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劇」是一種以誇張的手法、巧妙的結構、詼諧的臺詞、對喜劇性格的刻畫等,引發觀眾對醜陋滑稽的嘲笑的戲劇。
由於演員的表現角度和手法不同,喜劇分有諷刺喜劇、抒情喜劇、荒誕喜劇和鬧劇等。其內容有時帶有諷刺及政治機智的社會批判,有時則是純粹的鬧劇或滑稽劇。
然而喜劇劇情再誇張也是無害的,就算主角因為挖到一隻斷臂而驚恐不已,觀眾也因為主角的驚恐而大笑!
西方喜劇的起源──古希臘喜劇
這麼有趣的戲劇究竟是從何而來的呢?據說歐洲最早的喜劇古希臘喜劇,就是喜劇的最初起源。當時的喜劇其實是一種祭祀酒神的狂歡歌舞和民間滑稽戲,「喜劇」(komoidia)一詞原意即為「狂歡隊伍之歌」。
古希臘農民在葡萄豐收時節,會組織慶典的歌舞隊行列,有人扮成野獸或獸人,有人扮成大胖子。除了步行還會騎獸或踩高蹺,甚至還有人手持長竿,竿上掛著誇大的陽具造型,一行人邊走邊唱邊舞。除了演唱酒神事蹟外,還會根據時事做即興的歌舞表演,常將沿途的觀眾逗得哈哈大笑。
當時的喜劇只能算是一種歡樂喧鬧的場面,演員們經常互相嘲諷戲謔,言語對談甚至有猥褻之嫌,因而被認為是一種低級表演,頂多只是舞臺上的點綴陪襯,這也是喜劇劇本傳世較少的原因之一。
直到西元前487年,雅典才正式將喜劇競賽項目納入春季酒神節慶中,這是喜劇正式受到肯定、有歷史記錄的開始。而喜劇的正式上演,也比悲劇晚了將近半個世紀。
各時期的喜劇代表作家
古希臘時期的喜劇作家以阿里斯托芬(Ἀριστοφάνης,約西元前448~380)為代表,他也是奠定「西方文學中喜劇以滑稽形式表現嚴肅主題的傳統」之人,因而享有「喜劇之父」的美譽。相傳他寫下了44部喜劇,可惜保存至今的僅有《阿哈奈人》、《騎士》、《和平》等11部。
中世紀的歐洲進入了封建專制統治時期,戲劇的創作和演出以宣傳宗教觀念和道德說教為主,喜劇則多半以世俗生活和辛辣的社會諷刺為表達方式,這個時期雖長,但傳世之作卻是少之又少。
14到16世紀是歐洲的文藝復興時期,戲劇創作如百花齊放。16世紀的喜劇作家以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為代表,他是英國文學上最傑出的戲劇家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達。
莎士比亞早期創作以喜劇居多,內容總是充滿樂觀堅強的精神,且清楚表達了人物的個性及其追求,例如《仲夏夜之夢》便闡述了人們對愛情的執著與追求,感動了無數的觀眾。
法國喜劇作家、演員兼戲劇活動家的莫里哀(Molière,1622~1673)則是17世紀喜劇作家的代表,也是法國芭蕾舞喜劇的創始人,被認為是西洋文學中最偉大的喜劇作家之一。著名的作品有《偽君子》、《吝嗇鬼》、《唐璜》、《憤世者》、《司卡班的詭計》等。
莫里哀的喜劇在種類和樣式上比較多樣化,他主張作品必須自然合理,雖然含有鬧劇成分,但總在風趣、粗獷中表現出嚴肅的態度。他的作品對歐洲喜劇發展有極深遠的影響,被譯成了許多語言,成為各國舞臺上經常演出的劇目。
到了18世紀,義大利的哥爾多尼(Carlo Osvaldo Goldoni,1707~1793年)、法國的博馬舍(Pierre-Augustin Caron de Beaumarchais,1732~1799年)等劇作家,成了歐洲啟蒙運動時期喜劇的代表。
哥爾多尼出生於威尼斯共和國,一生創作了大量劇本,其中以《一僕二主》、《女店主》和《老頑固們》等最為人所熟知。
這些作品如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且大量使用了貼近民間的威尼斯方言,塑造的人物個性鮮活,劇情富含矛盾衝突,巔覆了當時即興喜劇中的假面人物和一成不變的結構。他的作品也被譯成多國文字,至今仍在全球各地上演。
博馬舍出生於巴黎鐘錶匠家庭,雖然13歲就輟學在家,但他勤奮好學,自學有成,長大後成為知識淵博的作家兼社會活動家。
他的作品銜接了古典主義與近代戲劇;1772年,他完成了以費加羅為主角的第一部劇本《塞維亞的理髮師》、1778年完成了《費加羅的婚禮》,1784年在法蘭西劇院首次公演時,造成了極大的轟動,1792年完成了【費加羅三部曲】的最後一部《有罪的母親》,為他的鉅作劃下了完整的句點。
19世紀則以俄國的果戈理(Nikolai Vasilievich Gogol-Yanovski;1809~1852年)為代表。這位是俄羅斯作家深受啟蒙運動影響,1836年,他的諷刺喜劇《欽差大臣》上演,其幽默的筆調和有力的諷刺手法,使得俄國喜劇藝術發生了重大轉折。
1842年出版的《死魂靈》是俄羅斯文學走向獨創性和民族性的重要標誌。被譽為「文壇盟主」、「詩人的魁首」的果戈理,此後更創造了文學評論家口中「果戈里時期」。而喜劇到了現代,已不再僅限於舞臺,電影、電視、網路等都能看到各種型態的喜劇,它也逐漸走入了大眾的眼中。
歡迎參觀本格其他作品——
日光:若你喜歡本文,記得點心心拍個手(要拍五下也行),你的鼓勵是創作者最大的動力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