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6/03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失控的轟炸》:轟炸機難題,你會怎麼選?

想像有台失控的列車正在狂飆,前方有五人被綁在鐵軌上無法動彈。此時你手上有個搖桿可以將火車轉向另一個軌道,但這邊的鐵軌上也有一個人被綁著……
你會選擇拉下搖桿嗎?
上面是哲學上經典的電車問題。而今天介紹的這本《失控的轟炸》中的兩位主角:漢彌爾與李梅也面臨著相似道德難題,但他們控制的不是火車,而是轟炸機
此書作者是大名鼎鼎的麥爾坎.葛拉威爾。他用嫻熟的文筆,為讀者帶來精彩的二戰空戰故事,帶出深刻的人性思考。 以下讓我們稍稍一賭此書風采。

【轟炸機之夢】

在空軍尚未獨立,還附屬於陸軍的1930年代,麥斯威爾機場的空軍基地進駐了一個叫做陸軍航空兵戰術學校的機構。故事就是從學校中一小撮人自稱轟炸機黑手黨的夢想家們開始。他們的信念是要「靠空軍改變戰爭」。
這樣的信心來自於一個想像:精準轟炸
精準轟炸的目標是這樣:轟炸機可以在三萬呎的高空,直接砸中、摧毀地面上任何他們想攻擊的目標。
只要能像上述那般準確摧毀地面上的重要標的,便可輕鬆癱瘓敵國,迫使他們投降。如此便可打場「乾淨」的戰爭,改變傳統戰爭曠日廢時,又死傷無數的慘況。
我有個夢想是這種形式的毀滅,還有由此延伸出去的更多可能性,可以讓空戰的受害者開口乞求和平。 -唐諾.威爾森
原本轟炸機黑手黨的期待只是理論,難以執行。但在卡爾.諾登,這個偏執的科學家發明「轟炸瞄準器」這玩意後,一切似乎成了可能。
而此時爆發的二戰,讓這群黑手黨們找到發揮的契機……
B17轟炸機(引用自維基

【實戰的骨感】

二戰爆發讓轟炸機黑手黨們有了施展拳腳的機會,他們急於證明精準轟炸的重要性。
那要打哪呢?幾經思量,他們決定攻擊納粹位於什文福的「滾輪承軸工廠」。滾輪承軸在現在戰爭中扮演重要腳色,少了它們,許多機具將無法運作。黑手黨們覺得就是它了,只要打爆這些工廠,德軍就無力再戰,只能舉白旗投降。
負責扛起這個計畫是海伍德.漢賽爾將軍,是精準轟炸的信仰者。
海伍德.漢賽爾(引用自Japan Air Raids.org
為了讓轟炸順利,陸軍航空兵的參謀設計了一個二階段空襲的策略,讓一名年輕上校柯蒂斯.愛默生.李梅扮演誘餌,攻擊德國生產轟炸機的雷根斯堡,使德軍無法回神對抗真正重要的什文福轟炸。
柯蒂斯.愛默生.李梅(引用自維基
於是乎,本書最重要的兩位角色:漢賽爾李梅,都已登場。葛拉威爾對兩人的描述大概是本書最精采的部分之一。漢賽爾爛漫有衝勁,是不折不扣的轟炸機夢想家;李梅則務實堅毅,凡事以行動結果為依歸。這兩人的糾葛基本上就是本書的主旋律。
好的,讓我們先回到這場空襲。直接說結果:大失敗。
轟炸機黑手黨們對實際戰爭的想像過於樂觀。首先是瞄準器在量產的情況下,精準度大幅下降,無法如預期般命中目標;還有更重要的因素:天氣。想要精準轟炸,看清目標是基本。不幸的是,出戰那天偏偏遇上大霧。
作為誘餌的李梅雖克服濃霧完成任務,但主要轟炸那邊卻延遲了「幾小時」才起飛。德軍因此有了空檔能重新集結對抗。在天公不做美與德軍迎擊下,美軍損失慘重,掉了數十架飛機。要糟的是,他們投下的兩千枚炸彈,只有八十枚擊中目標,一點也不「精準」。

【兩難的抉擇】

什文福的失敗成了轟炸機黑手黨的陰影。時光轉到二戰末,美國要對付的敵人轉成日本。漢賽爾再次領銜要從空中癱瘓日本。而這次他將精準轟炸的目標轉向日本的「飛機製造工廠」。
然而氣候再次攪局,這回他們遇上「噴射氣流」。在這種強風干擾下,根本無法對成功命中飛機工廠。「精準轟炸」效率極差,信仰再次面臨考驗。
此時迎來改變戰爭的重要發明:燒夷彈
這東西可把地表的各種東西燃燒殆盡。尤其日本滿地木造房,根本就是火種。美國陸軍希望漢賽爾可以捨棄精準轟炸,改用大規模的「濫投火攻」,直接打擊城鎮,摧毀日本士氣。
燒夷彈(引用自Japan Air Raids.org
這與轟炸機黑手黨的理念背道而馳。還記得嗎?他們要的是一場乾淨的戰爭。燒夷彈顯然離乾淨很遠。要漢賽爾去燒炸平民根本強人所難,因此他一再找理由拖延轟炸。
於是,漢賽爾出局了。李梅被美軍派來接掌他的位置。
務實的李梅毅然轉向燒夷彈的懷抱。1945年3月9日,他對東京進行全面空襲。
如果你那晚人在東京,抬頭看著天際,你會欣賞到一幅難得一見的美景—從天而降數以千計的鮮綠色匕首。
霎時,夜晚的東京成為一片火海。日式木造房完全不堪一擊,人民只能倉皇逃竄。一夜間, 不下十萬人成了戰爭亡魂。
建築物還沒被火舌波及,就自行爆出火焰。背上綁著嬰孩在逃命的母親,直到停下來喘氣,才發現她們的寶貝已經著火。
此後,李梅又對大阪、吳市、神戶等城市狂轟濫炸,淪為火下亡魂的數字多到難以估計。
被轟炸的東京(引用自Japan Air Raids.org
之後的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兩顆原子彈砸上廣島與長崎,日本投降,戰爭結束。
對李梅來說,他的火攻早已徹底打擊日本,原子彈只是畫蛇添足。如老葛形容的:真正的工作早有人做完了。
故事說到這邊。如果是你,會怎麼選呢?是當漢賽爾還是李梅?

【我會怎麼選?】

讀歷史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可以把自己置入其中,靈魂拷問一翻。思考如果站在那個當下,會做出什麼選擇
最近發生的南加州教會槍擊案才剛讓我做了一次拷問。看到台裔鄭達志醫師因對抗槍手而中彈身亡,不禁思量,如果是我,有勇氣站出來嗎?答案好像是否定的。想到這可能會造成更多傷亡,對自己不免有些失望。
鄭達志醫師(引用自South Coast Medical Group
而書中漢賽爾和李梅所面臨的問題又更加複雜:是要堅持乾淨的精準轟炸?還是要用燒夷彈不擇手段地終結戰爭?
葛拉威爾在書中毫不猶豫地站在漢賽爾這邊。甚至說出:
柯蒂斯.李梅贏得了戰役。海伍德.漢賽爾贏得了戰爭。
他的其中一個理由是精準轟炸在科技進步的現在,已然成真。也就是說,再給科技一點時間,「乾淨的戰爭」就能到來。
但在那當下,有時間可以等嗎?
一種說法是,李梅的轟炸讓日本更有投降的理由,這避免了美軍的登陸作戰以及日本可能的饑荒。從這角度,當下的濫殺,反而可以在未來少死很多人。
回到開頭說的,這似乎是個變形的火車問題。李梅的作為就像是在電車問題中選擇犧牲一人救五人。但真的是這樣嗎?假設日本被這樣濫炸還是沒投降的話,這些人的犧牲是否就「白費」了呢?
葛拉威爾另一個支持漢賽爾的理由是基本的人道考量。火燒平民實在是難以接受的選項。
最近正好看了〈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這部從日本平民視角出發的二戰動畫電影(好看大推)。電影中的地點正是被李梅轟炸過的吳市。於是乎,書中的火攻對我來說不單是文字,而是鮮明的電影畫面:炮彈如煙火般不斷劃破天空;眾人在火陣中倉皇逃竄;孩子奮力驅趕死去母親身上的蛆……
我想我會選漢賽爾,但這並非出自什麼高尚理由或熟慮思考,只是單純沒屠殺的勇氣罷了。但如果這樣做反會讓更多人死去呢?如同教會事件,這次的拷問我對自己還是失望。
〈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海報(引用自「この世界の片隅に」製作委員會
再想深一點,看看現正進行的俄烏戰爭。在精準轟炸已然實現的現在,戰爭真的「乾淨」了嗎?
思索的越多,我的疑惑卻不減反增……

【後記:故事的反思】

這是我第一次讀葛拉威爾的作品。只能說能名家就是名家,看他熟練地爬梳大量史料,把如此龐雜的事件說得那麼易讀好看,讓我完全沉浸其中,一眨眼書就見底,功力實在深厚。
而他對漢賽爾和李梅的刻畫尤其厲害,這兩人在在他筆下彷彿一光一影,對比呼應。不過這也讓我不禁思考,如此強大的故事性敘事真的好嗎?
如上面說的,葛拉威爾毫不猶豫地站在漢賽爾這邊。在書中,他甚至引用撒旦誘惑耶穌,如此強烈的方式來暗喻李梅接受燒夷彈的不道德。如此大膽揮動說故事的權柄,讓我不禁略感畏懼。
身為讀者的我,看到的是他對事件裁切整理過的樣貌,而這樣的樣貌是否會偏離真實呢?但話又說回來,所謂「真實」真的存在嗎?
雖說有些疑惑,不過能讓我思索這些或許也是這書的另一層價值吧。作為歷史書,葛拉威爾的確做到普及推廣的效果。之後也會想找更多他的書來讀。
最後我想,歷史未必能讓人們學到教訓,停止犯蠢。但這些故事總提醒著我們,在每個當下都要更謹慎地做出選擇。歷史沒有如果,但未來還有更多可能。

↓↓也歡迎大家來追蹤〈姆斯的閱讀空間〉的臉書和哀居↓↓
姆斯的閱讀空間 FB 姆斯的閱讀空間 IG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