這油門跟煞車踩得真是相當及時,如果手沒有一上車就抓緊握把或吊環,我都懷疑公車其實是香蕉船,目的是為了把乘客甩出去。

還有一個如果大家看在台的外國youtuber影片,很常聽他們提及的例子,就是富有台灣特色的垃圾車。這個真的很有趣,我回家一個月後,才後知後覺地想到,我要問一下垃圾車什麼時間來,哪幾天可以丟回收。(畢竟我前三個禮拜都在隔離跟自主健康管理)

我們在瑞士跟德國的住處,都有集中丟棄的垃圾區,雖然回收的類別跟品項與台灣有些出入,但他們都是用子母車收集垃圾,會有垃圾車定時來收取,也因此,我們平常有繳納垃圾處理費用(按人頭算)給居住的村辦公室。


(2)習慣改變後的重新適應

好了,話好多,趕快來講第二種,習慣改變後的重新適應。

這點是從我個人習慣出發,其中最常覺得頭痛的就是西元年與民國的換算,出國五年的期間遠離民國紀年已久,大家描述時間使用的都是西元年,因此回台後每次填寫表格,看到註記民國年時,都要花點時間心算一下,雖然也不是什麼大事,但就是生活上有這種細細碎碎的小卡關。

除了西元年外,就是書寫數字7的方式。在瑞士,ㄧ是寫一直豎,沒有彎著脖子的頭也沒有腳,他們的7也沒有彎下來的頭,而是像上引號那樣的橫折,為了區別1跟7,他們的7會在攔腰處加一橫。時間久了我也開始這麼寫,那時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以這樣的方式在融入當地,而當我身處台灣時,這個習慣跟著我回來,在每次手比腦快地寫下不同的7時,我都會重新感受一次,啊這是我在瑞士生活過的痕跡。


(3)全新發現

最後一類是,回台後的新世界、新發現。

感受最為明顯的就是電子發票及載具使用了。瑞士和德國都還是在消費後會給你收據,你也可以表明不拿,店員會幫你丟掉,然後他們的發票是沒有兌獎功能的。回台跟朋友見面時,看朋友習以為常地問店員:可以刷載具嗎,然後掏出手機秀出QR code,都覺得這是個好神秘的世界,大家在進行著我不理解的特殊儀式。

後來我忍不住問了朋友要怎麼弄這些東西,朋友人很好地跟我科普了運作的機制、如何選擇電子發票app、如何得到自己的QR code等等,然後我就也進入了新世界。現在我也是會先問「可以刷載具嗎」的消費者了,感覺自己更融入台灣社會ㄧ些。

另一個發現是,自己的消費觀有點崩壞,買杯70元的飲料,雖然以台灣物價來說覺得有點肉痛,但一換算成歐元,就瞬間毫無罣礙地接受了。無論從價格還是容量上都好得多,又道地又好喝,實在沒什麼可挑的。有時聽家人埋怨什麼排隊買烤鴨啊,或是什麼東西又漲價了,我發現自己下意識會先想,有得吃就很好了,我們之前可是想吃都要自己來,要是覺得太貴就少吃一點,至少還是吃得到。就這樣,我的接受度突然地因為有另一個維度的參照,變得寬闊包容許多。(題外話:飲料還是要少喝,天氣變熱我有陣子常喝手搖飲料,然後想當然地反映在體脂上嗚。)

最後的最後,補充一點很近期的發現,我這個土生土長在熱帶氣候的高雄人,竟然受不了現在還只是「和煦」的春季陽光,已經有一回差點中暑的經驗。以前無法一個人吃完整碗八寶冰,現在不過變熱一段時間而已,也還不到真正熱的時節,我已經嗑了兩碗冰,還有一次吃冰未遂。明明我在歐洲也很常覺得冷的要命啊,或許是我的身體適應的溫度區間下修了,導致我平常都覺得10來度很宜人和舒服,但往上或往下都覺得耗能——不管是散熱還是產生熱能抵禦低溫。


就是這樣,我藉由觀察自己的反向適應出現在哪些時刻,一方面感受到自己逐漸融入現在的日常中,另一方面則讓我更深刻地看見過去是如何在我身上留下痕跡,以及留下了什麼痕跡。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紀餘-avatar-img
2023/09/05
不要說不同的國家, 或台灣不同的地區, 在台北每區都不一樣, 在台北的蛋黃區, 車子很禮讓行人耶, 行人沒走完時, 要轉彎的車子都在等, 我初發現時, 受寵若驚, 不相信, 真的, 行人沒完全走完時, 它們都會等, 我只要快快走過就好了。好像駕駛人到了不同的地區, 就自動切換了不同的開法了。行人要隨時隨地觀察當下, 調整自己的做法, 別只有一套做法啊!
皓清-avatar-img
2022/04/22
跟我北部待久後,回鄉下會不習慣不同的生活步調一樣。(咦?感覺被我一說格調就變小了🤣🤣
Yi-Wen / 阿兔-avatar-img
發文者
2022/04/22
哈哈哈怎麼會,我相信這是共通的經驗,只是跨國差異大的關係容易在生活中注意到,我反倒覺得小範圍更考驗一個人對自己和生活的敏銳度跟觀察力耶。
哇阿兔,好久不見了^^ 這篇好有趣~其實想想生命也是挺厲害的,透過適應力讓自己在不同的環境都能找到出路😆
Yi-Wen / 阿兔-avatar-img
發文者
2022/04/22
嗨嗨,Aya,好久不見,我回來了。 正如你所言!的確會不由得佩服起人類的適應力(大拇指)
在國外久了,回去真的要適應一段時間
Yi-Wen / 阿兔-avatar-img
發文者
2022/04/22
是呀,想必Danielson一定也有過這樣的經驗~
外院小公主-avatar-img
2022/04/21
我也是,在德國可以接受不管什麼飲料起碼兩歐元,可是回到台灣,想點咖啡卻猶豫許久。
Yi-Wen / 阿兔-avatar-img
發文者
2022/04/22
:D 一律把台灣價格換算成歐元,或許就會覺得「好便宜啊」唷,但是不能常用,不然荷包君會哭。
avatar-img
Yi-Wen / 阿兔的沙龍
92會員
37內容數
在瑞士法語區住了四年之後,搬到大鄰國之一:德國,快一年的時間,不同語區會交織出什麼樣的火花呢,我也很期待。在德國,目前我依然是以外來者觀點在探索和觀察這個有白紙黑字才安心的社會,因此這個專題會透過日夜在他方的我,呈現我在異國生活的片段,可能細瑣可能平淡或許偶爾燦爛的時刻。
2022/01/20
哈囉,親愛的大家,好久不見,最近過得怎麼樣呢? 距離上一篇文章已經兩個月有餘,在台灣的生活簡直精神時光屋,我有種浦島太郎從龍宮回來後發現時光飛逝的錯愕心情。潛水了好一陣子,沒浮上水面跟大家互通有無,是時候來說說隔離結束之後的生活,計劃如何地跟不上變化,以及如何地超展開。
Thumbnail
2022/01/20
哈囉,親愛的大家,好久不見,最近過得怎麼樣呢? 距離上一篇文章已經兩個月有餘,在台灣的生活簡直精神時光屋,我有種浦島太郎從龍宮回來後發現時光飛逝的錯愕心情。潛水了好一陣子,沒浮上水面跟大家互通有無,是時候來說說隔離結束之後的生活,計劃如何地跟不上變化,以及如何地超展開。
Thumbnail
2021/11/23
睽違近兩年,總算回到想念的地方:臺灣了!我把一個多禮拜的隔離生活寫成一篇短短的心得。
Thumbnail
2021/11/23
睽違近兩年,總算回到想念的地方:臺灣了!我把一個多禮拜的隔離生活寫成一篇短短的心得。
Thumbnail
2021/08/11
想起沈復的〈兒時記趣〉,在記憶裡搜索了以後,決定也來寫自己的兒時記趣,一共六則小故事。
Thumbnail
2021/08/11
想起沈復的〈兒時記趣〉,在記憶裡搜索了以後,決定也來寫自己的兒時記趣,一共六則小故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她不懂台灣對中國的態度、不懂香港的處境,甚至對西方國家與中國的對立感到困惑,有如我在韓國瑜大戰內看到的老韓粉。 然而,每當我準備要跟她吵起來時,她端來的食物瞬間讓我喪失尊嚴。 那位參加過無數遊行、抗中保台的年輕人,就敗在免費的蝦仁披薩上。
Thumbnail
她不懂台灣對中國的態度、不懂香港的處境,甚至對西方國家與中國的對立感到困惑,有如我在韓國瑜大戰內看到的老韓粉。 然而,每當我準備要跟她吵起來時,她端來的食物瞬間讓我喪失尊嚴。 那位參加過無數遊行、抗中保台的年輕人,就敗在免費的蝦仁披薩上。
Thumbnail
在台灣開車或走路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不知道為什麼台灣的駕駛習慣及交通現況這麼的不文明不按照規定,路邊紅線停車是每天貪圖方便人們的習慣,一直到現在都還可以看到逆向及雙黃線超車的狀況,每次開車我都要盡可能的避開路上三寶,畢竟在台灣要學會避開這些不理性的麻煩,曾經出過一次車禍,對方無照駕駛及超速,事後還可
Thumbnail
在台灣開車或走路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不知道為什麼台灣的駕駛習慣及交通現況這麼的不文明不按照規定,路邊紅線停車是每天貪圖方便人們的習慣,一直到現在都還可以看到逆向及雙黃線超車的狀況,每次開車我都要盡可能的避開路上三寶,畢竟在台灣要學會避開這些不理性的麻煩,曾經出過一次車禍,對方無照駕駛及超速,事後還可
Thumbnail
出去旅行,不管國內國外,我很少拍一些到此一遊的照片,當然也沒有花太多時間,著墨於記錄式的遊記,因為我知道那樣的遊記,一定有很多朋友寫得更棒,拍出來的照片更吸引人(有你們真好)。 真正在旅行途中,我都是很自在從容地當個好奇寶寶,到處跟當地人互動聊天,試著用另一種視野,來記錄與分享我的旅行心得。
Thumbnail
出去旅行,不管國內國外,我很少拍一些到此一遊的照片,當然也沒有花太多時間,著墨於記錄式的遊記,因為我知道那樣的遊記,一定有很多朋友寫得更棒,拍出來的照片更吸引人(有你們真好)。 真正在旅行途中,我都是很自在從容地當個好奇寶寶,到處跟當地人互動聊天,試著用另一種視野,來記錄與分享我的旅行心得。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到回台生活近四個月的時間,我需要適應什麼,像是交通工具、消費觀等等,並於其中發現有些反而突顯了我曾經在他方做過的生活適應,非常有趣。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到回台生活近四個月的時間,我需要適應什麼,像是交通工具、消費觀等等,並於其中發現有些反而突顯了我曾經在他方做過的生活適應,非常有趣。
Thumbnail
自從在成都生活與工作後,除了在那邊的一切是重新適應與體驗外,慢慢的重心轉移過去後,每每返台會發現對台灣的一些文化與人情事故,也是得重新適應與體驗。 距離感 首先是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在台灣時,人與人之間實體的距離與心理的距離,都會保持著一定的「舒適」間隔。這讓習慣了的自己與身邊一眾朋友都發現到了大
Thumbnail
自從在成都生活與工作後,除了在那邊的一切是重新適應與體驗外,慢慢的重心轉移過去後,每每返台會發現對台灣的一些文化與人情事故,也是得重新適應與體驗。 距離感 首先是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在台灣時,人與人之間實體的距離與心理的距離,都會保持著一定的「舒適」間隔。這讓習慣了的自己與身邊一眾朋友都發現到了大
Thumbnail
我受到無數人的幫助,被請吃飯,被帶出去玩,甚至被撿回家,聽著他們的故事,也聽著他們訴說自己的煩惱,因為我們雙方都知道,彼此都只是彼此生命中突如其來的一小段插曲,我們之前不認識彼此,之後也不太有可能會再次相遇,所以根本沒有甚麼好隱瞞的,往往雙方都能非常坦率的分享彼此的一切,而我非常珍惜這樣子的關係。
Thumbnail
我受到無數人的幫助,被請吃飯,被帶出去玩,甚至被撿回家,聽著他們的故事,也聽著他們訴說自己的煩惱,因為我們雙方都知道,彼此都只是彼此生命中突如其來的一小段插曲,我們之前不認識彼此,之後也不太有可能會再次相遇,所以根本沒有甚麼好隱瞞的,往往雙方都能非常坦率的分享彼此的一切,而我非常珍惜這樣子的關係。
Thumbnail
游離、跟團、生活是總結的三種狀態。
Thumbnail
游離、跟團、生活是總結的三種狀態。
Thumbnail
周遊列國(?)一趟回來,真的要談到我印象最深刻的「文化衝擊」,廁所的衛生紙要丟哪裡大概進了前三名。
Thumbnail
周遊列國(?)一趟回來,真的要談到我印象最深刻的「文化衝擊」,廁所的衛生紙要丟哪裡大概進了前三名。
Thumbnail
「在德國,我們坐著小便,如果你要站著上,你就洗廁所。」 之前在德國借宿朋友家時,他第一個告訴我的生活守則就是這一條。 很久以前就聽說馬桶就是要拿來坐著使用的,但從小養成的習慣實在是不太容易改過來。結果,當時一經過洗廁所的恐嚇後我幾乎馬上就改過來了......
Thumbnail
「在德國,我們坐著小便,如果你要站著上,你就洗廁所。」 之前在德國借宿朋友家時,他第一個告訴我的生活守則就是這一條。 很久以前就聽說馬桶就是要拿來坐著使用的,但從小養成的習慣實在是不太容易改過來。結果,當時一經過洗廁所的恐嚇後我幾乎馬上就改過來了......
Thumbnail
我是一個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的人,走到上到哪,偏偏我又會到處亂跑 (80%因為工作關係,20%是本身就愛亂走),想紀錄一下有關女人便所相關奇事😁 (內容有點噁心,請謹慎思考後再讀取)
Thumbnail
我是一個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的人,走到上到哪,偏偏我又會到處亂跑 (80%因為工作關係,20%是本身就愛亂走),想紀錄一下有關女人便所相關奇事😁 (內容有點噁心,請謹慎思考後再讀取)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