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身體保健意識抬頭的影響下,健身產業仍不畏疫情年複合成長率呈現逆勢成長,健身需求型態逐漸轉變、健身數據整合應用多元,也促使在家運動、尋找零接觸的運動替代方案成為主流。業者必須重新定義疫後服務場景,把握疫後健身服務的新藍海。本團隊期望透過對顧客健身需求的理解,以「BEING fit」做為服務研究對象發想更完善的疫後健身服務體驗,將「如何整合品牌優勢,成為都會人安心、便利的運動第三空間?」做為目標,提升 BEING fit 商業價值的健身體驗創新方法,並提出具體的服務建議。
健身需求轉型 O2O,7-11 推出 BEING fit 社區型健身房複合店
疫後健身需求轉型,O2O 虛實整合的健身體驗
近年因生活型態與飲食行為的認知改變,人們對於健康的追求熱潮興起,根據 HAPPY GO 旗下市調顧問品牌 GO SURVEY 公布,「身體健康」已成為無論男女老少共同追求的關鍵字,並以高比例聚焦在三大關鍵字「飲食」、「睡眠」、「運動」,進而帶動相關產業的商機。在台灣疫情的相互催化下,人們對於健身需求正在轉型,從大型的健身房到小型社區型健身中心、從線下運動空間到線上體能數據整合的 O2O 健身體驗,以及因為疫情而在家運動的零接觸線上健身課程,人們開始嘗試更多元的健身服務體驗。
零售業複合式與多元化的產業發展,創造新型態的服務場景成為趨勢
近年零售業態以「複合式」及「多元化」的方展來滿足消費者。(資料來源:商業概論 II 信華文化),零售業態邊界逐漸模糊,複合式、跨產業的品牌與店型興起,在不同產業的結合與碰撞下,也為顧客帶來更創新的服務內容與消費體驗。零售產業競爭激烈,統一集團董事長羅智先表示,單一品牌門市已難滿足消費者。統一超商從 2018 年開始,推出多種複合式店型包含美妝、健身、麵包、生啤酒、烤雞、咖啡、糖果、閱讀、披薩、聯名店等,截至 2019 年,全台已有近 400 家複合店型門市。全家便利商店也積極發展複合式店鋪,包含整合社區需求開發自助洗衣複合店、超市生鮮複合店,以及滿足上班族的 Let’s Café 品牌旗艦店。全聯推出 imart 、全聯 mini 輕超市、複合式旗艦店及日式設計店面。可以看出追求標準化、一致性已不再是零售業的經營法則,創新複合式的店型成為吸引顧客上門的利器。以服務體驗為本,針對不同社區及地域的特性,規劃多元化的創新服務體驗才是趨勢。
BEING fit 作為統一超商旗下的健身複合店品牌,相較於傳統健身房,擁有 7-11 豐厚的品牌資源與顧客信賴,為 BEING fit 發展奠定優勢,在健身服務與超商零售服務的兩大服務型態與跨產業的服務體驗碰撞下,使 BEING fit 具有高度創新服務的發展潛力。而 BEING fit 該如何整合既有的品牌資源,提供創新的健身服務體驗,將會是推動統一超商複合式、跨產業創新服務的重要策略。綜合以上產業分析,超商與健身複合店結合的健身創新服務體驗,將帶來健身產業及創新零售服務的新浪潮,開創一個多元、創新的服務模式。
目前 7-11 與 BEING fit 健身複合店的服務體驗,未善用品牌優勢、發揮其協同效應
BEING fit 以提供都會安心、便利的運動空間為目標,卻未打入實際都會生活圈
BEING fit 以「將健身房帶到你的社區,讓每一次的健身都是安心、便利的」為產品的核心價值。然而 BEING fit 在台北市僅設立兩家 BEING fit 運動複合店,相比於傳統大型健身品牌所佔比率較低、難以發揮與統一超商結合的協同效應。此外,在服務體驗方面,BEING fit 也缺乏類似小型社區型健身房的小班制教學、點數制的課程購買等具社區特色的服務體驗。BEING fit 雖然以都會安心、便利的運動空間為目標,卻並未提供具特色的創新服務體驗,也未打入實際都會生活圈。
BEING fit 未善用 7-11 便利商店的相關資源,提供不同於其他健身品牌的服務體驗
目前 BEING fit 提供單次計價、Open Point 點數兌換、Clean Zone 全方位監控、icash 儲值感應扣款等策略,期望與傳統綁約制的大型健身中心做出服務區隔,然而實際的健身服務體驗與健身課程的服務創新才是取決於顧客是否長久選擇的主要重點。BEING fit 為統一超商事業體中的一條分支,擁有其他健身品牌所沒有的優勢,倘若能結合健身創新服務體驗、發揮與 7-11 的協同效應,可望有效提供創新並符合顧客期待的健身服務,並與傳統健身房做出市場區隔。
BEING fit 必須整合品牌優勢,創造社區永續的商業價值
7-11 統一超商已經是台灣人生活的一部分,顧客習慣在此獲取生活中的各種便利,使BEING fit 相較於其他健身品牌,擁有打入都會生活圈的直接優勢。BEING fit 必須跳脫傳統健身品牌的服務思維,延伸 7-11 統一超商便利生活及促進社區永續的品牌價值(資料來源:統一超商永續發展),以創新健身服務體驗的視角,整合既有品牌所擁有的優勢並善用資源,創造更符合社區永續發展、具商業價值的服務佈局。本團隊期望透過對顧客健身需求的理解,針對 BEING fit 整合品牌資源與優勢,發想更完善的疫後健身服務體驗,並提出具商業價值的服務佈局與具體的創新服務建議。
HMW:BEING fit 如何成為都會人安心、便利的運動第三空間?
綜合以上分析,BEING fit 對於如何運用 7-11 既有品牌資源,營造出都會人心中安心、便利運動空間的目標,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因此本團隊將專案目標設定為:
BEING fit 統一超商健身房如何整合品牌優勢,成為都會人安心、便利的運動第三空間?
並透過營造健身房良好、安心的健身環境與便利性,作為公司與住家的中間點,並以 MECE 評估,定義達到目標的標準:計算顧客入場運動次數(便利、安心)x BEING fit 在都會區及住宅區的密集度%(便利)x 顧客體驗後滿意度%(安心)
拓展目標客群的健身需求——瞭解都會人的運動習慣與需求
透過用戶訪談區分用戶類型
經由訪談 19 位具有 BEING fit 以外健身品牌的服務體驗經驗、且有健身運動需求的都會人士,了解都會人的運動習慣與需求,並依據「運動強度」與「社群緊密度」兩個象限區分為四種的用戶類型,分別為狂人型、網美型、社畜型和孤獨型的健身用戶。
而在十個服務項目中,項目權重最低的前三項依序為「運動裝備管家」、「配對同級健身交友」、「心境轉換區」,這三項服務內容為社畜型用戶比較不在乎的服務。上述分析主要衡量一般社畜型使用者對於創新服務的滿意度,未來若有機會能與廠商合作,期望可以更進一步依據 BEING fit 的實際用戶數據做更深入的研究探討。
經過服務藍圖概略分析實際運作成本,並利用影片說明服務項目、發放問卷的方式,將最後結果以 KANO、CSi 分析評估,綜合考量新服務的運作成本與用戶對創新服務體驗的感受,本團隊將綜合上述分析提供 BEING fit 未來創新服務體驗的佈局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