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6/03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FACTFULNESS 讀後心得

《FACTFULNESS》封面
《FACTFULNESS》封面

前言

  我們所生活的世界,究竟有沒有我們所想的那麼糟?面對世界,我們就像以管窺天,只是現在的管子是新聞媒體,抑或是網際網路上的各種資訊。資訊量如此龐大,我們真的有把握住其中那些真正重要且真實的資訊嗎?會不會我們根本不了解這個世界呢?如果你和我有相同的疑問,那你能夠在這本由Hans Rosling主寫的書(中文書名為《真確》)中,找到答案。讓作者透過分析十種直覺偏誤和各種數據告訴你:
Why things are better than you think! 為何事情比你想像的好!

你究竟有多了解這個世界?

  以下四題測驗出自本書中,看看你有沒有比黑猩猩更了解這個世界!(註)
題目一:在過去的20年間,世上極貧窮的人口佔世界總人口的比例有何變化? (A) 幾乎變成兩倍 (B) 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 (C) 幾乎變成二分之一倍
題目二:現今有兩億0~15歲的孩童在世界上。請問根據聯合國的數據,在2100年時,世上將有多少0~15歲的孩童?
世上的小孩數量 (橫軸:西元年;縱軸:數量(單位:億))
題目三:在全球中,年齡為一歲的小孩有多少比例已經完成接種疫苗?(此疫苗非Covid-19的疫苗,是指一般的疫苗施打) (A) 20% (B) 50% (C) 80%
題目四:在目前的世界中,年約30歲的男子曾經平均花10年在上學。請問同齡的女人曾花費多少時間在就學? (A) 9年 (B) 6年 (C) 3年
記錄好你的答案後,接著,我們就要來對答案囉!
註:黑猩猩的答對率就是隨機猜的33%。

我們的直覺往往有偏頗!

面對全世界,我們一樣有如同「視錯覺」的認知錯覺 (圖中的兩條橫線等長)
答案:1. C, 2. C, 3. C, 4. A
數數看,你答對幾題?如果全答對,那麼恭喜你,你無須往下看文章了,直接畢業吧!倘若你全答錯也不必灰心,因為作者曾給許多高知識分子做過這些測驗,他們的表現幾乎不如一隻大猩猩!
題目一:在過去的20年間,世上極貧窮的人口佔世界總人口的比例有何變化? 答案:幾乎變成二分之一倍
解析: 作者在「負面直覺偏誤」(negativity instinct)這章說到,大部分的人們都認為世界有越來越糟的傾向,然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人們天生對於壞消息較敏感,當我們接受過多壞消息而忽略好消息或視為理所當然時,我們就會自然而然認為「一代不如一代」。Hans Rosling教授利用以下的32張統計圖表證明世界越來越好!
16種好的事情正在進步(e.g. 藝文活動、識字率、網路、糧食收成、女生投票權、科學發展...)
16種不好的事情正在下降 (e.g. 奴隸、漏油、飛機失事、童工、懸浮粒子、臭氧耗竭、餓莩...)

題目二:現今有兩億0~15歲的孩童在世界上。請問根據聯合國的數據,在2100年時,世上將有多少0~15歲的孩童? 答案:
答案為C
解析:
是不是不太符合直覺呢?Rosling教授稱這樣的認知偏差稱為「直線型直覺偏誤」(straight instinct)。人們太容易以過去至今的變化來預測未來的趨勢,然而這其實表示我們不夠了解這件事情,或是見過的圖表實在太少。根據聯合國的預測,人口成長趨勢應該長這樣子:
聯合國預測的人口成長趨勢圖
隨著科技進步,生育率和死亡率下降,社會逐漸形成一個成年人越來越多的人口型態,在18~19世紀因為小孩的夭折率很高,因此父母平均生下四個小孩,卻只有兩個小孩能夠順利長大成人,在書中作者稱為「舊平衡」(old balance)。從19世紀一直到西元2002年這段時間夭折率下降許多,因此每對夫妻能夠養活多於兩個孩子,並且他們都能夠成家立業,這段期間被稱為「過平衡」(out of balance)。最後一個階段稱作「新平衡」(new balance),也就是從2001年至今。新平衡和舊平衡的差異在於,伴隨教育普及、人民有避孕的觀念,甚至想要追求更好的生活水準,新平衡時期的父母是自願選擇生一、兩個孩子就好,並非如舊平衡時期的高孩童死亡率導致人口平衡。
如果你有了這樣的知識,就不會想阻止企業家和公益團體幫助低發展國家,更不會說出這種駭人聽聞的話:
If you keep saving poor children, you'll kill the planet by causing overpopulation. 如果你繼續拯救窮人的小孩,就等同於你在試圖讓人口過量問題惡化進而造成地球毀滅。

題目三:在全球中,年齡為一歲的小孩有多少比例已經完成接種疫苗?(此疫苗非Covid-19的疫苗,是指一些疾病的疫苗施打) 答案:80%
解析:
在「概括型直覺偏誤」(generalization instinct)這章中,作者Hans Rosling想要探討的主題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刻板印象」(sterotype)。教授強調,人們不能總是用「平均值」看待一群人,這個觀念就和Todd Rose寫的《The End of Average》(中文書名為《終結平庸》)想表達的概念一致。舉個例子,一說到非洲國家,或許我們腦中就會開始浮現飢餓的孩童、沒有自來水和電,也幾乎沒有公共建設,衛生很糟、教育水準很低等等的場景。但是,當我們細看非洲的每一個國家就會發現:
圖中藍色圓圈為非洲各國 (橫軸:收入;縱軸:平均壽命)
南非、埃及、阿爾及利亞這三個國家的發展程度比印度、菲律賓都還進步許多,而且與中國、墨西哥的發展階段相仿。(這應該完全打破我們剛剛腦海的景象了吧!) 再舉一個書中的例子,如果你今天是一家販售衛生棉公司的老闆,你會選擇製造各種輕薄舒適的高級衛生棉,還是製造平價的衛生棉打入一般市場?答案是後者。Hans Rosling說明由於生育率下降,教育普及率上升,發展中國家的女性懷孕比例下降許多(懷孕不會有月經),這有助於銷售更多的衛生棉給他們。因此與其花費很多時間鑽研更頂級的衛生棉給已發展國家,真正的客群其實是在等級二和三(Level 2 & 3)的國家。(註)
最後來說說全世界疫苗施打率這件事。一個國家能做到將疫苗由港口運送到醫院,再由醫生、護士進行施打,表示這個國家在運輸、電力、教育和衛生方面的基礎建設有到位。而這些基礎建設正好就是一個國家在發展經濟時建設工廠所需要的各個面向,因此對於輕忽這些國家基礎建設的投資客而言,或許他們正在錯過一個大好機會。
註:作者Hans Rosling提出另一種劃分國家發展層級的方式,藉由收入將國家分成等級1~4。(詳情可至Rosling家族所做的網站Gapminder了解)

題目四:在目前的世界,30歲的男子平均曾經花10年在學校學習。請問同樣是30歲的女子曾花費多少時間在就學? 答案:9年
解析:
本篇文章最後的一個問題要來探討的是「宿命型直覺偏誤」(destiny instinct),這種現象的發生往往在人們有了刻板印象後,就永不再「更新」它。有時候我們會認為某些事情永遠無法改變,像是非洲國家永遠無法趕得上歐洲國家,以及人們會因信仰不同而有不同的家庭規模。然而,Hans Rosling教授表示,其實事情不是毫無變化,而是進步得太緩慢,以至於時常被人們忽略。就像題目四,三十歲左右的女子上學的時間竟比男人少一年!這樣的進步是透過不斷的爭取、遊說而慢慢一年多一年才有現在平均的「九年」。當進步一點一滴的累積時,我們不僅很難發覺,還常常受到新聞媒體以及報章雜誌的影響,認為阿富汗不讓女生上學的事件發生在很多國家,因此判斷全球的性別不平等現象十分嚴重,使我們嚴重低估了這些年各國在這方面所做的努力。
作者也不認為非洲國家永遠無法趕得上歐洲國家,因為如果我們仔細去研究非洲國家中比較落後的那群,會發現造成他們極度貧窮的原因為土地(飢荒)與衝突——並非非洲國家獨有的,中國、越南、孟加拉等國家都是這樣走過來成為現在的模樣。而我們一般認為有些宗教不准人們使用避孕工具,也不允許墮胎,會讓當地的人民多子多孫,進而導致貧窮。教授做完統計圖表後,發現事實上,生育率和宗教幾乎沒有關係,卻和收入高低、教育、保健的進步相關性最高
各宗教(左中右分別為基督教、伊斯蘭教、其他)平均一位女人擁有的嬰兒數量 (橫軸:收入等級1~4)

結語

  作者Hans Rosling從小就著迷於馬戲團,甚至有時在學期結束前的課堂上表演「吞劍」給學生看!他在書中寫道,"Sword swallowing has always shown that the seemingly impossible can be possible, and inspired humans to think beyond the obvious."(中譯:吞劍總能表達一件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卻是可能發生的,進而啟發人們超越顯而易見的思考。) 真實世界中有許多事情就像吞劍一樣,直覺做不到,但其實存在。因此我們必須多花點功夫弄清真相,而非一味地相信我們的直覺。這也讓我想到宋朝陸九淵先生所說「盡信書不如無書」,資訊唯有經過思考才有其意義和價值,若什麼都信,我們極有可能被蒙蔽,而對這個世界充滿偏見。我推薦各位有空可以去聽聽Hans Rosling教授在Ted的演講,內容是書中的第一章關於「二分化直覺偏誤」(gap instinct),帶領各位更深入理解這世界。
  另外,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密涅瓦大學?這所大學旨在培育學生的思考力、國際觀,辦學理念為「世界即校園」,也是目前世上錄取率最低、最貴的一所大學。為什麼我要和大家提到這所學校呢?因為我曾經研究過這所學校,也看過幾位從密涅瓦大學畢業的留學生的文章與書籍,想在這裡告訴大家的是,即使今天我們沒有那麼多資金可以投資自己,或是沒有足夠資格錄取這所大學,這些都不太重要。因為無論是批判性思考、國際視野,還是統計、程式能力,我們都能藉由書籍、網路的資源增進自己。活在一個知識沃土的年代,「主動學習」就是我們學習的最佳夥伴,而從《深度思維》、《後疫情效應》到今天的這本書,都是我從閱讀過的書單中挑選讓我成長最多的書,希望透過分享閱讀心得的方式,開啟每個人心中的「密涅瓦學堂」!共勉之。

書籍資訊:
  • 書名:Factfulness: Ten Reasons We're Wrong about the World -- And Why Things Are Better Than You Think
  • 作者:Rosling, Hans/ Rosling, Ola (CON)/ Rönnlund, Anna Rosling (CON)
  • ISBN:9781473637498
  • 出版社:Flatiron Books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