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8/09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植物逆境之四「鹽逆境」

    地下水、湖水等封閉性水源常年累積了許多鹽分,大約每立方公尺含100至1000公克鹽類,而這些物質經由灌溉進入土壤當中,使得可溶性鹽累積,所造成的鹽逆境,全世界大約三分之一的農耕地有這個問題,正常有雨的地方不會顯現,一旦發生缺水情形,鹽分就會開始累積。
    小時候我們學過,如果還記得,就知道可溶鹽越多,溶液濃度越大,滲透壓就會越高。當土壤中可溶性鹽類到達某種濃度時,就會阻礙植物吸收水分,讓植物遭遇生理乾旱。
    這時候植物就需要提高細胞內的濃度來吸取外界的水分,如此一來就會消耗更多能量,容易發生矮化、 發育不良、生長遲緩、黃化落葉......等情形。
    植物耐鹽能力越低,受害狀況就會越嚴重,反之,耐鹽能力高者可以生長良好。
    土壤鹽度(含鹽量)可以用電導度(或滲透勢)來表示,電導度越高表示溶鹽越多,以電導度大小分為「鹽土」和「鹼土」。
    鹽土:電導度大於4ms/cm,鈉含量低於15%,pH值通常小於8.5。
    鹼土:電導度小於4ms/cm,鈉含量超過15%,pH值通常大於8.5。
    植物耐鹽的機制相當複雜,以植物對鹽的生理適應,可以把鹽生植物分為三種類型「稀鹽」、「泌鹽」、「拒鹽」。
    稀鹽植物:具有調節鹽分的能力,當鹽進入植物體內,葉子會吸收水分而擴張,因此濃度就不會增加,於是這類植物會有多汁的型態。
    泌鹽植物:會經由鹽腺將過多的鹽排出來,因此又稱排鹽植物,這類植物的細胞會利用碳素合成有機化合物,來降低滲透勢。碳素的損失雖然不影響生存,卻會造成減產。
    拒鹽植物:是把鹽隔離在液泡當中,只影響到滲透勢,不干擾對鹽敏感的組織和系統。
    由此可知,沒有植物喜鹽,鹽生植物也只不過是具有較強的避鹽能力,別再拿鹽水來澆它們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