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8|閱讀時間 ‧ 約 12 分鐘

稻花香裏說豐年

    出自: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原文: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

    前言

    年輕時,有段時間喜歡背誦詩詞,尤其是詞,幾個字就能精準的描述景物,歷歷在目。例如<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例如<繞床饑鼠,蝙蝠翻燈舞,屋上松風吹急雨,破紙窗間自語>;例如<碧雲天,黃葉地…>…有的詩詞一背就不易忘記;有的雖背之再三,但很快就忘了,怎麼想都想不齊全,只記得其中的一兩句,說明之前曾經背過…有意思的還包括:當時背起來的、印象深刻的雖也會再三咀嚼、玩味,但卻很少去深究其意含。例如這一首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就是其中之一。當時就是覺得有意思,有感覺…。但其實並未深究。前日夜間和內子在住家附近散步時,聽到田裡蛙聲,好像有好久沒聽到青蛙叫了;然後忽的想起辛棄疾的<聽取蛙聲一片>…,住家附近的稻田已經可見到稻穗了,快要可以收割了。此時重溫此詞,滿有意思的。因為詞境與現況滿符合的…
    一般的詞大多是描景兼訴情,此詞則幾乎都在描寫實景。我們先看譯文再輔以己見。(註一)

    譯文
    天邊的明月升上了樹梢,驚飛了棲息在枝頭的喜鵲。在稻穀的香氣裏,人們談論着豐收的年景,耳邊傳來一陣陣青蛙的叫聲。天空中輕雲漂浮,閃爍的星星時隱時現,山前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詩人急急從小橋過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廟附近樹林旁的茅屋小店哪裏去了?拐了彎,茅店忽然出現在我的眼前。

    對上片譯文的看法

    我認為此譯文只是就著字面上的字句,然後揣想著其可能的含意,實際上與現實狀況是有距離,有隔閡的。
    明月別枝驚鵲
    譯文是:「天邊的明月升上了樹梢,驚飛了棲息在枝頭的喜鵲。」明月升上樹梢,會驚飛棲息的喜鵲?好像有些胡扯。然而翻尋坊間譯文幾乎都做此解。甚至還進一步推論說喜鵲敏感,月升月落時光線的明暗,都會造成驚擾。所以呢?只要明月當空,喜鵲就會四處驚飛啼叫?有的更進一步提到:蘇軾《次韻蔣穎叔》詩:“明月驚鵲未安枝。”以顯示明月驚鵲確有所本。但會不會蘇軾當時看到鵲未安枝,又見明月當空,因而未探其因,直接認為:就是明月引發驚鵲?
    此詞的詞牌名為《西江月》;詞名為《夜行黃沙道中》。那麼黃沙道又是在那兒呢?依據《百度百科》的介紹:「黃沙嶺的經濟作物以水稻為主;屬於亞熱帶氣候,四季分明。」與台灣相類似。辛棄疾因何故夜間行走於黃沙道中,我們不知道。黃沙嶺是距縣城四十公里的偏僻山村其道路應該是諸多坑洞,蜿蜒崎嶇的石子路,路旁應該種有許多的樹。當時也沒有路燈之類的設施,類似五、六十年代台灣的鄉下地方,偏僻,但純樸,舉目幾乎都是親朋故舊,相互間都是相熟相知的,往來極為密切。因為沒燈沒火,所以可以想像當時的人晚上很少出門,出門必然有事-有不得不出門的事,只是辛棄疾沒說,所以我們不知道那是啥事?我們只知道他走在黃沙道中(我們也不知道此行有幾個人),因為心有所感,所以就著所見所聞寫了一首詞。
    這首詞的上片描述的是他在道中的所見所聞。所以我們在解讀時必須把場景返回到他當時見聞的現場,而不是單單靠著字句,然後憑空揣想這個字句可能的意思是什麼。之所以把「明月別枝驚鵲」解釋成:「天邊的明月升上了樹梢,驚飛了棲息在枝頭的喜鵲。」就是這樣來的,說得好像是明月把喜鵲驚動了。你想:有這可能嗎?明月早就在天空多時了,然後呢?看到有夜鳥在飛就認為是因為明月的關係?住家附近,有人會利用夜間在路上撥灑食物,因此路旁的電線桿上會有鳥棲息,有人經過,鳥就會鳴叫飛起,似乎怪人驚擾了牠。所以呢?有沒有可能是:一個夜行人走在陰森黑暗、凹凸不平的道路上,因為路途昏景,所以他注意到了掛在天邊的明月,他的腳步聲驚動了原來棲息在路旁樹枝上的夜鳥,夜鳥不滿的拍動著翅膀飛了起來,甚至嗚叫了兩三聲,等夜行人過去後,又飛回原來棲息的枝上。換句話說:驚動夜鳥的不是明月,而是夜行人,而且這個<鵲>也不一定是喜鵲。<別枝>有人認為是夜鳥飛離樹枝,有人認為應該是叉開來的斜枝…。
    清風半夜鳴蟬
    譯文是:「清涼的晚風彷彿吹來了遠處的蟬叫聲。」一樣是用己意來詮釋字句,真的是不知所云。稻子結穗大概是在六月左右,此時天氣慢慢熱了起來,待在家裡往往覺得悶熱,因此兒女小時,我和內人大概都會在臨睡前用機車載著他們在鄉間小路上吹一會兒風,涼快一下,較易入睡。此時你會聽到此起彼落的蟲鳴聲,把夜色點綴得更加幽靜。之所以用<半夜>乃因如果只是初夜,暑氣尚未消除,沒有深夜暑氣消盡後的風那麼清涼、清爽。<鳴蟬>不是真的蟬在叫,而是泛指各式夜間在鄉間草間矮樹間鳴叫的蟲聲。夜間到鄉村小路上走一走,大概就知道<清風半夜鳴蟬>是什麼意思了,怕的是:無此經歷,那就只能憑空想像了。
    稻花香裏說豐年
    譯文是:「人們談論着豐收的年景。」問題是辛棄疾是和誰在談論?稻子結穗時,稻穗的顏色與稻葉的綠是不同的,看起來有點類似花,是近黃色的,而且會有特殊的清新味道,稻花應該不是指稻子開花,而是指稻穗。在夜色之下,整片稻田看起來好像長滿了稻花,而且有著特殊的田地及稻子的花氣,預告著今年又是豐收的一年。這兒的"說",也許是在日間偶而聽到人們在談論今年的稻子結的不錯之類的,在親身看到稻田,更加映證了日間的談論是對的。這個<說>,也許是聽說,但在這裡則無人在說,只是映照,只是預告而已。也有可能是底下青蛙的叫聲,好像在大聲宣告著今年又是豐收。
    聽取蛙聲一片
    譯文是:「耳邊傳來一陣陣青蛙的叫聲。稻子成熟前的晚上行經稻田旁邊,青蛙的叫聲特別聒噪宏亮,而且是此起彼落,連綿不斷,時遠時近的連成一片,非常熱鬧。童年,住家在稻田旁邊,往往伴著蛙聲入眠,雖然有時覺得有些聒噪,但聽著聽著就睡著了。而且青蛙叫聲了除了水田外,其他的地方似不多見。<一片>描述得既真且繁。也有人認為:稻花香裡的一片蛙聲好像就在訴說著好年冬的到來。

    上片小結
    從上闕詞可以了解到:詞人的心情,他似乎是從從容容的,因為如果匆忙的話,他應該是不會注意到四周的景物的,可是他似乎是不緊不慢的走在暗黑甚至陰森的路上,卻注意到了上頭的明月,也注意到了被他驚動的夜鳥;他感受著清涼的夜風,他也聽到了四周;他在月光下看到了滿滿的稻穗,聞到了田間泥土的土氣以及稻穗的清香;他也聽到了田間此起彼落的蛙鳴。這段夜行黃沙道的過程,因著他的描述而長存至今。我們似乎能夠感知到他閒適的心情,以及帶點歡欣的感觸…

    對下片譯文的看法

    然而,上片易解,下片則乍看之下有點費解。
    七八個星天外
    譯文:「天空中輕雲漂浮,閃爍的星星時隱時現」你看到了嗎?這個譯者還是就著字面強充解人。從此句開始與上片好像沒有了關係,上片不是有明月清風,蛙鳴蟲嘶嗎?怎麼突然好像那些都不見了。然後突然來了個"星天外",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我認為:針對這點似乎有必要了解一下《黃沙嶺》的地理位置,依據《百度知識》的資料,「它距上饒縣城四十公里(換句話說是個相當偏僻的山村),屬丘陵山區,山多田少…」如此一來,就說得通了。上片應該是走在平地水田旁的路上,所以看得到明月,稻田,聞得到稻香,聽得到蛙鳴蟬嘶;下片的描述或許是進入丘陵地帶了,也表示作者其實已經走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走了相當遠的一段路了。此時,遙望天際,只見烏雲已經遮蔽了明月,天空中稀稀疏疏的殘留了幾顆星星,似有還無似的閃爍著。
    兩三點雨山前
    譯文:「山前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為何突然出現<山前>?因為作者已經進入到丘陵地帶了。山丘雖然不高(依據《百科知識》,黃沙嶺海拔不高,約200-800米),但糟糕的是在走到了山邊,竟然淅淅瀝瀝的下起了小雨。這兒的小雨有可能是地形雨。之前在撰寫研究論文時,曾長期入駐位於中央山脈中某山地鄉,以進行民族誌研究。每到下午四五點,底下平原或許還陽光普照,此地的太陽則已隱到山後(因為被山擋住了),然後在漸漸的昏暗中,輕輕的慢慢的飄起地形雨來…我不知道黃沙嶺會不會有類似的狀況…。還有一種可能是夏日的驟雨,突來突停的驟雨,突如其來的一陣,然後又消停了…<兩三點>表示雨勢不大,但不管大小,這突如其來的驟雨,總是令人有點焦噪、有點煩噪的…因此也讓詞人沒了從容欣賞景物的閒情雅興,只能略帶匆忙的想找個地方去躲雨。因為有點急促的想著趕路避雨,因而無暇他顧,結果山路轉個彎,忽然看到前面溪橋再過去,那間熟悉的茅店就這樣出現在土地公廟旁的樹林邊。
    舊時茅店社林邊。
    <社>是土地廟。古時,村有社樹,為祀神處,故曰社林。此句的意思是土地廟樹林旁邊有我以前停歇過的茅店-我對它還有印象。
    路轉溪橋忽現
    <忽現>意思是忽然出現,為什麼忽然出現?因為沒有預期,為何沒有預期到?因為匆忙之際根本沒注意到週遭環境;之所以匆忙乃因突然下雨,突然下雨以致原來的雅興都沒了,一心只想著要趕快趕路以便找個地方躲雨。
    針對後兩句的譯文:「詩人急急從小橋過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廟附近樹林旁的茅屋小店哪裏去了?拐了彎,茅店忽然出現在我的眼前。」我不知道別人的看法如何,但作者的意思應非事先知道前有茅店,而刻意尋找。又,路轉溪橋,我不知道是路隨山勢而轉,結果,轉了個彎之後,看到前有溪橋,然後順著溪橋看過去,茅店突然出現在眼前。還是經過溪橋後,路轉了個彎,然後那熟悉的茅店就這樣突然的出現在眼前了。兩者似乎都說得通。但,都沒有事先知悉而急切尋找之意。因為如果是在尋找的話,那麼作者對舊時茅店已有印象,從而得知他對茅店之前的地理應該也有所了解,所以呢?看到溪橋後就知道路轉後;或者知道路轉後看到溪橋就能看到舊時茅店了,沒有<忽現>的驚喜之可能。因為他早已知道了,何來<忽現>之說?之所以<忽現>,較有可能的是他急於趕路避雨,無暇他顧,然後呢,匆促之間,無意中竟然發現到舊時茅店就這樣出現在眼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是個倒裝句,主要是要把“忽見”的驚喜表現出來。正在愁雨,走過溪橋,路轉了方向,就忽然見到社林邊從前停歇過的那間茅店。為何驚喜?看到茅店想起以往在此停歇的情景,但最重要的是整條山路都找不到可以避雨的地方,滿身狼狽之際,竟然出現了避雨的地方,還是以前歇過的…茅店有開嗎?如此深夜應該沒有,但屋簷下總算有了個暫時能避雨休歇一下的地方了…
    詞題原爲《夜行黃沙道中》,然而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寫景物,只有最後兩句才能看出有人在夜行。有了這兩句可以回推上面六句,每句都是在寫夜行。從上下兩片也可看出作者心境的轉換,先閒適,後則有點匆促。先藏鋒不露,到最後才反身一揮,收尾便有畫龍點睛之妙,有人把它稱做"倒打虎尾鞭"。與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有異曲同功之趣。

    結論:

    事實上,該詞並不完整,因為"忽見舊時茅店"之後,顯然還有戲,例如等雨停之時他在想什麼?做什麼?雨中景物如何?後來如何回去?回去後又是在什麼心情之下寫了這首詞?可是這些都待我們去把它捕足吧?我們只知道:詞人到家後,回想起今夜的遭遇,從閒情雅興的明月,驚鵲,清風,鳴蟬,稻香,蛙聲,嗯,所見,所聞,所感都如是恬靜美好,然後呢?突然間烏雲出現,細雨來臨,匆促間無暇他顧,最後驚喜的看到了熟識的茅店,人生亦復如是,福禍相倚,陰晴難定。且靜下心來,把握當下吧。
    註一::此譯文取自《讀古詩詞網》。網址:https://fanti.dugushici.com/ancient_proses/57166/prose_appreciations/3283)
    註二:聽過青蛙鳴叫聲嗎?利用這機會來了解台灣青蛙吧!有靜心之效咥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退休後,目前興趣:靈性成長;旅遊;詩詞;隨思雜想,其他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