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6/23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關節腫痛別輕忽 當心類風濕性關節炎,醫師圖解懶人包

手指腫痛彈琴困難 竟是類風濕性關節炎
今年50歲的王女士是一名鋼琴老師,半年前手指關節開始出現腫脹疼痛,導致彈琴時頻頻錯音卡頓,原本彈得很順暢的曲子也變得斷斷續續;加上最近早上起床後,手指變得更僵硬,甚至影響手指靈活度無法彈琴授課,只能等到下午疼痛舒緩才繼續教書,讓她感到相當苦惱!
期間曾經求診骨科及疼痛控制科治療,服用止痛藥後症狀略有改善,但一停藥後手指腫痛問題又復發,而且疼痛感日益加劇,甚至連雙側膝關節也出現積水,造成行走困難,一度惡化到需要坐輪椅,嚴重影響工作及生活,短短半年體重就暴瘦10公斤,最後輾轉到過敏免疫風濕科求診,才知道原來自己罹患了「類風濕性關節炎」。
自體免疫疾病破壞關節 延誤治療恐變形失能
臺中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陳一銘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全身性的自體免疫疾病,好發在六十歲以上的女性,但在年輕人及老年人也都可能發生,女性患者是男性的四倍。該疾病由於自身免疫系統混亂,引起關節處發炎及破壞,造成關節滑膜增生發炎,導致關節積水、軟骨侵蝕及硬骨沾黏等問題。另外,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對稱性關節炎,以小關節為主,70%的患者初期會出現手關節腫脹疼痛、晨間僵硬,甚至半夜睡覺翻身被痛醒,患者驚覺有異才就醫確診。
陳一銘醫師提醒,若是近端與掌指關節處出現疼痛,就要當心是類風濕性關節炎,若無即時治療會造成患者無法彎曲、出力、握拳,造成患者日常生活許多不便,如做家事、煮飯洗碗,甚至會影響到其他關節,如膝蓋、腳踝或肩膀,造成走路困難或高處東西無法拿取。
類風濕性關節炎併發症多 患者應定期檢查預防
陳一銘醫師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全身性發炎疾病,發炎會引起血管內壁增厚,容易合併心臟血管疾病,因此產生中風、心肌梗塞的風險是一般人的三倍,患者不可輕忽!慢性發炎還會引起骨質疏鬆,增加患者骨折的機率,甚至可能會出現白內障、血糖過高或高血脂等併發症。
為了預防併發症發生,臨床上會定期安排患者接受檢查,如每半年檢測量血糖、血壓、血脂肪或BMI,看是否有肥胖問題;每年也會進行骨質密度檢測,計算骨折風險,若風險過高,就會及早使用骨質疏鬆預防藥物。另外乾眼症也是常見併發症,提早預防黃斑部病變或引發白內障,透過檢查可以提供患者生活建議,才能有效預防這些併發症發生。
類風濕性關節炎用藥多元 醫病充分溝通達成目標
陳一銘醫師說明,目前治療上,會先使用消炎止痛藥跟類固醇來緩解症狀,但這些藥物無法阻止關節破壞,需搭配其他藥物合併治療,目前可分為三大類的治療藥物:第一大類為傳統的口服免疫調節藥物,六成的患者病情可獲得不錯控制,另外四成患者可能無法緩解,甚至症狀會加劇,就可申請健保給付的生物製劑或小分子標靶藥物。類風濕關節炎的進階治療種類多元,有分成口服及針劑,也有短效及長效劑型可供選擇,患者可以跟醫師充分溝通,選擇適合治療藥物。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新型生物製劑擁有特殊分子結構,施打後可以迅速到達體內發炎部位,有效緩解發炎狀況。
懷孕用藥免煩惱 新型生物製劑可達雙重目標
由於多數的治療藥物較不適用於懷孕或哺乳患者,有些患者擔心藥物會影響胎兒,因此不敢懷孕或私自停藥,造成病情復發或惡化。新型生物製劑因有特殊分子結構,較不會被胎盤主動傳輸到胎兒血液中,只會鎖定發炎症狀進行改善,就算產後接受打針治療,藥物較不會分泌到乳汁,較不會影響小孩的健康,對有備孕計畫或懷孕的女性患者是一大福音,達到疾病治療與懷孕生子的雙重目標!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