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丹麥回來之後:腳踏車是生活必需品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去丹麥以前,我對丹麥的印象只有三件事:全世界最快樂的國家、腳踏車、安徒生的故鄉──最後這點甚至是出發前一兩個月才得知的。原本沒有很認真想過自己會在哥本哈根騎腳踏車,在台灣也完全沒有騎腳踏車的習慣,不過抵達的第一天就查了二手腳踏車行的地點,隔天早上馬上去買了台附車籃的二手淑女車。原因很簡單,就是被車資嚇到了。搭一趟短程地鐵或公車大約要台幣60元以上。相較之下,騎腳踏車完全免費、可以順便運動、降低自己的碳排,還能隨性地鑽進小巷子晃晃,而且其實哥本哈根面積不大,我的生活圈中大多數地點騎腳踏車15-25分鐘內可抵達,因此騎車常常比搭車快。搭車還要等車及轉車,有些市區外圍的地點甚至要先搭車進市區後,再轉車前往另一個方向,即使兩地的距離其實很近也沒辦法直接過去。雖然自己慢慢體悟出這麼多好處,但一開始完全只是出於金錢的考量,也因為這樣的出發點,我養成了風雨無阻的騎車習慣,颳風、下雨、下雪我也都堅持騎車,兩年多來在市區內搭車的次數兩隻手數得出來,都是要去其他城市,或是大包小包的時候。甚至有一次放假跟朋友租了海邊的Airbnb去度假,被說服而跟著騎車去,在一月的風雪中騎了59公里,中途冷到躲進超市找回自己的手指和腳趾,最後總共花了五個多小時才到,跟家人開玩笑說我窮到連出去玩都沒錢搭車(不過也沒因此多騙到一點零用錢就是了)。
  出國兩年半後回到台灣,我把家裡一台很久沒人騎的車牽去車行整理,領完車騎回家的路上,我學丹麥人把當天帶的肩背袋背成後背包的樣子,感受吹在臉上的微風,心情都愉悅了起來,口罩底下我是一路微笑著的。感覺好像回到丹麥一樣──如果忽略很不友善的交通狀況的話。
  回台灣到現在幾個月了,我注意到許多台北與哥本哈根的不同之處,有很多不同的方面,覺得很有趣,決定寫下來,也算是為自己在丹麥的生活做個紀念。
  在台北,騎腳踏車的人基本上都是在家附近騎,或使用Youbike在捷運站和工作地點之類穿梭,以及騎河濱公園的人,或是在山路,看起來體力超好的人。在丹麥,卻是所有人都騎,且所有用途都有可能。哥本哈根有超過一半的人口以腳踏車通勤、接送小孩、買菜,甚至送貨──餐廳外送或是小型貨品都有。有許多不同種類的載貨、載小孩用車,也有在公園賣冰淇淋的車,甚至還有派對車──大約8個人圍成一個圈,面對面一邊喝酒、唱歌,一邊踩踏板前進。除了特殊車種以外,我也看過各種物品以一般單車運送,單人小沙發、櫃子、椅子、另一輛單車……載什麼都不奇怪。我自己也載過吉他和電腦螢幕,沒有合適的背袋,只好一路都用單手騎回家。
不同款式的載貨/載人用車。最左邊的那款車其實不是為了載人而設計的,只是很常有人會這麼做(圖片皆取自網路)。
  設施部分,台北有規劃得非常好的河濱自行車道,長度長、路況佳、沿途有垃圾桶與廁所,甚至有咖啡廳,但是在一般道路上,雖然比起以前已有進步,卻仍然差強人意。腳踏車的圖示有時出現在馬路上,到下一個路口又換到人行道上。通常路上都沒有腳踏車的圖示,即使是有標示的路段,也做得讓人感覺是隨便漆一個圖案交差,並沒有考慮到實際的使用,很容易被公車亭、變電箱、高低差等擋住去路。
  在哥本哈根及丹麥大部分地區,有車的地方必定有單車道,包括橋梁,而且是特別抬高的路面,大大降低汽車誤闖的危險,只有較小的路才是與汽車相同高度的路面。在路上也常見角度傾斜、專為騎士設計的垃圾桶,以及路口的踏腳架,讓騎士等紅燈時不須把腳放至地面就可保持平衡。紅綠燈也有腳踏車專用的獨立號誌,不過我覺得台北會動的騎車小綠人更可愛。騎乘以外的時間,騎士也是受到相當好的照顧,各景點門口都會有大量的腳踏車架,而且有些超市、加油站旁會有免費的修車工具和打氣筒。此外,有臨時的工程需佔用單車道時,廠商會架設臨時的坡道,以便騎士進出單車道,不需要下來牽車。
(左)幫坐墊擋雨的車架(右)獨立的腳踏車燈號
(左)獨立於馬路的自行車道(右)自行車專用的空橋(圖片取自網路)
(左)路口的踏腳架及扶手(右)角度專為騎士設計的垃圾桶(圖片皆取自網路)哥本哈根還有「Green Wave」,在通往市中心的主要道路設置,
  哥本哈根還有「Green Wave」,在通往市中心的主要道路設置,只要騎乘速度保持在每小時20公里(路邊有設測速器供參考),尖峰時刻就可以一路綠燈暢行無阻,大大提高通勤效率,也能避免大批腳踏車塞車。在一些地點還有計數器,可以看到自己是當日第幾位通過的騎士。我在2021/01/02一早騎車到一個北邊的城鎮玩,發現自己是新年以來第9位路過那裡的騎士。
(左)標明Green Wave路段的告示(右)自行車騎士的計數器。此圖拍攝時,當天已有5136名騎士路過該處 (圖片皆取自網路)
  我在哥本哈根養成騎腳踏車通勤的習慣後,在台北總是有機會就騎車,雖然常被有待加強的車道,還有各種違規的駕駛和行人氣到,還是很期待每一次騎車出門,不論是去附近買東西或是去河濱公園。我的車送修回來後,隔天我就馬上騎去三峽,買金牛角麵包帶回家。後來也有騎去深坑吃臭豆腐、去鶯歌體驗手拉坯、去淡水逛老街等。希望一直都沒有很追求速度和運動表現的我,能夠跟著公路車騎士的速度再久一點,也想挑戰看看低難度的山路(畢竟這在地勢低平的丹麥是很難遇到的)。雖然我常抱怨台北的自行車道規劃落後哥本哈根的許多,但畢竟台北的才起步沒多久,而且比起以前,也的確有所進步了。要是有更多人願意騎單車上路,久而久之,不只會促使公部門改善設施,民眾的心態也會跟著改變。曾有幾個丹麥人跟我說過他們有來台灣騎腳踏車過,都很喜歡這裡,不過他們都是去城市以外的旅遊路線。好希望台北的相關設施、法規和居民的習慣可以讓台北趕快變成一個用單車通勤也很方便的城市,讓大家都能享受騎車的自由感!
avatar-img
5會員
25內容數
偶爾寫點東西,希望能把自己的感動或感受記錄下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身為機車族的我 上班的交通工具自然而然會是機車 有許多時候也渴望可以有台車 這樣不論在炙熱的夏天、寒冷的冬天 或是在傾盆大雨的路上我都不會太狼狽 但經過幾次出遊下來 覺得車子的費用真不是我能負擔的 且技術不佳的我 每次都因找停車位而感到焦慮 因為有這些體驗後 回歸我的機車生活突然
Thumbnail
新冠疫情期間,因緣際會之下學會騎單車,對一般人而言不算什麼,不過對我來說,卻是件了不得的大事。因為我很羨慕騎著單車旅行的人,渴望自己也能騎著它悠遊於田野與大街小巷;隨著年紀的增長,住在都市的我,沒有抱太大的希望, 有幸能得到老天的眷顧,讓老大不小的我學會了,當然要好好把握。
Thumbnail
來台東找我媽媽,因為看了一本叫做[環保一年不會死]的書,書中提到車子佔據了我們許多心思與時間,提升碳排,也降低幸福感,索性我就將車賣了,剛好最近也比較缺錢~ 到了台東車站,失去便利的車子的我只能另謀它策,剛好最近對走路也越來越有興趣,於是大約五公里的路程,就想說來挑戰看看。 說實在過程比起我
Thumbnail
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旅遊方式,有些人靠著雙腳走遍天下,而我選擇騎車一路走,畢竟走路太慢,搭車太快,騎車剛好。不一定能上山下海,但還可以浪跡天涯。這是我單車環大陸的啟程紀錄,也摘要了旅途上一些有趣露營經驗。
Thumbnail
環騎台北是很著名的單車路線,今天我要嘗試一個上班族是否能用常用的YouBike完成環騎台北的路線? #台北深度遊 #自我挑戰 #說走就走 #千里走單騎 嚴格說起來我連「繞」他一圈都沒有.. 所以起心動念就是來一趟說走就走的環騎台北之旅,工具我想選用平常最常接觸的Youbike,心裡暗暗想
05/19/2008 單車運動在台北之流行,可以在我去車行裝個碼錶時,要等半小時,景美腳踏車 道有時塞車可以看的出來.不過這個倒是好事.單車真的是很好的有氧運動. 和同事約好要由景美騎單車到公司,有好一陣子了.終於在今天成行.   我們約美河濱車道見面,一起騎到公司. 清晨的河演車道,騎
Thumbnail
來記錄一下8年前的丹麥之旅。(一年前就想發的文章,但因為時隔久遠,回憶已經變成好幾個碎片,很難拼湊,我就用所剩的印象,敘述當時眼裡的哥本哈根) 丹麥是我唯一去過的歐洲國家。 主要是因為同學隨性一問:要不要在學期結束後去他們國家走走?(如果今天同學是斯洛伐克人,可能就去斯洛伐克,不會是去丹麥的這種概念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作者騎乘自行車到臺中的心得,透過這次的體驗過程瞭解到自己的問題與弱項,並思考如何調整,才能夠持續進步與前行。同時透過騎行活動與人生經驗提出在工作與學習上的思考。
Thumbnail
在台北就很習慣騎單車通勤,搬來宜蘭將近一個月的時間,不是走路、火車、就是騎另一台淑女買菜車載小孩上下學,我的小白單車一直沒機會在鄉間狂飆......今天,終於踩上它,愉快地在鄉間小路上馳騁加上大聲唱歌,路途中嚇到一隻正在覓食的巨無霸白鷺鷥、兩隻正在細語綿綿的斑鳩、一群吱吱喳喳的麻雀、三隻正急著過馬路
自從辦了TPASS之後,我就嘗試的改變原先生活的方式,出門就搭輕軌、捷運、公車或台鐵,沒有公共運輸的地方,就租騎腳踏車,突然覺得在高雄的生活方式,與台北越來越像,不管使用任何一種交通工具,總是要走很長很遠的路,一個城市的發展,最終是想走向減碳環保的模式,但是這樣子的生活方式,需要消耗非常多的時間在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身為機車族的我 上班的交通工具自然而然會是機車 有許多時候也渴望可以有台車 這樣不論在炙熱的夏天、寒冷的冬天 或是在傾盆大雨的路上我都不會太狼狽 但經過幾次出遊下來 覺得車子的費用真不是我能負擔的 且技術不佳的我 每次都因找停車位而感到焦慮 因為有這些體驗後 回歸我的機車生活突然
Thumbnail
新冠疫情期間,因緣際會之下學會騎單車,對一般人而言不算什麼,不過對我來說,卻是件了不得的大事。因為我很羨慕騎著單車旅行的人,渴望自己也能騎著它悠遊於田野與大街小巷;隨著年紀的增長,住在都市的我,沒有抱太大的希望, 有幸能得到老天的眷顧,讓老大不小的我學會了,當然要好好把握。
Thumbnail
來台東找我媽媽,因為看了一本叫做[環保一年不會死]的書,書中提到車子佔據了我們許多心思與時間,提升碳排,也降低幸福感,索性我就將車賣了,剛好最近也比較缺錢~ 到了台東車站,失去便利的車子的我只能另謀它策,剛好最近對走路也越來越有興趣,於是大約五公里的路程,就想說來挑戰看看。 說實在過程比起我
Thumbnail
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旅遊方式,有些人靠著雙腳走遍天下,而我選擇騎車一路走,畢竟走路太慢,搭車太快,騎車剛好。不一定能上山下海,但還可以浪跡天涯。這是我單車環大陸的啟程紀錄,也摘要了旅途上一些有趣露營經驗。
Thumbnail
環騎台北是很著名的單車路線,今天我要嘗試一個上班族是否能用常用的YouBike完成環騎台北的路線? #台北深度遊 #自我挑戰 #說走就走 #千里走單騎 嚴格說起來我連「繞」他一圈都沒有.. 所以起心動念就是來一趟說走就走的環騎台北之旅,工具我想選用平常最常接觸的Youbike,心裡暗暗想
05/19/2008 單車運動在台北之流行,可以在我去車行裝個碼錶時,要等半小時,景美腳踏車 道有時塞車可以看的出來.不過這個倒是好事.單車真的是很好的有氧運動. 和同事約好要由景美騎單車到公司,有好一陣子了.終於在今天成行.   我們約美河濱車道見面,一起騎到公司. 清晨的河演車道,騎
Thumbnail
來記錄一下8年前的丹麥之旅。(一年前就想發的文章,但因為時隔久遠,回憶已經變成好幾個碎片,很難拼湊,我就用所剩的印象,敘述當時眼裡的哥本哈根) 丹麥是我唯一去過的歐洲國家。 主要是因為同學隨性一問:要不要在學期結束後去他們國家走走?(如果今天同學是斯洛伐克人,可能就去斯洛伐克,不會是去丹麥的這種概念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作者騎乘自行車到臺中的心得,透過這次的體驗過程瞭解到自己的問題與弱項,並思考如何調整,才能夠持續進步與前行。同時透過騎行活動與人生經驗提出在工作與學習上的思考。
Thumbnail
在台北就很習慣騎單車通勤,搬來宜蘭將近一個月的時間,不是走路、火車、就是騎另一台淑女買菜車載小孩上下學,我的小白單車一直沒機會在鄉間狂飆......今天,終於踩上它,愉快地在鄉間小路上馳騁加上大聲唱歌,路途中嚇到一隻正在覓食的巨無霸白鷺鷥、兩隻正在細語綿綿的斑鳩、一群吱吱喳喳的麻雀、三隻正急著過馬路
自從辦了TPASS之後,我就嘗試的改變原先生活的方式,出門就搭輕軌、捷運、公車或台鐵,沒有公共運輸的地方,就租騎腳踏車,突然覺得在高雄的生活方式,與台北越來越像,不管使用任何一種交通工具,總是要走很長很遠的路,一個城市的發展,最終是想走向減碳環保的模式,但是這樣子的生活方式,需要消耗非常多的時間在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