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31|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你的孩子會怕你生氣嗎?】

    #若我們試圖讓孩子怕我們生氣,我們可能正在對孩子情緒勒索。
    那天洗好澡後,翎突然說:『媽咪,不知道為什麼,我好想哭…』
    我:「怎麼啦?」
    翎:『我也不知道,我就是想哭…嗚』翎苦著一張臉,但沒有哭出來
    我:「好啊,那妳就哭一哭吧!」(接納的語氣)
    我知道有些老師不喜歡孩子哭,畢竟若一個班上有1/3的孩子在哭,那就是10個孩子一起哭,在這樣的情況下,老師大概也很難帶班。
    之前我曾透過對話與孩子探討“老師罵人”一事,帶著孩子理解老師的難處,也讓他們知道大人做的事,不一定都是”對”的。
    後來我們有了默契,如果哭在學校是不被允許的,那…就把在學校忍耐的,帶回家發洩吧!
    提供一個安全的場域,讓孩子能與自在地與情緒共處,是我能為孩子做的。
    因此,燁和翎有時從幼兒園下課後狀態不太好,他們都會在自己的冷靜角發一發脾氣、哭一哭,若是需要的話我也會陪他們聊一聊、說一說話。
    燁也對著翎說:『妳想哭就哭啊,在家裡本來就可以哭,媽咪又不會不准妳哭,也不會因為妳哭所以生氣』
    聽燁這麼說,我好奇了
    我:「你們學校老師會不准你們哭嗎?」
    燁:『對啊,老師不喜歡小朋友哭,如果哭了,老師就會罵人』
    (@@跟孩子聊天真的能聽到很多密辛!)
    我:「是哦,那老師會罵什麼?」
    燁:『很多啊…,像是大肌肉運動要在戶外集合,有的小朋友動作很慢就會被罵,或是要午睡了,有的小朋友一直吵吵鬧鬧、或是有的小朋友會很故意不做老師叫他做的事…老師就會生氣罵人了」
    我:「聽起來老師生氣大部份是因為小朋友不合作啊?」
    燁:『不一定,像是有時候如果有小朋友不小心跌倒受傷了,老師也會生氣罵人,但是我覺得這也沒什麼好罵的啊!』
    我好奇:「你怎麼會覺得這沒什麼好罵的?」
    燁:『因為小朋友也不是故意跌倒的、也不是故意要讓自己受傷的啊,罵了也沒有用』
    我:「用罵的沒有用啊,那怎麼樣才會有用?」
    燁:『用講的就可以了啊!』
    我停在這裡,看著燁燁
    真心覺得燁長大了!
    我:「那你會怕老師生氣嗎?」
    燁:『不一定,如果老師是生我的氣,我就會怕,如果是生其他小朋友的氣,我就不會怕!』
    我:「那你怕什麼?」
    燁:『怕...被老師罵!』
    我笑了,再問:「那你會怕媽咪生氣嗎?」
    燁:『會啊!』
    孩子果然還是懼怕大人的負向情緒,尤其是怕大人生氣。
    我真心覺得自己非常少用生氣的應對對待孩子呀!於是我與燁確認一下
    我:「我會罵你嗎?」
    燁:『嗯…很少!』
    我:「那你還會怕我生氣啊?」
    燁:『因為如果妳生氣的話~我也會不開心啊!」
    哦~原來是這樣!果然是
    我想起了心理學家Susan Forward書上提到的
    在表達情緒時,若讓對方感到:
    1恐懼 fear
    2有責任 obligation
    3罪惡感 guilt
    這就是
    我思索著,是否在日常裡,我多少都還是會無意識地以「生氣」做為工具,來向孩子勒索「聽話」?答案恐怕是肯定的…xd
    我們都會犯錯。孩子會、大人也會。其實,大人犯的錯並不比孩子少。
    聊天尾聲我跟燁說:「我們沒辦法決定老師要不要生氣、因為每個人都有生氣的權利,你也有,我也有。但是罵人不一定是表達生氣的好方法。每個人都會有被生氣控制的時候,因為生氣而變得沒有禮貌、或是講出不尊重別人的話,像媽咪也會、你也會、老師也會。我們無法決定別人要怎麼生氣,不過當別人在生氣的時候,我們要知道,他生氣,不是我們的責任。」
    我試著讓孩子明白:
    我們無法決定別人要不要倒情緒給我們,但是,當別人把他的情緒倒給我們時,我們可以選擇不攬在身上。我們可以練習把他的情緒課題還給他,讓他有機會學習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也讓自己當一個自由的人。
    說了一堆大道理,也不知道孩子有聽懂了沒?
    只能期望自己,透過身教,讓孩子們接下來在「被大人生氣」時(或被我生氣時),能明白:他也許需要調整自己的行為,但不必為別人的情緒負責。
    如此,關係中的我們,每一個人都能自在地擁有自己的情緒,不會覺得有負向情緒的自己是很糟的、亦不會被他人的負向情緒困住。這樣,彼此的相處,就會更自在了!
    後來,翎在旁邊唉了一下,依舊哭不出來,不過當她的情緒被允許,唉了幾分鐘後,她又變回笑咪咪調皮搗蛋、跑來跟媽咪撒嬌的小可愛了!
    最後,曾有夥伴問我:「可是我覺得孩子如果怕我生氣,這樣很好啊,這樣他就會聽我的話了!」
    我:「那麼,你希望孩子怕你?還是希望孩子貼近你呢?對你來說,在親子關係中,究竟是孩子聽話比較重要?還是親子之間有愛的連結比較重要呢?」
    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是自由的,只要想清楚了事情的重要排序,我們都可以為自己做出最適合的決定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實踐阿德勒+薩提爾的媽咪,簡稱阿薩母。 因育兒踏上自我覺察的探索成長旅程, 願我的文字帶給你一些勇氣、啟發、和力量。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